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结题报告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子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2008年10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38中的课堂教学特色。在市、区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学校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当前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也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中介或纽带。
学校办学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1%的不合格率就等于100%的失败!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承受不起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加之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在合肥市是一流的,我们具备条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效能,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改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忽略传统教育技能(导入、提问、组织教学、结课等)的有效性发挥,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进效能、追求效益,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二)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最根本的落脚点是:看它能否提高教学效率,能否增强教学效果。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搭建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通过此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多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建立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护理科研结题报告的写法及格式,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活动都是学习,而通过后者建构的是无法靠他人传授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教师要想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有效地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作为一般的教学常规,备课有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实际。而且前三备都要落脚在备学生实际上,教师备课只有坚持这一点,课堂的教学才是高效益的,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生动、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才能称得上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理论目标
通过有效技能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应用与创新中掌握教学设计、理论支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并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创造性地以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探索出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
(二)教学实践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改善教学活动,探索教师有效技能的培训模式,培养教师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技能,把获得的信息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2、探索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深入探究并最终构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每个学科均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龙头,通过研究不断摸索优化各项教学技能,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总结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
(二)开展特色实践研究:不同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特色研究。如数学组开展利用有效教学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推理能力的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组开展利用有效教学技能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等。
(三)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包括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技能具体要求的研究和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四)学校研究本课题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更鼓励教师就地取材对传统教学技能进行创新,探索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走“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实践”的行动研究路线。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自2007年11月份承担课题后,学校健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高校教授、名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
1、建立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周周学习研讨活动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我校独辟蹊径,将各教研组实行从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时间段学习研讨、领导蹲点制度。要求每次集中学习研讨两节课,交流个人一周学习心得,积极研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材重难点把握等,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教师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互为沟通、互为影响。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课堂学习模式,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2、开展“有效技能”月月展示课活动
为了促进“有效技能”课题向纵深发展,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到两周的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三校区同时交叉进行,每节课后,各教研组教师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也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如2008年4月,我校开展了23位初三教师的有效技能复习研讨课活动,5月份开展了35位教师的有效技能期中跟踪课活动,9月份开展了32位新进教师有效技能亮相课活动,10月份开展了26位星级教师有效技能展示课活动,11月份开展了38位骨干教师有效技能观摩课活动,12月份开展了37位年轻教师有效技能考核课活动。这些活动孕育着无限生机,因为它们的蓬勃开展,使38中的课堂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使38中的教师群体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3、开展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校内交流活动
除周周研讨外,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全体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校课题研究骨干教师陈文志、王华、光善慧、孙敦荣、许静、袁慧丽、马俊、刘晖等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
4、开展多次的校际交流活动
学校经常把课题组成员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008年暑期我校课题组教师与韩国大山中学和日本东林中学分别开展了两次友好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将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带回来,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改革创新。我们与上海、长春、吉林等十四所名校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2008年9月我校派李震弘、刘月萍、张焱三位教师去参加课题交流比赛,均获得全国一等奖。2008年9月和11月我校先后两批派教师到江苏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学习(共四十多人),另外,我校还在本省、市范围内与一些学校“结对子”,开展频繁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校际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我校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5、建立了专题网页,开通了博客论坛,制作了教师课题专业成长档案袋
为了更有力地提高教师的有效技能,在合肥市总课题组的要求下,我校及时开通了“38中科研专页”博客论坛,设置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积极鼓励教师们交流研究心得,畅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成与败,总结提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6、采取了“自修——反思”学习方式
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我校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自修,将对有效技能课题的研究渗透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校给每位教师发放一本《信息技术理论》、《有效技能研究》等书籍供教师自学,暑假、寒假分别给全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以书面作业的方式呈现,开学以后全校教师分组对假期的学习进行交流。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写学习心得、随笔、反思,教师将自己写的随笔定期发至科研处邮箱,一年里,共收到教师发来的学习体会一百五十多万字,一大批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反思。
