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生考察报告
十多天来对徽派建筑的触摸、受徽州古文化的熏陶,已让我对这片宁静祥和之福地产生了种浓厚的依恋之情。它那高高的马头墙、幽深的古巷,粉墙青砖黑瓦的古民居,精雕细琢的明清雕刻,极具魅力的明清家具,无不令人徘徊踟躇、流连忘返。
依计划我们由专业老师带队,于20日从学校出发,在安徽黟县进行我们的写生实习。经过十几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宏村。当时是傍晚,分,落日的余辉打在村口古桥上,给古桥晕上了淡淡的一抹胭脂。到处是写生归来的学生,三五成群。由于大家都很疲劳,我们先去饭店落了脚。
第二天一早,我就见识到了宏村的美。站在水龙头前,不经意地抬头,层层叠叠的屋顶,远处的山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含羞的少女蒙着面纱。宏村的早晨微凉,略带寒意。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村口的两棵古树,是牛的两个犄角,一棵红扬,一棵银杏。以前村里有嫁娶之事,就绕红扬三圈,寓意百年好合;村里有高寿老人过世,就绕银杏三圈,寓意子孙后代高福高寿。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湖边有著名的南湖书院,民国时期的驻英大使汪大婱、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小娟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
牛胃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所谓“花开则落,月圆则亏”,汪氏族人追求花未落月未缺的境界,始终对美好事物抱有希望。由于风景秀美,很多影视剧都在此取景,比如《画魂》、《风月》,《卧虎藏龙》里“蜻蜓点水”的镜头等等。80年代发行的安徽民居的邮票也是以月沼旁的建筑为主题的。
进入宏村会就会看到的一个大池塘,水很清澈.。整个村子都被水环绕着,我们只要跟着流水走,就不会迷路。
顺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脚边是清水潺潺的“牛肠”,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美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这里的景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缕清风,一抹红霞,每一条小路,每一汪流水,每棵树每朵花,就连那一尾小草也叫人禁不住产生怜惜之情,青山绿水阳光之间,叫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进入宏村会就会看到的一个大池塘,水很清澈室内设计考察报告。整个村子都被水环绕着,我们只要跟着流水走,就不会迷路。
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巨幅长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仿佛身处蓬在宏村画建筑速写简直太适合不过了,高高的马头墙,曲径通幽的小巷,还有满目的绿色,完整的徽派建筑。速写的一开始不是太顺利,总是停留在那黑瓦上,更像是去表现一种肌理效果,用线也不是太灵活。到后来就好多了,线也比较自然流畅,透视也没有很大问题了,原来速写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真受益匪浅啊!
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落。
单一个月沼就给我千变万化的感受:阳光下的半月湖就好象是娇羞的新嫁娘,欢欣喜悦。《再别康桥》里有这么一句:“在康桥的柔波里,我愿做一株水草”.在月沼动人的水波中,我愿化做池塘里的一尾鱼,一只鸭。雨打月沼分外妖,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画家的天堂,是摄影爱好者的梦境,是一切对美有倾慕之心的人向往之地。色彩如此丰富多姿,每一秒都有新的颜色涌现出来,每一秒钟又有色彩失去,就像波浪,一阵阵地,但又不象波浪,它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在你眼前一闪,还未等你发出赞叹之声,又有更美的音符展现出来,连绵不绝。
不仅是月沼,在南湖,在村落任何的一个拐角,只要你注意,就能发现美的存在。一线天,这个只容得下一人行走的巷子里,我看着天,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倘若真有这么美丽的“井”,我倒愿意做只见识浅薄的“蛙”。在班驳陈旧的围墙边,在红扬树的树干上,你也可以领悟到人生的道理。都说树洞是树干里有虫子以后,啄木鸟为树治疗后所留下的痕迹,这也是大树的伤疤。可是不论伤的有多深,伤口也终有愈合的一天。所以,树洞的寓意就是:“没有什么伤口是愈合不了的”。我们用画笔,用心来描绘试图把
最美好的一刻留下来,用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之心,让时间定格在宏村最绚丽的季节,速写
是我们训练的主要目的.
