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精准扶贫献一策”优秀征文【一】
打赢攻坚战、同步奔小康是我县“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精准扶贫已全面展开,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贫困高发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加快以搬迁集中安置为主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应成为我县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一、全面准确把握贫困户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
全县10万农家41万人口都散居在343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条件复杂、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弱、移民问题较多。2014年建档立卡的29674户94783人,80%都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恶劣环境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贫困高发。山大人稀、山高路远表现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上。目前,全县有3万多户未通公路;就医看病路途遥远,都镇湾璞岭村部分村民到村委会要半天路程,个别村民庄溪都没去过,村民“小病拖、大病磨”已成常态,学生上学远,村民天旱挑水、背水吃的地方比较多;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水灾旱灾、崩山滑坡等不断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让村民陷入贫困状态。据县残联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县残疾人有3800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0.1%,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全县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拼搏的残酷现实。
(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思想保守。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村民思想保守、素质不高、安于现状。调查中感受到,自然环境越恶劣的地方越贫困,人们的思想就越保守,普遍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和动力。璞岭村人因为“饿怕了”,有吃的就行,满足于温饱状态;磨市镇多宝寺村长年有1216人在外打工,90%的村民都把打工的钱用于“建房子”,至于发展产业、改善生产条件的投资很少,没有立足长远、发展当家产业的动力和决心,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指望国家给以扶持,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穷根难断。生产条件差、市场对接远、收入微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据县住建部门2014年统计,全县还有48229户是土坯房、木石房、砖木房、杉皮房和茅草房,需要纳入危房改造的有36502户;今年县扶贫部门通过调查纳入扶贫搬迁对象的有6683户24979人。这些户全凭他们自身是无法改变的,即使通过危房改造政策能改善居住条件旅行征文,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例如榔坪镇的阙儿坡,上面隔山、下面隔河,大山的半坡里住着七八个户,国家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元资金为他们打开通向山外的路。精准扶贫,对这些户进行搬迁安置是斩断穷根的最好办法。
二、深刻认识推进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的意义
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就是将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农户和五保户集中搬迁安置和管理,实现精准脱贫;同时鼓励危房改造对象梯次搬迁改造,构建新型社区,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将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搬迁集中安置,构建农村新社区,符合城镇化发展方向,符合我县实际,也顺应群众愿望。我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41万人90%生活在农村,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有利于化解社会化养老问题。我县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突出。据调查,磨市镇多宝寺834户,空巢老人和五保户有31户33人。到2014年底,全县60岁以上老人8.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全县农村空巢老人17689户35377人,五保户2123人。这些人的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抓住精准扶贫机遇,捆绑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既对当前精准扶贫进行有力推动,也为全县农村空巢老人、五保老人居家养老和集中供养创造条件。同时,充分运用空巢老人、五保户的山林、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以田养老、以林养老新模式,为五保户和子女无条件、无能力赡养的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我县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社区管理模式还未全面形成,在基层农村规划集中安置区、建设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一是可以加快城乡网格化建设,提升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将行政审批、社区警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信息咨询等进入社区、面向群众;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促进消防、车管、物管、危管、网管等工作,实现警务延伸和警力下沉,建设平安长阳。
三、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我们抓住这次精准扶贫机遇,既利在当前又管长远的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科学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养老相结合、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县住建部门要认真修编全县乡村建设规划,允许跨村、跨乡镇的行政区域集中安置,合理规划搬迁安置点;要按照土家民风民俗特点,做好住宅设计,做到建筑有特色、面积要适中、房屋要适用;各行政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在摸清底数基础上,科学选址。要选择地理条件良好,交通、通讯畅达,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自然村落、景区园区和中心集镇附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规模。要坚持严格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政府主导、强化领导,推动落实。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作为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具体内容,作为今年“让6000多贫困人口住上安乐窝”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统一和深化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出台实施办法,积极协调扶贫、财政、发改、住建、民政、交运、水利和民宗等各方力量,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扎实稳妥地推进。