2、开展青年教师“有效技能”三轮比赛。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探索,各子课题组已逐渐形成了具有38中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作为对教学模式的总结和展示,我校从2009年2月22日开始,共进行了近百人的“有效技能”比赛活动,从说课到演讲,从无生上课到有生上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答辩,无一不展示出“有效技能”课题研究给教师带来的专业提升,通过这三轮活动,我们在总结中对“有效技能”课题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构建了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面对21纪网络化、数字化的挑战,学校提出以信息技术带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思想,正在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步伐,构建开放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收集、整理、归纳相关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充实到教学中,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探究需求,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影像、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有效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初步探索了一套具有38中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
一年里,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学科组的积极学习、研讨、探索下,我校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模式。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校形成了自己的集体备课模式,此模式需要各备课组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各组形成合力,资源共享,有效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此模式本学期已在全校正式推广,其具体环节为:教案1、主备人提供的原始教案;记录1、集体分析记录;教案2、修改后的教案;记录2、心路历程记录;教案3、实施的教案;记录3;备课组对教学活动的分析记录;教案4、重新修订的教案。
(三)出版了《有效技能论文集》、《有效技能反思集》和《38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四)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
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科研结题报告【精选3篇】,用声音、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信息化教学也为个别化教育创设了美好的前景,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有效技能实践研究这一年里,我校各学科教学均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学生参加各学科、各类比赛,成绩斐然。
在众多项成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以及理化生组的特色实践研究成绩,其中机器人比赛和科技创新因为多次获全国以及省市大奖,已成为我校乃至合肥市的亮点,在合肥市教育的蓝天绽放出一朵朵靓丽的奇葩。
(五)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课题组科学严谨、合作探索的良好氛围,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有效地带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竞赛课等分别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08年在合肥市举行的第二届教坛新星比赛中,我校有五位教师获得一等奖,两位教师获得二等奖,一位教师获得三等奖,获奖人数居合肥市初中组第一名,其中王华和刘允达老师在同年的省教坛新星比赛中,均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称号,刘允达老师的录像课作为沪科版教材的教学资源被发行使用。另外我校多位教师承担市级、区级研讨课任务,均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影响了研究面的扩展
虽然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并未做到每个教室都装多媒体和通网络,所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技能的研究有时还有些滞后,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以推广。
(三)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我校的课题研究是全员参与性的,课题组成员存在年龄的差异,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偏弱,有时会影响课题的开展。
九、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二)加大硬件投入
学校将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实现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有效技能实践服务。
(三)总结提升推广
对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校内甚至校外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课题组
2009年4月
第二篇: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呈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实施和开展,从而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反思学校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评估中最大的困难、困惑就是对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适应,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上体育课,还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现在强调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就可以不教竞技运动技能。如何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许多教师用了各种新的方法和手段来上体育课,但有些课华而不实,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否能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小学排球课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教学不仅具有实际的可行性,而且非常必要。要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就必须加强角色扮演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情景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按照某一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景、遵循特定角色规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角色扮演强调的是人际交互作用。它的核心思想是设定某种特定的情景与题材,让被试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内在的规律,从而发现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角色扮演教学法已经被教育界深深的接受。尤其以台湾地区对角色扮演法的研究居多,但是就内陆来说,对此教学法的研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甚少,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显得很匮乏。
在国内,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方法,迅速就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并很快将其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去。例如黄桂福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扮演》经过研究得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更好扮演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多元化的角色,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新课程改革中,其意义是深远的。在于娜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角色扮演法》中提到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角色扮演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加闪亮多彩。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探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知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体现出生活性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运用角色扮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但实际上角色扮演应用于体育学科中的研究却是甚少,只有甚少的文章来研究,例如李贤伟的《角色扮演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中经过研究得出: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帮助我们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改善了师生间的关系。刘志军的《体育教学中运动角色扮演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学生的社会角色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操作化定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社会测量法收集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体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交往范围,改善人际交往,发展个性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从目前角色扮演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文献来看,既不系统也不全面,缺乏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性强的研究。实际上,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功能多,应用前景广泛。