宏村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同学们在写生创作中,纷纷以自己最广阔的情怀来展现这里建筑的独特与风景的美丽,在绘画中容入了自己的感情,同时锻炼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学们在写生期间,起早摸黑,早早的拿上速写本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写生,直到很晚才依依不舍的回来。在寝室里同学们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习气氛十分融洽。
我们的第二站是卢村。
卢村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距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宏村竟有1公里之遥。卢村木雕楼又称七家里民居群,由七家古民居组成,均为卢氏三十三世祖卢帮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算来距今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卢村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距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宏村仅有1公里之遥。卢村木雕楼又称七家里民居群,由七家古民居组成,均为卢氏三十三世祖卢帮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算来距今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卢帮燮也是很小就外出经商,并且发了大财,故有“卢百万”的绰号,以后又承袭祖制,在京城当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官居四品,有了光宗耀祖的条件和资格,于是回家乡倾力建造了这处木雕楼,请了大批能工巧匠,不厌其精地雕饰施工,历时20多年时间,才最终建成了这处气宇恢宏、精妙绝伦的木雕楼。
卢村木雕楼群的主楼为志诚堂,围绕着它还有几座精美的楼屋,分别是思济堂、思成堂、思羲堂、玻璃厅等。楼内的木雕采用了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各种技艺,折射出古代艺人、工匠娴熟的技巧、超凡的智慧、深厚的文化积淀。
走进志诚堂,所能看见的门、窗、檐、梁、垂替、雀替等,无一不是构思精巧的木雕构成,令人叹为观止。其左右各有八扇莲花门,门的眉板、胸板、裙板全由木刻雕饰,特别是裙板上选雕的图案,如太公钓鱼、苏武牧羊、太白醉酒、羲之戏鹅、渊明陶饮,八仙过海、竹林七贤、唐师奶儒、二十四孝等等,
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实、典故、传说、佳话,几乎可以涵盖展现中国5千年的文明史了。
卢村木雕楼,至今仍由卢氏后人居住。在“文革”十年浩劫的“破四旧”中,一些作品中的人物,被斥为封建糟粕而受到毁损,后来村民用泥巴糊住木雕构件,才保住了这一所文化瑰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写生的第三站是西递。“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
西递“敬爱堂”中有一个大大的“孝”字匾,乃南宋哲
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书,运笔浑厚,气势恢弘,字的图象从右看,好像一个仰面作辑敬老孝顺的后生,孝也!可左边看,那就是猴子在张口大喊、拳打脚踢,不孝也!该字既是书法又是图画,朱熹书之是巧合还天意,太有意思了。
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吏,迁荆王府长史,授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恩准敕建这座石坊。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通体采用不易风化的"黟县青"大理石。
我们写生的第四站是南屏,我们又展转到了南屏项目建设考察报告,虽然仪式很简单,但对我们艺术系来说意义很深远。众所周知,皖南为山区,一般都是山村风格布局,可是进入屏山古村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村里舒氏家族聚族而居,相传已有1100多年历史,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胜地。
南屏现仍然是皖南重要的养蚕基地,因为老鼠是蚕的天敌,所以家家都养猫,也是村中一大特色。屏山的秀丽在于村中一条吉阳溪,小溪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沿河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桥下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村中主要的古建筑有菩萨厅、光裕堂、成宜堂等祠堂,其中的舒庆馀堂是我国目前极为少见的明代建筑。小学校对面的“御前侍卫祠堂”,现在虽然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一样,只剩下一个牌楼,但是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气势。村中有少许高楼,是欣赏古村全貌的望台,村中的建筑多有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到处是白墙灰瓦的民居,不但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氛围,而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
我们自己跟着导游在屏山里转了一圈,使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屏山。天人合一藏风得水桃花源,千年承耕读兴商故里地,地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的屏山。唐宋时称长宁里,就是长久安宁的地方,“都”是古代乡镇的自然建制。唐代末年,九都看中这快风水宝地,举族从庐江迁来九都。这里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北有状如屏风的屏风山坐靠背,也因此得名屏山村。南边有石山作照山,东有吉阳山、三姑峰与西边的双风山合为左右抱山。吉阳山在北段,是村中吉阳河的发源地。三姑峰三峰并峙,形状大小相差不大,据古传是村中一富户三个女儿入山游玩摘
食仙桃所化...
写生实习已经已经回来好几天了,满脑子里还是有很多的“马头墙”。或许这就是收获吧!深深刻在脑子里的特色。
我们写生的目的是:
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素描色彩的掌握能力;
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
这些目的在我们集体努力下得以实现,但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学校给我们这次外出写生的机会,把握这次机会我们学会了也懂得了许多,包括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事情。
写生使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地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填充学时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研究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几像老师说的那样,即使是不画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地乱画,因为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品,只是为了作业而做的。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生的哲理。