(三)村委主体,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坚持村委主体,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各村委会要加强外地考察,认真学习借鉴磨市镇丰山村、救师口村等地经验,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服从规划大局,采取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开的办法,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效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村委会要从项目选址、试点示范、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到搬迁进住和科学管理等,坚持“一竿子到底”地进行管理,特别是要把精准扶贫的搬迁安置政策和扶持资金用好、管好。对那些既无经济能力又无自主能力的贫困户,村委会要派专人实行专抓专建专管,确保他们幸福地搬进新居。
(四)加强宣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对贫困群众斩断穷根、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民生工程。一是要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让群众满意,确保搬得出;二是要认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设计、施工、使用“三同步”,完善道路、交通、供水、电力和通讯等设施建设,确保稳得住;三是做好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确保能致富。
“我为精准扶贫献一策”优秀征文【二】
打赢攻坚战、同步奔小康是我县“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精准扶贫已全面展开,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贫困高发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加快以搬迁集中安置为主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应成为我县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一、全面准确把握贫困户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
全县10万农家41万人口都散居在343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条件复杂、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弱、移民问题较多。2014年建档立卡的29674户94783人,80%都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恶劣环境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贫困高发。山大人稀、山高路远表现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上。目前,全县有3万多户未通公路;就医看病路途遥远,都镇湾璞岭村部分村民到村委会要半天路程,个别村民庄溪都没去过,村民“小病拖、大病磨”已成常态,学生上学远,村民天旱挑水、背水吃的地方比较多;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水灾旱灾、崩山滑坡等不断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让村民陷入贫困状态。据县残联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县残疾人有3800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0.1%,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全县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拼搏的残酷现实。
(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思想保守。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村民思想保守、素质不高、安于现状。调查中感受到,自然环境越恶劣的地方越贫困,人们的思想就越保守,普遍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和动力。璞岭村人因为“饿怕了”,有吃的就行,满足于温饱状态;磨市镇多宝寺村长年有1216人在外打工,90%的村民都把打工的钱用于“建房子”,至于发展产业、改善生产条件的投资很少,没有立足长远、发展当家产业的动力和决心,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指望国家给以扶持,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穷根难断。生产条件差、市场对接远、收入微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据县住建部门2014年统计,全县还有48229户是土坯房、木石房、砖木房、杉皮房和茅草房,需要纳入危房改造的有36502户;今年县扶贫部门通过调查纳入扶贫搬迁对象的有6683户24979人。这些户全凭他们自身是无法改变的,即使通过危房改造政策能改善居住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例如榔坪镇的阙儿坡,上面隔山、下面隔河,大山的半坡里住着七八个户,国家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元资金为他们打开通向山外的路。精准扶贫,对这些户进行搬迁安置是斩断穷根的最好办法。
二、深刻认识推进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的意义
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征文,就是将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农户和五保户集中搬迁安置和管理,实现精准脱贫;同时鼓励危房改造对象梯次搬迁改造,构建新型社区,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将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搬迁集中安置,构建农村新社区,符合城镇化发展方向,符合我县实际,也顺应群众愿望。我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41万人90%生活在农村,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有利于化解社会化养老问题。我县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突出。据调查,磨市镇多宝寺834户,空巢老人和五保户有31户33人。到2014年底,全县60岁以上老人8.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全县农村空巢老人17689户35377人,五保户2123人。这些人的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抓住精准扶贫机遇,捆绑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既对当前精准扶贫进行有力推动,也为全县农村空巢老人、五保老人居家养老和集中供养创造条件。同时,充分运用空巢老人、五保户的山林、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以田养老、以林养老新模式,为五保户和子女无条件、无能力赡养的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我县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社区管理模式还未全面形成,在基层农村规划集中安置区、建设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一是可以加快城乡网格化建设,提升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将行政审批、社区警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信息咨询等进入社区、面向群众;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促进消防、车管、物管、危管、网管等工作,实现警务延伸和警力下沉,建设平安长阳。