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种人物角色和内容情节的记忆和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使教学过程交际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营造一种真实的运动体验,重视运动的情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角色扮演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是对角色扮演的概念、类型、性质等方面的研究,但他们都认为角色扮演是一种在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更多练习语言交流的机会,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课堂活动。如J.C.Richards等人(1998)认为角色扮演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课堂活动,学生扮演某一情景中的不同角色,表演在那一情景中可能发生的典型事例。Paulston和Bruder(1976)则把角色扮演看作是一种练习。即给学生分配一个虚构的角色,使之不得不即兴创作与其他角色相配的行为。这就是具有较高价值的角色扮演,即自由式角色扮演。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色列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LarsenFreeman(1986)也指出,角色扮演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社会交际环境和社会角色练习交际的机会。Ladousse(1987)提出,角色扮演使用不同的技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同学之间合作学习。Kalal和KatherineFrancesTalmadge(2008)认为角色扮演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对社交技能的养成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角色扮演法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的、有运动热情的体育人、运动者,强调“健康第一”的本位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运动中去,不断提高运动技术,在合作学习中担负起责任在多重角色扮演中体会不同定位,得到不同发展。角色扮演法重视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运动体验,重视运动的情景性,重视适合学生的发展,重视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这几点都是基于终身体育为大背景的,看重的是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只是看重学生的当前利益。
目前,国外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它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发展潜力有很大的塑造功能,也就是说对终身体育作用很大,以后学生走向社会就是社会的基础。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
(三)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研究价值: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兴趣,积淀排球基础,为我校的特色项目的突出增加砝码。
创新之处:
1.创造性的将角色扮演法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来探究此教学法对于学生排球学习兴趣及技能提高的优势
2.让学生能够体验到队员、裁判、观众及其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范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四、理论依据
1.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以相关研究为依据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学法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科研立项结题报告,对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一些探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研究角色扮演教学的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是在其他教学法的研究中提及到关于角色扮演法的。二是角色扮演法的教学研究中,对其他学科的角色扮演研究较多,但是对体育教学方面的角色扮演研究相对较少。三是对角色扮演教学理论研究的多,对实际操作研究的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验证角色扮演法应用到小学排球教学中是可行的。
2.通过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兴趣,积淀排球基础,为我校的特色项目的突出增加砝码。
3.通过对比试验来验证,角色扮演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存在着明显优势。
(二)研究重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要合理,根据排球排球各项技术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相关内容。
2、实践研究要深入扎实,课前要认真备课,反复揣摩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三)研究内容:
1角色扮演法应用到小学排球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2.角色扮演法的具体教学目标
3.角色扮演法的教学保障条件
4.对角色扮演式教学的评价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人所执教的低年级班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行动研究法。
3.实验对比法。
4.量表评定法
5.逻辑分析法
6.数理统计法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属微型课题,主持人与参与者均一人:于国涛,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由此人承担。
八、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
2012年9月,自申请本课题,我就明确了目标,同时在体育组内部成员的参与下,我们一起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使他们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这为我以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学习有关课题的指导性材料,并结合我校实际,我将本研究课题的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初为前期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上述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1月为课题实施及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计划开展所承担的研究工作;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组内定期进行课题讨论,探索每个阶段有效的教学模式;精心组织并上好公开课,认真上好每一节复习课,通过公开课吸收更多的合理的建议或意见,为角色扮演法的有效实施完善课堂教学模型。此阶段的工作也基本有效完成。
第三阶段2013年12月为整理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校内课题学期汇报阶段。
九、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1、通过对相关书籍及文献的阅读,对角色扮演法有了一个深刻且全新的认识,能够比较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在课堂中,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让角色为学习主人的学生来充分理解课堂,充分理解“角色”。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创新学习能力。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了激发和延续,通过与研究前状况的比较,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体现在他们主动学习有较强的自信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于所学的内容也能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成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
4、角色扮演法教学建立了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改进了课堂活动的组织、改进学生与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使角色扮演教学任务化。将角色扮演法运用到小学排球课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揭示了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玩乐,其本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载体的课堂交际互动活动,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学生通过扮演场上不同位置的角色,深切体会到不同位置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此提高了技战术水平,最终运动意识得以提高。
6、通过课后的积极深刻的反思,撰写了多篇教学随笔并发于校外网,并有多篇国家、省、市级论文发表或获奖。
十、不足及后续研究
1、由于本人的研究主要以激发兴趣和认识角色为主,在教学中尽量多开展一些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基础技术的掌握不够扎实,如何正确处理游戏教学与打好排球基础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2、对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想克服这个困难就需要多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3、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及上好公开示范课,并多向有经验教师取经,进一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找准科研大方向与教学小阵地之间的结合点,使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常规教研、课堂改革、论文撰写五位一体的科研新模式逐渐成型。
参考文献:
本人已查阅过哪些科研资料及调研情况: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7-39.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赵玲.“游戏教学”对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影响研究[J].南京体院学报.2001,15(5):31-33.
[5]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3-232.
[6]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47-207.
[7]刘贞情.“角色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33)
[8]周全林.教师角色扮演中诸多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许昌师专学报,2002,02.
[9]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06.