写生实习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学校,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美的感受也有所提高,对没一件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艺术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让我们在艺术中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的力作,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第二篇:贵州写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写生实习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项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学生们熟悉我国优秀的自然与人文文化,能运用正确的立尝观点、方法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独立地、客观地分析和解决学习创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来能更迅速地适应社会。
2、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发现不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以便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更好的专业基矗
3、加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了解艺术专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新要求,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习任务
1、完成摄影采风集中练习,
2、完成建筑、人物、植物速写的集中练习,
3、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民俗、特点、风情,收集创作素材。
二、实习基地:
此次实习主要在贵州省贵阳市三个苗寨进行实习,如下:
第一实习基地西江苗寨(千户苗寨),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被誉为苗族的大本营。位于贵州省雷山县城东北37千米处,距凯里市81千米。坐落于苗岭之中。西江拥有1080户苗族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而称为千户苗寨。发源于苗岭主峰原始林区的白水河,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独具特色的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在阳光照射下,在满目青翠的映衬下,独特而壮美。西江也是苗族的歌舞之乡,节日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如“芦笙会”、“过苗年”等。田园风光、古色古香的民居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使西江成为苗族西氏支系的建筑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是中外游客特别是文化人类学者、建筑界人士和摄影师乐于造访之地,西江设有小型旅馆,有乡村公路通达。
第二实习基地岜沙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7.5公里处,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个自然寨组成。岜沙村是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岜沙被列为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岜沙苗寨的居民建筑、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岜沙人自今保持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
第三实习基地郎德上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常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1985年,郎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1993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是旅游观光、考察苗族文化、领略苗族风情的首选村寨。朗德上寨以魅力无穷的苗族歌舞,绚丽夺目的苗族银饰,独具匠工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鹅卵石道,抗暴英雄杨大六故里,热情好客的民族礼仪迎接海内外宾客。
三、实习安排:
5月18日服设全专业集体从西安乘火车前往实习基地贵州;
5月20日观看黄果树瀑布;
5月21日去西江千户苗寨至~5月26日在西江写生五天;,
5月27日去岜沙苗寨,看表演和写生一天;
5月28日朗德苗寨。29、30在郎德写生三天;
5月31号从贵阳回学校(西安)
四、实习内容及过程:
2015年5月18日,我们07级服装设计与工程班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实习写生,在此之前,不论是我们的院系领导与指导老师还是同学们都为即将到来的写生实习做了充分的准备。院系领导和指导老师为写生实习召开了动员大会,大家满怀希望的等待着这一天——2015年5月18号下午3:00我们专业80多位成员和五位老师带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憧憬坐上了去贵阳的火车。
第二天晚上7点多我们到了贵阳,我们首先是找到了事先老师安排好的一家宾馆住下,第二天我们去了黄果树瀑布玩了一天,黄果树瀑布落差77米,最大时宽10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浪花滚滚,大雾弥漫,势如翻江倒海。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素有“瀑声震天,十里相闻”之称。一片腾起的迷蒙细雾,在阳光照射下,又化作一道道彩虹,幻景绰绰,奇妙无穷。在这儿一天感觉真快啊,大家玩的都很开心。
第三天我们又出发啦,行驶在路途中见到吊脚楼,就已经接触到苗族气息,我见到了吊脚楼,那是苗族的一项特征。我们写生的第一目的地———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距县城37公里,西江以其独特的、完全保留了历代苗族建筑古朴风格的吊脚楼和奇丽淳厚的民族风情,与峰峦叠翠的雷公山相辉映,特殊的地理环境,强化了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也造就了西江苗族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古道热肠。牛角酒、老腊肉、板凳舞、芦笙舞,让我们每一位来到西江的都为之迷醉,流连忘返;而“游方”、“飞歌”、“吃新”、“斗牛”等习俗,则渗透着苗族人民对生命的欢悦和膜拜。西江苗族男女老少个能歌善舞,是有名的“歌舞海洋”和“芦笙故乡”。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
