第一篇: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2000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2005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来源。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来源。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2001-2010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农村教育调查报告,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63万人下降到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2005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第二篇: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我市老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基本小康生活,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仍有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这不仅延缓了我市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也会引发社会经济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因此,市老促会对我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概况
我市革命老区面积2.2万平方公里,老区人口84万人,老区村354个,占我市行政村总数的77%。这次调查的贫困标准设定为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调查范围为全市老区村。按照这个标准老区共有贫困户10090户,占老区总户数的3.6%。贫困人口23631人,占老区总人口的2.8%。。从贫困类型来看,年老体弱6798人,占总数的28.7%;常年有病6766人,占总数的28.6%;地少贫瘠3220人,占总数的13.6%;残疾人1934人,占总数的8%;因家庭缺少劳动力致贫的1621人,占总数的7.7%;因供养大学生致贫的527人,占总数的2%。其它类型占11.4%。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了解到,农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是老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致贫的根本原因。有关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村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的年收入约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7.9倍。我市农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75%,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由于不愿留在农村生活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的主体人群年龄在50岁左右,与外出务工的农民相比,留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则更低,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外出打工,在村里只能从事收入很低的简单、传统的种植业,靠天吃饭。还有些贫困户依靠国家救济过日子,无力从事生产活动。以滴道区平安村为例,全村有劳动力700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430人,占整个劳动力的60%,有初中文化的250人,占整个劳动力的35.7%,有高中文化的20人,占总数的3%,5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留在本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个村现有贫困户87户,贫困人口280人,分别占全村比例的12%和13%。由于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导致劳动技能差,造成家庭收入低,贫困家庭始终难以摆脱贫困。
(二)老区村“两委”班子能人少,村集体经济落后,是贫困现状难以改变的首要原因。由于所处的经济、社会、地域环境不同,老区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集体经济状况也有很大差距,农民从村集体获得的分配收入也有很大差别。一些村由于班子素质差、能力低,求发展的意识弱,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决策很难得到村民赞同,上访、闹事现象频发,领导班子更换频繁,有些村甚至把原有的一些集体积累也慢慢消耗殆尽,从而失去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而有的村选择了一些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头脑,有市场经济意识的能人当村干部。村里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城子河区新阳村选择了两位有能力的中年人挑头组建了新班子。这两位新的村官都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们牢记致富不忘众乡亲,带领全体村民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硬是把这个毫无生气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进村。村里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已开始产生新的效果,农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6900元增长为2015年的10344元。村里的民生工程建设也令人满意,经过多方争取和协调,关系村民生活的水、电、住、行等一些基本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村民的学习培训、文化娱乐等有组织、有场地、有器材,各项活动十分活跃。面对这些变化,当问及新班子成员一年奋斗的个人得失时,村长方正智同志深情地说:“选择了担当就情愿把重担挑,选择了奉献就没想着回报。
(三)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贫困户、贫困人口,所在的老区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农民增收难度大社区体育调查报告、空间小。他们主要以从事简单、传统式种植业为主,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小,导致农民收入低。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及周边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济结构单一,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梨树区双合村,位于区政府以南1.5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带,全村有耕地仅1490亩,人均1.45亩,大部分为山坡地,土地贫瘠,农田基础设施差,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白瓜等作物。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全村有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230人,分别占全村的14%和12%,贫困户中仍有46户住着泥草房。相比之下,虎林市太平村有耕地近1.3万亩;创立了以太平农工商总公司为龙头的9家企业;村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率、砖瓦化率、室内厕所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人均纯收入11220元,村里还建有280平方米的办公楼,文化活动场所齐全。全村生活水平已达到基本小康标准。