[10]杨杏芳.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哲学与社会学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11]黄桂福.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扮演[J].福建中学数学,2005,02(13):14~15.
[12]李贤伟.角色扮演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文汇,2011.
[13]王爱芬.浅析角色扮演法及其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91-93.
[14]王兵.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和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2).
[15]刘徽,龚玉清.角色扮演:促进课堂人际互动的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11-12.
[16]莫雷.角色扮演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上)[J].人民教育,2000,(9):41-42.
[17]莫雷.角色扮演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下)[J].人民教育,2000,(10):50-51.
[18]佟玉永,角色扮演法在高师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07.
[19]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25):31-32
[20]刘志军.体育教学中运动角色扮演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92-94.
[21]黄桂福.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扮演[J].福建中学数学,2005,02(13):14-15.
[22]游佳清.角色扮演法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5,04(31):21-22.
[23]陈向明.高校教师角色扮演的作用与要求[J].教育与现代化,2004,01.
[24]雷祖斌.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5,11(3):12~13.
[25]姚克明.如何有效的使用角色扮演法[J].心理学研究,1987,(3):1-18.
[26]蒋荣.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思考[J].南京体院学报,2003,17(4):40-42.
[27]梁兵.体育教学中角色扮演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2006:2897-2904.
[28]樊晓仑.试论体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对素质教育的影响[J].山西体育科技,2002,22(3):50-52.
[29]Kalal,KatherineFrancesTalmadge.CombiningPerformanceAnimationandVirtualRealityforEarlyChildhoodEducationRole-Play[J].OhioLINKElectronicThesisandDissertationCenter,2008.
[30]Riddle,MrMatthew.Therolesactorsperform:role-playandrealityinahighereducationcontext[J].TheUniversityofMelbourneDigitalRepository,2007.
[32]Villadsen,AaseandAllain,LucilleandBell,LindaandHingley-Jones,Helen.Theuseofrole-playanddramaininterprofessionaleducation:anevaluationofaworkshopwithsocialwork,midwifery,earlyyearsandmedicalstudents[J].SocialWorkEducation,2011.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子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2008年10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用到教学第一线,真正使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作用,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38中的课堂教学特色。在市、区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学校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当前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也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中介或纽带。
学校办学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1%的不合格率就等于100%的失败!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承受不起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加之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在合肥市是一流的,我们具备条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效能,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改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忽略传统教育技能(导入、提问、组织教学、结课等)的有效性发挥,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进效能、追求效益,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二)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最根本的落脚点是:看它能否提高教学效率,能否增强教学效果。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搭建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通过此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多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建立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护理科研结题报告的写法及格式,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活动都是学习,而通过后者建构的是无法靠他人传授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教师要想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有效地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作为一般的教学常规,备课有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实际。而且前三备都要落脚在备学生实际上,教师备课只有坚持这一点,课堂的教学才是高效益的,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生动、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才能称得上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理论目标
通过有效技能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应用与创新中掌握教学设计、理论支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并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创造性地以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探索出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
(二)教学实践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改善教学活动,探索教师有效技能的培训模式,培养教师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技能,把获得的信息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整体提升教学水平。
2、探索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深入探究并最终构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每个学科均以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龙头,通过研究不断摸索优化各项教学技能,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总结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
(二)开展特色实践研究:不同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特色研究。如数学组开展利用有效教学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推理能力的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组开展利用有效教学技能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等。
(三)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包括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技能具体要求的研究和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四)学校研究本课题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技能的存在,更鼓励教师就地取材对传统教学技能进行创新,探索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走“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实践”的行动研究路线。通过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自我积累、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自2007年11月份承担课题后,学校健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高校教授、名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专家们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