下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即将在这里度过5个日子,看看周围我们被环山包围着,我们顺着村里的小道奔向我们的栖息地——农家乐。下午五点多时,我们去寨子溜达,在这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苗寨的苗族建筑群,很明显的都是吊脚楼。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吊脚楼基本上是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宽敞明亮,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吊脚楼,形式美观、大方,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性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这种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地民族的智慧和才能。
一天的时间熟悉环境,接下来就应该步入正轨了,我们开始写生了!由于我们在学校过惯了安逸的生活,连速写都快不会画了,所以第一天在那里画真的是丢人,就当是练手好了,不过收获还是有的,也算知道了自己来屏山的目的。一开始不敢在很多人的地方画画,就躲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画了几天总算有些收获,有点长进,对于技法等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还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不过经常有一些别的学校的同学和好奇的游客在旁边观望一下,当然也免不了评论一下,听到的话也是有好有坏。
除了我们公共的时间外,剩下的时间自己分配,这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每天保持两张速写,刚开始的前两天,对于画面还是不太会归纳,一些细小的地方不会省略,老师提醒我,要学会归纳,该省略的要省略。渐渐的,我步入了正道。老师叫我要注意画面对比,有疏密的对比,黑白灰的对比,肌理的对比等。画面要注意点线面的运用。我们的画面很抽象,不太注重细节。老师还说可以改变物体的大孝高低,这是创作,我们不是照相机,看到什么画什么,看到什么样子的画成什么样子的。老师在这几天也画了不少画,通过他的画我学到了不少。首先,老师的整个画面构图很巧妙,很合理,画面的布置很统一,整体很漂亮。老师把速写和山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在这次贵州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经过短短的七天摄影采风,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也认识到了许多,为这里的风景、建筑、街道所迷恋,为这里的人文、风景和街道所感慨。
在苗寨人的歌舞表演时,我们专业的同学也租了苗族服装,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当我们穿上苗服时,我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笑啦,我们穿上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同时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感觉到了苗族人的欢快;洋溢,喜悦。最后我们班同学和老师拍了全体照。
第八天我们转移到了从江县岜沙,岜沙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一直生活在丛林中的岜沙人,自古以来都以狩猎为主,火枪是岜沙男子最好的伙伴。岜沙男孩成年后,父亲就会为他制一把枪,带枪是岜沙男子开始独立生活的标志。这里山上的森林里到处是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这是岜沙人的圣地。带枪的岜沙男子看上去颇有远古武士的风范,但他们扛枪守护的是用生命来捍卫的大树。每个岜沙孩子出生后,家人会为他们种一棵树作为生命树,死后,再用这棵树来做棺材。这是他们的风俗习惯的组织下,寨子里专门挑选了一些青年男女参加民俗表演,表演内容几乎用不着排练,当知道我们到来,早早得到消息的火枪手就会来到寨门前,先吹在芦笙,再用岜沙人隆重的鸣枪仪式来表示欢迎我们。接下来的祭树仪式严肃而庄重,全然没有任何表演成分,这本来就是岜沙人的生活内容。直到姑娘小伙子最喜欢的采茶舞和斗牛表演开始,大家才恢复欢快热闹的气氛。
在这儿呆了两天我们又转移到雷山县郎德,这儿是奥运火炬传递的地方,这是我们写生的最后一站,晚上6点多到了郎德,苗寨人有很好的迎客的风俗,他们在迎客时,需要游客要过十二关,每一关有两土碗酒,在最后一关是用牛角盛的酒,要想过关就得把酒喝掉,过关后,苗族人又给我们表演一场节目,在最后的一个节目,这个寨子的人都要参加这个节目,他们还会拉着我们的手,和她们一块跳舞,表演结束后,就是她们寨子的人买银饰品。
每天晚上九点左右老师会给我们评画。在这半个月里我们留在了苗寨写生创作,白天穿梭在苗寨的各个小巷和和山中,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寻找自己作品的素材,晚上指导老师对我们白天的创作进行点评,那时的我们集中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作品并让老师分析进行指导。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不仅要画精细的钢笔画还要拍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分配好自己的时间,那段时间大家真的很认真,这种认真可能是在那种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大家的作品的长进也的确很大,每天都能够看到每位同学的都有所长进,大家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在这次贵州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经过短短的七天摄影采风,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也认识到了许多,为这里的风景、建筑、街道所迷恋,为这里的人文、风景和街道所感慨。
我的心中时刻想着,我们在画的是速写不是写实风景。当我们在宏村的小路上画画时,游人对我们的画指指点点,说我们画的是什么。我对他们的话首先感到气愤,然后就想,这是我门的一种训练,不是来卖画的。伊顿曾经说过一句话“规律与公式”只不过是在艺术成长中达到色彩完美道路上的路标而已。学习规律不是我们的目的,而仅仅是把他当作一种潜在的艺术修养,为的是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加充分的运用我们的直觉去体验色彩的艺术及人类与自然永恒的内在精神。
通过美术实习,加强我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了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并在风景写生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
纵观我们所去的三个实习基地都是苗寨,为什么这些寨子能够比较有名,我们要考虑一下,三个都是苗寨,按理说,去了一个不就好了,为什么我们去了三个寨子,这三个寨子大体都一样,但是每个寨子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的共性有苗寨所存在的风格,极具特色的建筑——古民居、木牌坊和吊脚楼。我从这次写生中学到很多感悟,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向这三个寨子学习,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自己还得有个特长,人就要像个图钉一样,覆盖面积大而且还得有锋利的钉头,我们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得有一个很强的专业。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当然,写生完后,我对写生作为教育社会实践,其意义也做了总结和思考。学校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核心,在许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帮助启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准定位。一般结合专业训练的特殊性,多选择偏远地区、有特色的地域或原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往往这些地区的偏僻或交通不便,每次都能使大家克服极大困难,团结合作。