(四)老弱病残人员所占比重高,是致贫的社会原因。在老区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人员15498人,占老区贫困人口的64%。这部分群体之所以长期陷入困境,处于不救不活、不救难活的状态,根本原因就是因老弱病残造成丧失劳动能力,自我脱贫能力严重弱化。他们大部分既无劳动能力也无其他经济收入,孤老和孤儿也没有赡抚养人,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大部分自身难顾,无力履行赡抚养义务。在老区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老区村,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不幸患重病(有的家庭甚至是多人病残),整个家庭将会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无钱治病,这些家庭的患病成员大部分是小病拖、大病扛,有的常年卧床不起,其他成员也深受其累,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久而久之,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出现贫困“遗传”的问题。
(五)个别人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是导致贫困的人为原因。在贫困人群中有一些是社会闲散人员,他们一懒、二馋、三散漫,基本不从事生产劳动,只靠社会救济生活,这类人群在贫困人口中所占比重虽不高,但却是人们比较烦感,不愿伸手帮助,也很难脱贫的一类人员。
三、解决老区村贫困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老区农民素质,是扶贫解困工作的长远之举。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倾斜力度,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基础教育,更多地应放在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的人才上。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是弥补农民基础教育先天不足,提高农民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民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要多举办那些与就业岗位需求息息相关的培训班,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一个群体,在乎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关心的是培训了以后能不能掌握实用技术、掌握了以后能否用得上、各地区开展各类培训前,需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就业情况、农民的意愿等,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努力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城子河区新阳村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他们联系黑龙江技师学院教授为村民开班授课。2015年一年共开班4期,采取全日制授课,每期都有100多名村民参加培训。培训班结合农民种植和养殖结构,满足农民急需的技术需求,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玉米种植大户刘海龙,通过玉米种植技术的学习,改变了过去种地不晒种,种子不包衣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出苗率、抗病率;通过对施肥新方法的学习,不仅节约了化肥,而且庄稼能在不同生长期得到充足的养份,增加产量,增加了收入,这“一减一增”让农民尝到了学有所用的甜头。三要利用政策留住人才。农村急需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农业专业带头人,而实际情况却是农村人才大量涌向城市。如何以优惠的待遇、宽松的环境、积极的激励措施等留住现有人才,特别是留住那些扎根农村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一线人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实际需要以优惠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专门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带动、辐射作用。
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二)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老区政策扶持力度,拿出长期有效的扶贫解困工作方案。贫困人口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更希望政府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支持。去年年初,我省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意见》,随后不久,我市也下发《关于落实黑发〔2015〕3号文件精神加快全市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鸡西市委、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黑发〔2015〕3号文件精神、加快全市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实施意见>部门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市老区领导小组和市老促会也向各县(市)区老促会下发了《抓好老区贫困村定点包扶和结对帮建工作落实的通知》等7个相关文件。市扶贫办为实现19个比较贫困村整村脱贫,制定了《鸡西市贫困老区村扶贫开发实施方案》。这些文件的出台,目的就是要尽快改变老区发展缓慢的问题,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省、市老区文件精神把老区扶贫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分析研究扶贫工作的形势和问题,要从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发展生产、提供就业机会、解决生活困难等方面入手,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扶贫工作,去年专门召开常委会议研究老区发展问题,他们制定了《密山市加快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全市革命老区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梨树区老促会在与村两委班子对村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后,认真研究分析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向区委提出“关于老区村贫困户强力帮扶的建议”。区委采纳了老促会的建议后,从双合村84户贫困户中选出22户纳入全区“五点一线”工作目标,确定了十一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组织了40个党政部门和23个企业单位帮扶这22个贫困户。同时将帮扶工作纳入了党政机关目标责任制,年终进行统一考核,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也相互协同配合,下定决心一帮到底,直至脱贫。