三、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我们抓住这次精准扶贫机遇,既利在当前又管长远的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科学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养老相结合、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县住建部门要认真修编全县乡村建设规划,允许跨村、跨乡镇的行政区域集中安置,合理规划搬迁安置点;要按照土家民风民俗特点,做好住宅设计,做到建筑有特色、面积要适中、房屋要适用;各行政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在摸清底数基础上,科学选址。要选择地理条件良好,交通、通讯畅达,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自然村落、景区园区和中心集镇附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规模。要坚持严格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政府主导、强化领导,推动落实。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作为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具体内容,作为今年“让6000多贫困人口住上安乐窝”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统一和深化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出台实施办法,积极协调扶贫、财政、发改、住建、民政、交运、水利和民宗等各方力量,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扎实稳妥地推进。
(三)村委主体,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坚持村委主体,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各村委会要加强外地考察,认真学习借鉴磨市镇丰山村、救师口村等地经验,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服从规划大局,采取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开的办法,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效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村委会要从项目选址、试点示范、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到搬迁进住和科学管理等,坚持“一竿子到底”地进行管理,特别是要把精准扶贫的搬迁安置政策和扶持资金用好、管好。对那些既无经济能力又无自主能力的贫困户,村委会要派专人实行专抓专建专管,确保他们幸福地搬进新居。
(四)加强宣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对贫困群众斩断穷根、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民生工程。一是要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让群众满意,确保搬得出;二是要认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设计、施工、使用“三同步”,完善道路、交通、供水、电力和通讯等设施建设,确保稳得住;三是做好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确保能致富。
“我为精准扶贫献一策”优秀征文【三】
我县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扶贫攻坚片区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充分发挥资源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友好的长阳特色之路。特别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农民增收致富“金饭碗”,高标准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大增强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能力,如以渔峡口镇岩松坪村为代表的椪柑产业村;以大堰千丈坑村为代表的茶叶产业村;以火烧坪乡青树包村和榔坪镇文家坪村为代表的蔬菜产业村;以渔峡口镇青龙村和资丘镇九龙村为代表的烟叶产业村;以资丘镇杨家桥村和榔坪镇秀峰桥村为代表的魔芋产业村,这些特色产业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发挥的作用日渐明显。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组建专班走村入户开展农户情况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县较为贫困的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主导产业支撑,或者是主导产业不明显,农民缺乏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确保农民能够增收致富,认为必须培植符合地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稳定大多数农户就地稳定增收致富。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紧工作:
一、帮助制定一个产业规划。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推动“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规划作为指导,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产业,选择适合的地区,不能盲目发展,否则达不到产业扶贫的应有效果。长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地域广阔,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使全县“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充满了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一是气候资源独特。长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受地势影响,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一域之内,不同地带四季各有差异。全年日照多年平均1875.5小时,县内平均气温因地势不同而各有差异,河谷地带常年平均在16℃以上,高山地区常年在12℃以下。年均隆雨量1338.2毫米,年均无霜期285天。因地势地貌差异,部分地块形成了颇具区域特点的小气候,特别适合不同经济作物生长,如清江河谷地带,两岸高山耸峙,不少地方形成了闭塞、温暖、湿润、多雾的山间小盆地,为发展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提供了气候条件,而高山区因光照充足、气候温凉,为蔬菜、药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是自然资源优质。境内山峦叠嶂,森林密布,山青水秀,环境优良,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特别是清江优质的水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水产开发潜力。
三是生物资源丰富。全县不仅有高山蔬菜、柑橘、茶叶、魔芋等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并且还拥有栀果、木瓜、水产等独特农产品资源,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条件。
针对上述情况,要以本次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各工作组要积极深入各村调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掌握详细数据,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引各地农业产业发展。
二、扶持发展一个优势产业
要围绕特色农业大县建设目标,重点突出蔬菜、柑橘、茶叶、魔芋、粮油、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中药材等主要特色产业,制定符合各贫困村发展的产业规划基础上,坚持突重点培植一个特色主导产业,统筹各方面政策、项目加大对各村农业产业扶持,尽快形成规模、创出特色、展现优势,快速出效。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按照“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思路,扶持壮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带动作用,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入格局,加大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
三是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积极优化区域布局,以“一村一品”农业产业为抓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基地规模,不断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规模产业基地。