外出社会实践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同学们从书本的图片所获得的文化传统中走出,进入壮美河山的实地艺术考察,教育同学们对中国文化从了解、接受,直至喜爱。每去一地都有目的地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当地文化演进,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观观赏错落有序的山里建筑、收集地方民间特色形象资料,注意研究不同地域的、民居生活、家具的风格样式,为今后艺术创作积累形象素材。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同学们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拓展视野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十几天同学们先后到过很多地方,体会苗寨人的热情好客,这种社会实践的文化体验无疑是感受“美的历程”。
在这次贵州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大家的相互的团结、帮助。让我们大家都相互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加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还有老师每天陪着我们画画、安排我们的行程和住宿,让我们大家更加尊敬老师,同时,我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又近一层。这样有利于以后我们学习和交流。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去贵州写生对培养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短短半个多月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认识了许多,纷纷被这里的风景、建筑、街道所迷恋,为这里的人文、历史所感慨,最终是学有所得。写生已经结束,但是学到的东西却让我们终身受益。写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回忆。
十多天来对徽派建筑的触摸、受徽州古文化的熏陶,已让我对这片宁静祥和之福地产生了种浓厚的依恋之情。它那高高的马头墙、幽深的古巷,粉墙青砖黑瓦的古民居,精雕细琢的明清雕刻,极具魅力的明清家具,无不令人徘徊踟躇、流连忘返。
依计划我们由专业老师带队,于20日从学校出发,在安徽黟县进行我们的写生实习。经过十几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宏村。当时是傍晚,分,落日的余辉打在村口古桥上,给古桥晕上了淡淡的一抹胭脂。到处是写生归来的学生,三五成群。由于大家都很疲劳,我们先去饭店落了脚。
第二天一早,我就见识到了宏村的美。站在水龙头前,不经意地抬头,层层叠叠的屋顶,远处的山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含羞的少女蒙着面纱。宏村的早晨微凉,略带寒意。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村口的两棵古树,是牛的两个犄角,一棵红扬,一棵银杏。以前村里有嫁娶之事,就绕红扬三圈,寓意百年好合;村里有高寿老人过世,就绕银杏三圈,寓意子孙后代高福高寿。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湖边有著名的南湖书院,民国时期的驻英大使汪大婱、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小娟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
牛胃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所谓“花开则落,月圆则亏”,汪氏族人追求花未落月未缺的境界,始终对美好事物抱有希望。由于风景秀美,很多影视剧都在此取景,比如《画魂》、《风月》,《卧虎藏龙》里“蜻蜓点水”的镜头等等。80年代发行的安徽民居的邮票也是以月沼旁的建筑为主题的。
进入宏村会就会看到的一个大池塘,水很清澈.。整个村子都被水环绕着,我们只要跟着流水走,就不会迷路。
顺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脚边是清水潺潺的“牛肠”,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美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这里的景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缕清风,一抹红霞,每一条小路,每一汪流水,每棵树每朵花,就连那一尾小草也叫人禁不住产生怜惜之情,青山绿水阳光之间,叫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进入宏村会就会看到的一个大池塘,水很清澈室内设计考察报告。整个村子都被水环绕着,我们只要跟着流水走,就不会迷路。
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巨幅长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仿佛身处蓬在宏村画建筑速写简直太适合不过了,高高的马头墙,曲径通幽的小巷,还有满目的绿色,完整的徽派建筑。速写的一开始不是太顺利,总是停留在那黑瓦上,更像是去表现一种肌理效果,用线也不是太灵活。到后来就好多了,线也比较自然流畅,透视也没有很大问题了,原来速写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真受益匪浅啊!
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落。
单一个月沼就给我千变万化的感受:阳光下的半月湖就好象是娇羞的新嫁娘,欢欣喜悦。《再别康桥》里有这么一句:“在康桥的柔波里,我愿做一株水草”.在月沼动人的水波中,我愿化做池塘里的一尾鱼,一只鸭。雨打月沼分外妖,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画家的天堂,是摄影爱好者的梦境,是一切对美有倾慕之心的人向往之地。色彩如此丰富多姿,每一秒都有新的颜色涌现出来,每一秒钟又有色彩失去,就像波浪,一阵阵地,但又不象波浪,它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在你眼前一闪,还未等你发出赞叹之声,又有更美的音符展现出来,连绵不绝。
不仅是月沼,在南湖,在村落任何的一个拐角,只要你注意,就能发现美的存在。一线天,这个只容得下一人行走的巷子里,我看着天,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倘若真有这么美丽的“井”,我倒愿意做只见识浅薄的“蛙”。在班驳陈旧的围墙边,在红扬树的树干上,你也可以领悟到人生的道理。都说树洞是树干里有虫子以后,啄木鸟为树治疗后所留下的痕迹,这也是大树的伤疤。可是不论伤的有多深,伤口也终有愈合的一天。所以,树洞的寓意就是:“没有什么伤口是愈合不了的”。我们用画笔,用心来描绘试图把
最美好的一刻留下来,用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之心,让时间定格在宏村最绚丽的季节,速写
是我们训练的主要目的.