1、建立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周周学习研讨活动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我校独辟蹊径,将各教研组实行从周一到周五分天、分时间段学习研讨、领导蹲点制度。要求每次集中学习研讨两节课,交流个人一周学习心得,积极研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材重难点把握等,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教师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互为沟通、互为影响。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课堂学习模式,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2、开展“有效技能”月月展示课活动
为了促进“有效技能”课题向纵深发展,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为期一到两周的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要求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必须自制多媒体课件,三校区同时交叉进行,每节课后,各教研组教师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它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也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如2008年4月,我校开展了23位初三教师的有效技能复习研讨课活动,5月份开展了35位教师的有效技能期中跟踪课活动,9月份开展了32位新进教师有效技能亮相课活动,10月份开展了26位星级教师有效技能展示课活动,11月份开展了38位骨干教师有效技能观摩课活动,12月份开展了37位年轻教师有效技能考核课活动。这些活动孕育着无限生机,因为它们的蓬勃开展,使38中的课堂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使38中的教师群体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3、开展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校内交流活动
除周周研讨外,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全体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校课题研究骨干教师陈文志、王华、光善慧、孙敦荣、许静、袁慧丽、马俊、刘晖等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体老师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成长。
4、开展多次的校际交流活动
学校经常把课题组成员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008年暑期我校课题组教师与韩国大山中学和日本东林中学分别开展了两次友好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将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带回来,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改革创新。我们与上海、长春、吉林等十四所名校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2008年9月我校派李震弘、刘月萍、张焱三位教师去参加课题交流比赛,均获得全国一等奖。2008年9月和11月我校先后两批派教师到江苏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学习(共四十多人),另外,我校还在本省、市范围内与一些学校“结对子”,开展频繁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校际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我校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5、建立了专题网页,开通了博客论坛,制作了教师课题专业成长档案袋
为了更有力地提高教师的有效技能,在合肥市总课题组的要求下,我校及时开通了“38中科研专页”博客论坛,设置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积极鼓励教师们交流研究心得,畅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成与败,总结提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6、采取了“自修——反思”学习方式
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我校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的自修,将对有效技能课题的研究渗透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校给每位教师发放一本《信息技术理论》、《有效技能研究》等书籍供教师自学,暑假、寒假分别给全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以书面作业的方式呈现,开学以后全校教师分组对假期的学习进行交流。
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学校还要求全体教师每周写学习心得、随笔、反思,教师将自己写的随笔定期发至科研处邮箱,一年里,共收到教师发来的学习体会一百五十多万字,一大批教师在反思中茁壮成长。
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大家找到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反思。
2、开展青年教师“有效技能”三轮比赛。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探索,各子课题组已逐渐形成了具有38中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作为对教学模式的总结和展示,我校从2009年2月22日开始,共进行了近百人的“有效技能”比赛活动,从说课到演讲,从无生上课到有生上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答辩,无一不展示出“有效技能”课题研究给教师带来的专业提升,通过这三轮活动,我们在总结中对“有效技能”课题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构建了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面对21纪网络化、数字化的挑战,学校提出以信息技术带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思想,正在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步伐,构建开放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收集、整理、归纳相关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充实到教学中,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探究需求,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影像、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有效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初步探索了一套具有38中特色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
一年里,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学科组的积极学习、研讨、探索下,我校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模式。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校形成了自己的集体备课模式,此模式需要各备课组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各组形成合力,资源共享,有效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此模式本学期已在全校正式推广,其具体环节为:教案1、主备人提供的原始教案;记录1、集体分析记录;教案2、修改后的教案;记录2、心路历程记录;教案3、实施的教案;记录3;备课组对教学活动的分析记录;教案4、重新修订的教案。
(三)出版了《有效技能论文集》、《有效技能反思集》和《38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四)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
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科研结题报告【精选3篇】,用声音、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信息化教学也为个别化教育创设了美好的前景,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有效技能实践研究这一年里,我校各学科教学均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学生参加各学科、各类比赛,成绩斐然。
在众多项成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以及理化生组的特色实践研究成绩,其中机器人比赛和科技创新因为多次获全国以及省市大奖,已成为我校乃至合肥市的亮点,在合肥市教育的蓝天绽放出一朵朵靓丽的奇葩。
(五)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课题组科学严谨、合作探索的良好氛围,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有效地带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竞赛课等分别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08年在合肥市举行的第二届教坛新星比赛中,我校有五位教师获得一等奖,两位教师获得二等奖,一位教师获得三等奖,获奖人数居合肥市初中组第一名,其中王华和刘允达老师在同年的省教坛新星比赛中,均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称号,刘允达老师的录像课作为沪科版教材的教学资源被发行使用。另外我校多位教师承担市级、区级研讨课任务,均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影响了研究面的扩展
虽然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并未做到每个教室都装多媒体和通网络,所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技能的研究有时还有些滞后,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以推广。
(三)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由于我校的课题研究是全员参与性的,课题组成员存在年龄的差异,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偏弱,有时会影响课题的开展。
九、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
(二)加大硬件投入