(三)弘扬社会正气,关心、关爱老区贫困群体。帮助老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我们要努力推动社会各界各行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老区扶贫开发活动中来,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老区扶贫工作的爱心。鸡东县民营企业家、泉无烟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艺轩致富不忘老区。他坚持“老区发展我发展,我为老区做贡献”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扶贫解困送温暖等活动,共捐款捐物260余万元,积极参加“春蕾计划”捐资助学活动,2015年获鸡西市实施“春蕾计划”特殊贡献者荣誉称号。多年来,他共支助23名老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老区贫困户中有一些是因突发性事件或疾病,使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夜之间变为贫困。麻山区龙山村村民王冬冬因车祸造成脑部重伤变成植物人,家里为他治病借债几十万元,造成全家生活无法维济。但家庭和社会并没有因此放弃王冬冬,妻子和父母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村领导班子为他家送去生活必需品,帮助办理低保。区医院定期为王冬冬做检查、换尿管。区委、区政府组织各部门帮助他家解决实际困难,全区上下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乡村,人们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市场调查报告,共为王冬冬捐款4.6万元,人间真爱感动了老天,在车祸发生十七个月后,植物人王冬冬奇迹般的苏醒了。
(四)充分发挥“结对帮建”工作机制作用,将扶贫工作不断深入。在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可以把领导干部、各部门和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对子进行帮扶,充分发挥他们在领导、组织信息、协调、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要开展好结对帮建工作,首先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日程,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举措到位。二要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帮建方案。三要对结对帮建工作定期检查和考核,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流于形式的要给予通报批评。近年来,各地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市交通局是老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他们为老区贫困地区的交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在基本上实现了老区通村公路的全部水泥化。他们帮建的老区贫困村麻山区吉祥村是解决硬路面最早,里程最长的老区村。今年,该村由于自来水管线冻坏,老百姓吃水问题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局领导班子立即研究决定拿出3万元资金支持吉祥村,解决吃水问题。鸡东县乡、(镇)老促会几年来一直坚持结对包扶贫困户工作,为所包扶的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兴农镇老促会帮助贫困户刘环(5口人,老头偏瘫),担保贷款2万元,买90只绒山羊,现在已发展到200多只,成为养羊大户。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2000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2005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来源。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来源。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2001-2010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农村教育调查报告,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63万人下降到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2005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第二篇: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我市老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基本小康生活,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仍有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这不仅延缓了我市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也会引发社会经济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因此,市老促会对我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概况
我市革命老区面积2.2万平方公里,老区人口84万人,老区村354个,占我市行政村总数的77%。这次调查的贫困标准设定为人均纯收入2800元以下,调查范围为全市老区村。按照这个标准老区共有贫困户10090户,占老区总户数的3.6%。贫困人口23631人,占老区总人口的2.8%。。从贫困类型来看,年老体弱6798人,占总数的28.7%;常年有病6766人,占总数的28.6%;地少贫瘠3220人,占总数的13.6%;残疾人1934人,占总数的8%;因家庭缺少劳动力致贫的1621人,占总数的7.7%;因供养大学生致贫的527人,占总数的2%。其它类型占11.4%。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了解到,农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是老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致贫的根本原因。有关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村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的年收入约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7.9倍。我市农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75%,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由于不愿留在农村生活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的主体人群年龄在50岁左右,与外出务工的农民相比,留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则更低,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外出打工,在村里只能从事收入很低的简单、传统的种植业,靠天吃饭。还有些贫困户依靠国家救济过日子,无力从事生产活动。以滴道区平安村为例,全村有劳动力700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430人,占整个劳动力的60%,有初中文化的250人,占整个劳动力的35.7%,有高中文化的20人,占总数的3%,5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留在本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个村现有贫困户87户,贫困人口280人,分别占全村比例的12%和13%。由于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导致劳动技能差,造成家庭收入低,贫困家庭始终难以摆脱贫困。