宏村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同学们在写生创作中,纷纷以自己最广阔的情怀来展现这里建筑的独特与风景的美丽,在绘画中容入了自己的感情,同时锻炼了自己,展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学们在写生期间,起早摸黑,早早的拿上速写本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写生,直到很晚才依依不舍的回来。在寝室里同学们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习气氛十分融洽。
我们的第二站是卢村。
卢村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距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宏村竟有1公里之遥。卢村木雕楼又称七家里民居群,由七家古民居组成,均为卢氏三十三世祖卢帮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算来距今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卢村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距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宏村仅有1公里之遥。卢村木雕楼又称七家里民居群,由七家古民居组成,均为卢氏三十三世祖卢帮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算来距今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卢帮燮也是很小就外出经商,并且发了大财,故有“卢百万”的绰号,以后又承袭祖制,在京城当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官居四品,有了光宗耀祖的条件和资格,于是回家乡倾力建造了这处木雕楼,请了大批能工巧匠,不厌其精地雕饰施工,历时20多年时间,才最终建成了这处气宇恢宏、精妙绝伦的木雕楼。
卢村木雕楼群的主楼为志诚堂,围绕着它还有几座精美的楼屋,分别是思济堂、思成堂、思羲堂、玻璃厅等。楼内的木雕采用了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各种技艺,折射出古代艺人、工匠娴熟的技巧、超凡的智慧、深厚的文化积淀。
走进志诚堂,所能看见的门、窗、檐、梁、垂替、雀替等,无一不是构思精巧的木雕构成,令人叹为观止。其左右各有八扇莲花门,门的眉板、胸板、裙板全由木刻雕饰,特别是裙板上选雕的图案,如太公钓鱼、苏武牧羊、太白醉酒、羲之戏鹅、渊明陶饮,八仙过海、竹林七贤、唐师奶儒、二十四孝等等,
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实、典故、传说、佳话,几乎可以涵盖展现中国5千年的文明史了。
卢村木雕楼,至今仍由卢氏后人居住。在“文革”十年浩劫的“破四旧”中,一些作品中的人物,被斥为封建糟粕而受到毁损,后来村民用泥巴糊住木雕构件,才保住了这一所文化瑰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写生的第三站是西递。“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
西递“敬爱堂”中有一个大大的“孝”字匾,乃南宋哲
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书,运笔浑厚,气势恢弘,字的图象从右看,好像一个仰面作辑敬老孝顺的后生,孝也!可左边看,那就是猴子在张口大喊、拳打脚踢,不孝也!该字既是书法又是图画,朱熹书之是巧合还天意,太有意思了。
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吏,迁荆王府长史,授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恩准敕建这座石坊。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通体采用不易风化的"黟县青"大理石。
我们写生的第四站是南屏,我们又展转到了南屏项目建设考察报告,虽然仪式很简单,但对我们艺术系来说意义很深远。众所周知,皖南为山区,一般都是山村风格布局,可是进入屏山古村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村里舒氏家族聚族而居,相传已有1100多年历史,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胜地。
南屏现仍然是皖南重要的养蚕基地,因为老鼠是蚕的天敌,所以家家都养猫,也是村中一大特色。屏山的秀丽在于村中一条吉阳溪,小溪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沿河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桥下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村中主要的古建筑有菩萨厅、光裕堂、成宜堂等祠堂,其中的舒庆馀堂是我国目前极为少见的明代建筑。小学校对面的“御前侍卫祠堂”,现在虽然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一样,只剩下一个牌楼,但是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气势。村中有少许高楼,是欣赏古村全貌的望台,村中的建筑多有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到处是白墙灰瓦的民居,不但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氛围,而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
我们自己跟着导游在屏山里转了一圈,使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屏山。天人合一藏风得水桃花源,千年承耕读兴商故里地,地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的屏山。唐宋时称长宁里,就是长久安宁的地方,“都”是古代乡镇的自然建制。唐代末年,九都看中这快风水宝地,举族从庐江迁来九都。这里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北有状如屏风的屏风山坐靠背,也因此得名屏山村。南边有石山作照山,东有吉阳山、三姑峰与西边的双风山合为左右抱山。吉阳山在北段,是村中吉阳河的发源地。三姑峰三峰并峙,形状大小相差不大,据古传是村中一富户三个女儿入山游玩摘
食仙桃所化...
写生实习已经已经回来好几天了,满脑子里还是有很多的“马头墙”。或许这就是收获吧!深深刻在脑子里的特色。
我们写生的目的是:
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素描色彩的掌握能力;
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
这些目的在我们集体努力下得以实现,但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学校给我们这次外出写生的机会,把握这次机会我们学会了也懂得了许多,包括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事情。
写生使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地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填充学时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些平凡的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研究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几像老师说的那样,即使是不画也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地乱画,因为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作品,只是为了作业而做的。所以说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生的哲理。
写生实习结束了,我们回到了学校,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美的感受也有所提高,对没一件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艺术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让我们在艺术中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的力作,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第二篇:贵州写生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写生实习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项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学生们熟悉我国优秀的自然与人文文化,能运用正确的立尝观点、方法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独立地、客观地分析和解决学习创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来能更迅速地适应社会。