学校将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实现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有效技能实践服务。
(三)总结提升推广
对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校内甚至校外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课题组
2009年4月
第二篇: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呈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实施和开展,从而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反思学校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评估中最大的困难、困惑就是对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适应,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一些教师不知道该如何上体育课,还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现在强调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就可以不教竞技运动技能。如何传授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许多教师用了各种新的方法和手段来上体育课,但有些课华而不实,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否能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小学排球课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教学不仅具有实际的可行性,而且非常必要。要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就必须加强角色扮演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情景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按照某一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景、遵循特定角色规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角色扮演强调的是人际交互作用。它的核心思想是设定某种特定的情景与题材,让被试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内在的规律,从而发现和解决具体的问题。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角色扮演教学法已经被教育界深深的接受。尤其以台湾地区对角色扮演法的研究居多,但是就内陆来说,对此教学法的研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甚少,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显得很匮乏。
在国内,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方法,迅速就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并很快将其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去。例如黄桂福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扮演》经过研究得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更好扮演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多元化的角色,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新课程改革中,其意义是深远的。在于娜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角色扮演法》中提到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角色扮演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加闪亮多彩。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探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知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体现出生活性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运用角色扮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但实际上角色扮演应用于体育学科中的研究却是甚少,只有甚少的文章来研究,例如李贤伟的《角色扮演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中经过研究得出: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帮助我们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改善了师生间的关系。刘志军的《体育教学中运动角色扮演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学生的社会角色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操作化定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社会测量法收集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体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交往范围,改善人际交往,发展个性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从目前角色扮演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文献来看,既不系统也不全面,缺乏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性强的研究。实际上,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功能多,应用前景广泛。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种人物角色和内容情节的记忆和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使教学过程交际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营造一种真实的运动体验,重视运动的情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角色扮演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是对角色扮演的概念、类型、性质等方面的研究,但他们都认为角色扮演是一种在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更多练习语言交流的机会,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课堂活动。如J.C.Richards等人(1998)认为角色扮演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课堂活动,学生扮演某一情景中的不同角色,表演在那一情景中可能发生的典型事例。Paulston和Bruder(1976)则把角色扮演看作是一种练习。即给学生分配一个虚构的角色,使之不得不即兴创作与其他角色相配的行为。这就是具有较高价值的角色扮演,即自由式角色扮演。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色列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LarsenFreeman(1986)也指出,角色扮演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社会交际环境和社会角色练习交际的机会。Ladousse(1987)提出,角色扮演使用不同的技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同学之间合作学习。Kalal和KatherineFrancesTalmadge(2008)认为角色扮演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对社交技能的养成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角色扮演法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的、有运动热情的体育人、运动者,强调“健康第一”的本位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运动中去,不断提高运动技术,在合作学习中担负起责任在多重角色扮演中体会不同定位,得到不同发展。角色扮演法重视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运动体验,重视运动的情景性,重视适合学生的发展,重视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这几点都是基于终身体育为大背景的,看重的是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只是看重学生的当前利益。
目前,国外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它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发展潜力有很大的塑造功能,也就是说对终身体育作用很大,以后学生走向社会就是社会的基础。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
(三)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研究价值: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兴趣,积淀排球基础,为我校的特色项目的突出增加砝码。
创新之处:
1.创造性的将角色扮演法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来探究此教学法对于学生排球学习兴趣及技能提高的优势
2.让学生能够体验到队员、裁判、观众及其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范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四、理论依据
1.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以相关研究为依据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学法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科研立项结题报告,对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一些探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研究角色扮演教学的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是在其他教学法的研究中提及到关于角色扮演法的。二是角色扮演法的教学研究中,对其他学科的角色扮演研究较多,但是对体育教学方面的角色扮演研究相对较少。三是对角色扮演教学理论研究的多,对实际操作研究的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验证角色扮演法应用到小学排球教学中是可行的。