四是坚持绿色生态,科技支撑。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为方向,大力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不断培育绿色品牌,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
三、定向培养一个致富带头人
要脱贫致富2016“两学一做”征文【精选5篇】,首先要科技致富。为了切实解决农民缺少生产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把农民培训工程作为服务于“三农”和引导贫困户自主致富的一项有力举措,稳步加以实施,努力做到定向培养贫困户,力争一户要有一个农业科技“明白人”和有主致富带头人。
一是要突出培训方向。农民科技明白人培训紧紧围绕各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方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高、懂技术、善沟通、能推广的农民科技明白人,延伸农技推广体系的“触角”,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要整合培训项目。我们要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雨露培训计划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县、乡镇、村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力度,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人力和物理,抓好各地农民培训力度。
三是突出培训重点。要结合全县各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抗灾复产、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开发和拓展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为确实做到农民脱贫致富,必须要有一方产业作为支撑,只要有了像岩松坪的椪柑、青树包的高山蔬菜、千丈坑的茶叶等这样每个村都有一个支柱产业,当地农民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打赢攻坚战、同步奔小康是我县“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精准扶贫已全面展开,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贫困高发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加快以搬迁集中安置为主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应成为我县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一、全面准确把握贫困户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
全县10万农家41万人口都散居在343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条件复杂、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弱、移民问题较多。2014年建档立卡的29674户94783人,80%都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恶劣环境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贫困高发。山大人稀、山高路远表现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上。目前,全县有3万多户未通公路;就医看病路途遥远,都镇湾璞岭村部分村民到村委会要半天路程,个别村民庄溪都没去过,村民“小病拖、大病磨”已成常态,学生上学远,村民天旱挑水、背水吃的地方比较多;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水灾旱灾、崩山滑坡等不断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让村民陷入贫困状态。据县残联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县残疾人有3800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0.1%,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全县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拼搏的残酷现实。
(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思想保守。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村民思想保守、素质不高、安于现状。调查中感受到,自然环境越恶劣的地方越贫困,人们的思想就越保守,普遍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和动力。璞岭村人因为“饿怕了”,有吃的就行,满足于温饱状态;磨市镇多宝寺村长年有1216人在外打工,90%的村民都把打工的钱用于“建房子”,至于发展产业、改善生产条件的投资很少,没有立足长远、发展当家产业的动力和决心,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指望国家给以扶持,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穷根难断。生产条件差、市场对接远、收入微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据县住建部门2014年统计,全县还有48229户是土坯房、木石房、砖木房、杉皮房和茅草房,需要纳入危房改造的有36502户;今年县扶贫部门通过调查纳入扶贫搬迁对象的有6683户24979人。这些户全凭他们自身是无法改变的,即使通过危房改造政策能改善居住条件旅行征文,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例如榔坪镇的阙儿坡,上面隔山、下面隔河,大山的半坡里住着七八个户,国家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元资金为他们打开通向山外的路。精准扶贫,对这些户进行搬迁安置是斩断穷根的最好办法。
二、深刻认识推进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的意义
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就是将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农户和五保户集中搬迁安置和管理,实现精准脱贫;同时鼓励危房改造对象梯次搬迁改造,构建新型社区,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将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搬迁集中安置,构建农村新社区,符合城镇化发展方向,符合我县实际,也顺应群众愿望。我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41万人90%生活在农村,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有利于化解社会化养老问题。我县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突出。据调查,磨市镇多宝寺834户,空巢老人和五保户有31户33人。到2014年底,全县60岁以上老人8.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全县农村空巢老人17689户35377人,五保户2123人。这些人的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抓住精准扶贫机遇,捆绑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既对当前精准扶贫进行有力推动,也为全县农村空巢老人、五保老人居家养老和集中供养创造条件。同时,充分运用空巢老人、五保户的山林、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以田养老、以林养老新模式,为五保户和子女无条件、无能力赡养的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我县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社区管理模式还未全面形成,在基层农村规划集中安置区、建设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一是可以加快城乡网格化建设,提升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将行政审批、社区警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信息咨询等进入社区、面向群众;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促进消防、车管、物管、危管、网管等工作,实现警务延伸和警力下沉,建设平安长阳。