(二)老区村“两委”班子能人少,村集体经济落后,是贫困现状难以改变的首要原因。由于所处的经济、社会、地域环境不同,老区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集体经济状况也有很大差距,农民从村集体获得的分配收入也有很大差别。一些村由于班子素质差、能力低,求发展的意识弱,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决策很难得到村民赞同,上访、闹事现象频发,领导班子更换频繁,有些村甚至把原有的一些集体积累也慢慢消耗殆尽,从而失去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而有的村选择了一些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头脑,有市场经济意识的能人当村干部。村里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城子河区新阳村选择了两位有能力的中年人挑头组建了新班子。这两位新的村官都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们牢记致富不忘众乡亲,带领全体村民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硬是把这个毫无生气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进村。村里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已开始产生新的效果,农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6900元增长为2015年的10344元。村里的民生工程建设也令人满意,经过多方争取和协调,关系村民生活的水、电、住、行等一些基本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村民的学习培训、文化娱乐等有组织、有场地、有器材,各项活动十分活跃。面对这些变化,当问及新班子成员一年奋斗的个人得失时,村长方正智同志深情地说:“选择了担当就情愿把重担挑,选择了奉献就没想着回报。
(三)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贫困户、贫困人口,所在的老区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农民增收难度大社区体育调查报告、空间小。他们主要以从事简单、传统式种植业为主,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小,导致农民收入低。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及周边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济结构单一,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梨树区双合村,位于区政府以南1.5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带,全村有耕地仅1490亩,人均1.45亩,大部分为山坡地,土地贫瘠,农田基础设施差,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白瓜等作物。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全村有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230人,分别占全村的14%和12%,贫困户中仍有46户住着泥草房。相比之下,虎林市太平村有耕地近1.3万亩;创立了以太平农工商总公司为龙头的9家企业;村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率、砖瓦化率、室内厕所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人均纯收入11220元,村里还建有280平方米的办公楼,文化活动场所齐全。全村生活水平已达到基本小康标准。
(四)老弱病残人员所占比重高,是致贫的社会原因。在老区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人员15498人,占老区贫困人口的64%。这部分群体之所以长期陷入困境,处于不救不活、不救难活的状态,根本原因就是因老弱病残造成丧失劳动能力,自我脱贫能力严重弱化。他们大部分既无劳动能力也无其他经济收入,孤老和孤儿也没有赡抚养人,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大部分自身难顾,无力履行赡抚养义务。在老区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老区村,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不幸患重病(有的家庭甚至是多人病残),整个家庭将会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无钱治病,这些家庭的患病成员大部分是小病拖、大病扛,有的常年卧床不起,其他成员也深受其累,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久而久之,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出现贫困“遗传”的问题。
(五)个别人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是导致贫困的人为原因。在贫困人群中有一些是社会闲散人员,他们一懒、二馋、三散漫,基本不从事生产劳动,只靠社会救济生活,这类人群在贫困人口中所占比重虽不高,但却是人们比较烦感,不愿伸手帮助,也很难脱贫的一类人员。
三、解决老区村贫困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老区农民素质,是扶贫解困工作的长远之举。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倾斜力度,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基础教育,更多地应放在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的人才上。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培训是弥补农民基础教育先天不足,提高农民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民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要多举办那些与就业岗位需求息息相关的培训班,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一个群体,在乎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关心的是培训了以后能不能掌握实用技术、掌握了以后能否用得上、各地区开展各类培训前,需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就业情况、农民的意愿等,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努力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城子河区新阳村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他们联系黑龙江技师学院教授为村民开班授课。2015年一年共开班4期,采取全日制授课,每期都有100多名村民参加培训。培训班结合农民种植和养殖结构,满足农民急需的技术需求,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玉米种植大户刘海龙,通过玉米种植技术的学习,改变了过去种地不晒种,种子不包衣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出苗率、抗病率;通过对施肥新方法的学习,不仅节约了化肥,而且庄稼能在不同生长期得到充足的养份,增加产量,增加了收入,这“一减一增”让农民尝到了学有所用的甜头。三要利用政策留住人才。农村急需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农业专业带头人,而实际情况却是农村人才大量涌向城市。如何以优惠的待遇、宽松的环境、积极的激励措施等留住现有人才,特别是留住那些扎根农村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一线人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实际需要以优惠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专门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带动、辐射作用。