2.通过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兴趣,积淀排球基础,为我校的特色项目的突出增加砝码。
3.通过对比试验来验证,角色扮演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存在着明显优势。
(二)研究重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要合理,根据排球排球各项技术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相关内容。
2、实践研究要深入扎实,课前要认真备课,反复揣摩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三)研究内容:
1角色扮演法应用到小学排球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2.角色扮演法的具体教学目标
3.角色扮演法的教学保障条件
4.对角色扮演式教学的评价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人所执教的低年级班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行动研究法。
3.实验对比法。
4.量表评定法
5.逻辑分析法
6.数理统计法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属微型课题,主持人与参与者均一人:于国涛,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由此人承担。
八、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
2012年9月,自申请本课题,我就明确了目标,同时在体育组内部成员的参与下,我们一起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使他们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这为我以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学习有关课题的指导性材料,并结合我校实际,我将本研究课题的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初为前期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上述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1月为课题实施及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计划开展所承担的研究工作;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组内定期进行课题讨论,探索每个阶段有效的教学模式;精心组织并上好公开课,认真上好每一节复习课,通过公开课吸收更多的合理的建议或意见,为角色扮演法的有效实施完善课堂教学模型。此阶段的工作也基本有效完成。
第三阶段2013年12月为整理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校内课题学期汇报阶段。
九、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1、通过对相关书籍及文献的阅读,对角色扮演法有了一个深刻且全新的认识,能够比较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在课堂中,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让角色为学习主人的学生来充分理解课堂,充分理解“角色”。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创新学习能力。学生的运动兴趣得到了激发和延续,通过与研究前状况的比较,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体现在他们主动学习有较强的自信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于所学的内容也能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成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
4、角色扮演法教学建立了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改进了课堂活动的组织、改进学生与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以及使角色扮演教学任务化。将角色扮演法运用到小学排球课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揭示了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玩乐,其本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载体的课堂交际互动活动,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学生通过扮演场上不同位置的角色,深切体会到不同位置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此提高了技战术水平,最终运动意识得以提高。
6、通过课后的积极深刻的反思,撰写了多篇教学随笔并发于校外网,并有多篇国家、省、市级论文发表或获奖。
十、不足及后续研究
1、由于本人的研究主要以激发兴趣和认识角色为主,在教学中尽量多开展一些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基础技术的掌握不够扎实,如何正确处理游戏教学与打好排球基础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2、对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想克服这个困难就需要多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3、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及上好公开示范课,并多向有经验教师取经,进一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找准科研大方向与教学小阵地之间的结合点,使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常规教研、课堂改革、论文撰写五位一体的科研新模式逐渐成型。
参考文献:
本人已查阅过哪些科研资料及调研情况: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7-39.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赵玲.“游戏教学”对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影响研究[J].南京体院学报.2001,15(5):31-33.
[5]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3-232.
[6]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47-207.
[7]刘贞情.“角色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33)
[8]周全林.教师角色扮演中诸多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许昌师专学报,2002,02.
[9]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06.
[10]杨杏芳.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哲学与社会学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2.
[11]黄桂福.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扮演[J].福建中学数学,2005,02(13):14~15.
[12]李贤伟.角色扮演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文汇,2011.
[13]王爱芬.浅析角色扮演法及其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91-93.
[14]王兵.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和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02).
[15]刘徽,龚玉清.角色扮演:促进课堂人际互动的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11-12.
[16]莫雷.角色扮演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上)[J].人民教育,2000,(9):41-42.
[17]莫雷.角色扮演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下)[J].人民教育,2000,(10):50-51.
[18]佟玉永,角色扮演法在高师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07.
[19]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25):31-32
[20]刘志军.体育教学中运动角色扮演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92-94.
[21]黄桂福.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扮演[J].福建中学数学,2005,02(13):14-15.
[22]游佳清.角色扮演法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5,04(31):21-22.
[23]陈向明.高校教师角色扮演的作用与要求[J].教育与现代化,2004,01.
[24]雷祖斌.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5,11(3):12~13.
[25]姚克明.如何有效的使用角色扮演法[J].心理学研究,1987,(3):1-18.
[26]蒋荣.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思考[J].南京体院学报,2003,17(4):40-42.
[27]梁兵.体育教学中角色扮演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2006:2897-2904.
[28]樊晓仑.试论体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对素质教育的影响[J].山西体育科技,2002,22(3):50-52.
[29]Kalal,KatherineFrancesTalmadge.CombiningPerformanceAnimationandVirtualRealityforEarlyChildhoodEducationRole-Play[J].OhioLINKElectronicThesisandDissertationCenter,2008.
[30]Riddle,MrMatthew.Therolesactorsperform:role-playandrealityinahighereducationcontext[J].TheUniversityofMelbourneDigitalRepository,2007.
[32]Villadsen,AaseandAllain,LucilleandBell,LindaandHingley-Jones,Helen.Theuseofrole-playanddramaininterprofessionaleducation:anevaluationofaworkshopwithsocialwork,midwifery,earlyyearsandmedicalstudents[J].SocialWorkEducatio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