2、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发现不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以便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更好的专业基矗
3、加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了解艺术专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新要求,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习任务
1、完成摄影采风集中练习,
2、完成建筑、人物、植物速写的集中练习,
3、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民俗、特点、风情,收集创作素材。
二、实习基地:
此次实习主要在贵州省贵阳市三个苗寨进行实习,如下:
第一实习基地西江苗寨(千户苗寨),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被誉为苗族的大本营。位于贵州省雷山县城东北37千米处,距凯里市81千米。坐落于苗岭之中。西江拥有1080户苗族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而称为千户苗寨。发源于苗岭主峰原始林区的白水河,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独具特色的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在阳光照射下,在满目青翠的映衬下,独特而壮美。西江也是苗族的歌舞之乡,节日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如“芦笙会”、“过苗年”等。田园风光、古色古香的民居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使西江成为苗族西氏支系的建筑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是中外游客特别是文化人类学者、建筑界人士和摄影师乐于造访之地,西江设有小型旅馆,有乡村公路通达。
第二实习基地岜沙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7.5公里处,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个自然寨组成。岜沙村是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岜沙被列为民族村寨类A级景区。岜沙苗寨的居民建筑、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独具特色。岜沙人自今保持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
第三实习基地郎德上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常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1985年,郎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1993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是旅游观光、考察苗族文化、领略苗族风情的首选村寨。朗德上寨以魅力无穷的苗族歌舞,绚丽夺目的苗族银饰,独具匠工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鹅卵石道,抗暴英雄杨大六故里,热情好客的民族礼仪迎接海内外宾客。
三、实习安排:
5月18日服设全专业集体从西安乘火车前往实习基地贵州;
5月20日观看黄果树瀑布;
5月21日去西江千户苗寨至~5月26日在西江写生五天;,
5月27日去岜沙苗寨,看表演和写生一天;
5月28日朗德苗寨。29、30在郎德写生三天;
5月31号从贵阳回学校(西安)
四、实习内容及过程:
2015年5月18日,我们07级服装设计与工程班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实习写生,在此之前,不论是我们的院系领导与指导老师还是同学们都为即将到来的写生实习做了充分的准备。院系领导和指导老师为写生实习召开了动员大会,大家满怀希望的等待着这一天——2015年5月18号下午3:00我们专业80多位成员和五位老师带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憧憬坐上了去贵阳的火车。
第二天晚上7点多我们到了贵阳,我们首先是找到了事先老师安排好的一家宾馆住下,第二天我们去了黄果树瀑布玩了一天,黄果树瀑布落差77米,最大时宽10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浪花滚滚,大雾弥漫,势如翻江倒海。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素有“瀑声震天,十里相闻”之称。一片腾起的迷蒙细雾,在阳光照射下,又化作一道道彩虹,幻景绰绰,奇妙无穷。在这儿一天感觉真快啊,大家玩的都很开心。
第三天我们又出发啦,行驶在路途中见到吊脚楼,就已经接触到苗族气息,我见到了吊脚楼,那是苗族的一项特征。我们写生的第一目的地———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距县城37公里,西江以其独特的、完全保留了历代苗族建筑古朴风格的吊脚楼和奇丽淳厚的民族风情,与峰峦叠翠的雷公山相辉映,特殊的地理环境,强化了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也造就了西江苗族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古道热肠。牛角酒、老腊肉、板凳舞、芦笙舞,让我们每一位来到西江的都为之迷醉,流连忘返;而“游方”、“飞歌”、“吃新”、“斗牛”等习俗,则渗透着苗族人民对生命的欢悦和膜拜。西江苗族男女老少个能歌善舞,是有名的“歌舞海洋”和“芦笙故乡”。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
下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即将在这里度过5个日子,看看周围我们被环山包围着,我们顺着村里的小道奔向我们的栖息地——农家乐。下午五点多时,我们去寨子溜达,在这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苗寨的苗族建筑群,很明显的都是吊脚楼。苗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其居住和建筑自然相应地体现出浓郁的山地文化特征;居住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房屋建筑特点与类型。吊脚楼基本上是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宽敞明亮,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吊脚楼,形式美观、大方,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性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这种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地民族的智慧和才能。
一天的时间熟悉环境,接下来就应该步入正轨了,我们开始写生了!由于我们在学校过惯了安逸的生活,连速写都快不会画了,所以第一天在那里画真的是丢人,就当是练手好了,不过收获还是有的,也算知道了自己来屏山的目的。一开始不敢在很多人的地方画画,就躲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画了几天总算有些收获,有点长进,对于技法等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还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不过经常有一些别的学校的同学和好奇的游客在旁边观望一下,当然也免不了评论一下,听到的话也是有好有坏。