市老区贫困户贫困人口情况的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二)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老区政策扶持力度,拿出长期有效的扶贫解困工作方案。贫困人口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更希望政府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支持。去年年初,我省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意见》,随后不久,我市也下发《关于落实黑发〔2015〕3号文件精神加快全市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鸡西市委、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黑发〔2015〕3号文件精神、加快全市革命老区发展建设的实施意见>部门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市老区领导小组和市老促会也向各县(市)区老促会下发了《抓好老区贫困村定点包扶和结对帮建工作落实的通知》等7个相关文件。市扶贫办为实现19个比较贫困村整村脱贫,制定了《鸡西市贫困老区村扶贫开发实施方案》。这些文件的出台,目的就是要尽快改变老区发展缓慢的问题,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省、市老区文件精神把老区扶贫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分析研究扶贫工作的形势和问题,要从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发展生产、提供就业机会、解决生活困难等方面入手,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扶贫工作,去年专门召开常委会议研究老区发展问题,他们制定了《密山市加快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全市革命老区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使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梨树区老促会在与村两委班子对村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后,认真研究分析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向区委提出“关于老区村贫困户强力帮扶的建议”。区委采纳了老促会的建议后,从双合村84户贫困户中选出22户纳入全区“五点一线”工作目标,确定了十一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组织了40个党政部门和23个企业单位帮扶这22个贫困户。同时将帮扶工作纳入了党政机关目标责任制,年终进行统一考核,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也相互协同配合,下定决心一帮到底,直至脱贫。
(三)弘扬社会正气,关心、关爱老区贫困群体。帮助老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明显标志。我们要努力推动社会各界各行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老区扶贫开发活动中来,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激发全社会参与老区扶贫工作的爱心。鸡东县民营企业家、泉无烟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艺轩致富不忘老区。他坚持“老区发展我发展,我为老区做贡献”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扶贫解困送温暖等活动,共捐款捐物260余万元,积极参加“春蕾计划”捐资助学活动,2015年获鸡西市实施“春蕾计划”特殊贡献者荣誉称号。多年来,他共支助23名老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老区贫困户中有一些是因突发性事件或疾病,使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夜之间变为贫困。麻山区龙山村村民王冬冬因车祸造成脑部重伤变成植物人,家里为他治病借债几十万元,造成全家生活无法维济。但家庭和社会并没有因此放弃王冬冬,妻子和父母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村领导班子为他家送去生活必需品,帮助办理低保。区医院定期为王冬冬做检查、换尿管。区委、区政府组织各部门帮助他家解决实际困难,全区上下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乡村,人们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市场调查报告,共为王冬冬捐款4.6万元,人间真爱感动了老天,在车祸发生十七个月后,植物人王冬冬奇迹般的苏醒了。
(四)充分发挥“结对帮建”工作机制作用,将扶贫工作不断深入。在扶贫工作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可以把领导干部、各部门和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对子进行帮扶,充分发挥他们在领导、组织信息、协调、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要开展好结对帮建工作,首先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日程,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举措到位。二要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帮建方案。三要对结对帮建工作定期检查和考核,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流于形式的要给予通报批评。近年来,各地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市交通局是老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他们为老区贫困地区的交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在基本上实现了老区通村公路的全部水泥化。他们帮建的老区贫困村麻山区吉祥村是解决硬路面最早,里程最长的老区村。今年,该村由于自来水管线冻坏,老百姓吃水问题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局领导班子立即研究决定拿出3万元资金支持吉祥村,解决吃水问题。鸡东县乡、(镇)老促会几年来一直坚持结对包扶贫困户工作,为所包扶的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兴农镇老促会帮助贫困户刘环(5口人,老头偏瘫),担保贷款2万元,买90只绒山羊,现在已发展到200多只,成为养羊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