除了我们公共的时间外,剩下的时间自己分配,这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每天保持两张速写,刚开始的前两天,对于画面还是不太会归纳,一些细小的地方不会省略,老师提醒我,要学会归纳,该省略的要省略。渐渐的,我步入了正道。老师叫我要注意画面对比,有疏密的对比,黑白灰的对比,肌理的对比等。画面要注意点线面的运用。我们的画面很抽象,不太注重细节。老师还说可以改变物体的大孝高低,这是创作,我们不是照相机,看到什么画什么,看到什么样子的画成什么样子的。老师在这几天也画了不少画,通过他的画我学到了不少。首先,老师的整个画面构图很巧妙,很合理,画面的布置很统一,整体很漂亮。老师把速写和山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在这次贵州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经过短短的七天摄影采风,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也认识到了许多,为这里的风景、建筑、街道所迷恋,为这里的人文、风景和街道所感慨。
在苗寨人的歌舞表演时,我们专业的同学也租了苗族服装,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当我们穿上苗服时,我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笑啦,我们穿上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同时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感觉到了苗族人的欢快;洋溢,喜悦。最后我们班同学和老师拍了全体照。
第八天我们转移到了从江县岜沙,岜沙是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一直生活在丛林中的岜沙人,自古以来都以狩猎为主,火枪是岜沙男子最好的伙伴。岜沙男孩成年后,父亲就会为他制一把枪,带枪是岜沙男子开始独立生活的标志。这里山上的森林里到处是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这是岜沙人的圣地。带枪的岜沙男子看上去颇有远古武士的风范,但他们扛枪守护的是用生命来捍卫的大树。每个岜沙孩子出生后,家人会为他们种一棵树作为生命树,死后,再用这棵树来做棺材。这是他们的风俗习惯的组织下,寨子里专门挑选了一些青年男女参加民俗表演,表演内容几乎用不着排练,当知道我们到来,早早得到消息的火枪手就会来到寨门前,先吹在芦笙,再用岜沙人隆重的鸣枪仪式来表示欢迎我们。接下来的祭树仪式严肃而庄重,全然没有任何表演成分,这本来就是岜沙人的生活内容。直到姑娘小伙子最喜欢的采茶舞和斗牛表演开始,大家才恢复欢快热闹的气氛。
在这儿呆了两天我们又转移到雷山县郎德,这儿是奥运火炬传递的地方,这是我们写生的最后一站,晚上6点多到了郎德,苗寨人有很好的迎客的风俗,他们在迎客时,需要游客要过十二关,每一关有两土碗酒,在最后一关是用牛角盛的酒,要想过关就得把酒喝掉,过关后,苗族人又给我们表演一场节目,在最后的一个节目,这个寨子的人都要参加这个节目,他们还会拉着我们的手,和她们一块跳舞,表演结束后,就是她们寨子的人买银饰品。
每天晚上九点左右老师会给我们评画。在这半个月里我们留在了苗寨写生创作,白天穿梭在苗寨的各个小巷和和山中,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寻找自己作品的素材,晚上指导老师对我们白天的创作进行点评,那时的我们集中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作品并让老师分析进行指导。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不仅要画精细的钢笔画还要拍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分配好自己的时间,那段时间大家真的很认真,这种认真可能是在那种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大家的作品的长进也的确很大,每天都能够看到每位同学的都有所长进,大家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在这次贵州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经过短短的七天摄影采风,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也认识到了许多,为这里的风景、建筑、街道所迷恋,为这里的人文、风景和街道所感慨。
我的心中时刻想着,我们在画的是速写不是写实风景。当我们在宏村的小路上画画时,游人对我们的画指指点点,说我们画的是什么。我对他们的话首先感到气愤,然后就想,这是我门的一种训练,不是来卖画的。伊顿曾经说过一句话“规律与公式”只不过是在艺术成长中达到色彩完美道路上的路标而已。学习规律不是我们的目的,而仅仅是把他当作一种潜在的艺术修养,为的是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加充分的运用我们的直觉去体验色彩的艺术及人类与自然永恒的内在精神。
通过美术实习,加强我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了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并在风景写生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
纵观我们所去的三个实习基地都是苗寨,为什么这些寨子能够比较有名,我们要考虑一下,三个都是苗寨,按理说,去了一个不就好了,为什么我们去了三个寨子,这三个寨子大体都一样,但是每个寨子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的共性有苗寨所存在的风格,极具特色的建筑——古民居、木牌坊和吊脚楼。我从这次写生中学到很多感悟,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向这三个寨子学习,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自己还得有个特长,人就要像个图钉一样,覆盖面积大而且还得有锋利的钉头,我们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得有一个很强的专业。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当然,写生完后,我对写生作为教育社会实践,其意义也做了总结和思考。学校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核心,在许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帮助启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准定位。一般结合专业训练的特殊性,多选择偏远地区、有特色的地域或原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往往这些地区的偏僻或交通不便,每次都能使大家克服极大困难,团结合作。
外出社会实践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同学们从书本的图片所获得的文化传统中走出,进入壮美河山的实地艺术考察,教育同学们对中国文化从了解、接受,直至喜爱。每去一地都有目的地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当地文化演进,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观观赏错落有序的山里建筑、收集地方民间特色形象资料,注意研究不同地域的、民居生活、家具的风格样式,为今后艺术创作积累形象素材。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同学们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拓展视野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十几天同学们先后到过很多地方,体会苗寨人的热情好客,这种社会实践的文化体验无疑是感受“美的历程”。
在这次贵州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照顾;在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大家的相互的团结、帮助。让我们大家都相互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加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还有老师每天陪着我们画画、安排我们的行程和住宿,让我们大家更加尊敬老师,同时,我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又近一层。这样有利于以后我们学习和交流。
总之,我们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去贵州写生对培养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短短半个多月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很多,认识了许多,纷纷被这里的风景、建筑、街道所迷恋,为这里的人文、历史所感慨,最终是学有所得。写生已经结束,但是学到的东西却让我们终身受益。写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