三、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我们抓住这次精准扶贫机遇,既利在当前又管长远的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科学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养老相结合、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县住建部门要认真修编全县乡村建设规划,允许跨村、跨乡镇的行政区域集中安置,合理规划搬迁安置点;要按照土家民风民俗特点,做好住宅设计,做到建筑有特色、面积要适中、房屋要适用;各行政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在摸清底数基础上,科学选址。要选择地理条件良好,交通、通讯畅达,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自然村落、景区园区和中心集镇附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规模。要坚持严格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政府主导、强化领导,推动落实。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作为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具体内容,作为今年“让6000多贫困人口住上安乐窝”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统一和深化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出台实施办法,积极协调扶贫、财政、发改、住建、民政、交运、水利和民宗等各方力量,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扎实稳妥地推进。
(三)村委主体,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坚持村委主体,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各村委会要加强外地考察,认真学习借鉴磨市镇丰山村、救师口村等地经验,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服从规划大局,采取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开的办法,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效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村委会要从项目选址、试点示范、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到搬迁进住和科学管理等,坚持“一竿子到底”地进行管理,特别是要把精准扶贫的搬迁安置政策和扶持资金用好、管好。对那些既无经济能力又无自主能力的贫困户,村委会要派专人实行专抓专建专管,确保他们幸福地搬进新居。
(四)加强宣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对贫困群众斩断穷根、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民生工程。一是要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让群众满意,确保搬得出;二是要认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设计、施工、使用“三同步”,完善道路、交通、供水、电力和通讯等设施建设,确保稳得住;三是做好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确保能致富。
“我为精准扶贫献一策”优秀征文【二】
打赢攻坚战、同步奔小康是我县“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精准扶贫已全面展开,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贫困高发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加快以搬迁集中安置为主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应成为我县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一、全面准确把握贫困户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
全县10万农家41万人口都散居在343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条件复杂、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弱、移民问题较多。2014年建档立卡的29674户94783人,80%都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恶劣环境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贫困高发。山大人稀、山高路远表现在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上。目前,全县有3万多户未通公路;就医看病路途遥远,都镇湾璞岭村部分村民到村委会要半天路程,个别村民庄溪都没去过,村民“小病拖、大病磨”已成常态,学生上学远,村民天旱挑水、背水吃的地方比较多;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水灾旱灾、崩山滑坡等不断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让村民陷入贫困状态。据县残联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县残疾人有3800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0.1%,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全县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拼搏的残酷现实。
(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思想保守。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村民思想保守、素质不高、安于现状。调查中感受到,自然环境越恶劣的地方越贫困,人们的思想就越保守,普遍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和动力。璞岭村人因为“饿怕了”,有吃的就行,满足于温饱状态;磨市镇多宝寺村长年有1216人在外打工,90%的村民都把打工的钱用于“建房子”,至于发展产业、改善生产条件的投资很少,没有立足长远、发展当家产业的动力和决心,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指望国家给以扶持,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穷根难断。生产条件差、市场对接远、收入微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据县住建部门2014年统计,全县还有48229户是土坯房、木石房、砖木房、杉皮房和茅草房,需要纳入危房改造的有36502户;今年县扶贫部门通过调查纳入扶贫搬迁对象的有6683户24979人。这些户全凭他们自身是无法改变的,即使通过危房改造政策能改善居住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例如榔坪镇的阙儿坡,上面隔山、下面隔河,大山的半坡里住着七八个户,国家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元资金为他们打开通向山外的路。精准扶贫,对这些户进行搬迁安置是斩断穷根的最好办法。
二、深刻认识推进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的意义
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征文,就是将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农户和五保户集中搬迁安置和管理,实现精准脱贫;同时鼓励危房改造对象梯次搬迁改造,构建新型社区,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将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搬迁集中安置,构建农村新社区,符合城镇化发展方向,符合我县实际,也顺应群众愿望。我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41万人90%生活在农村,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有利于化解社会化养老问题。我县老龄化问题正在日益突出。据调查,磨市镇多宝寺834户,空巢老人和五保户有31户33人。到2014年底,全县60岁以上老人8.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全县农村空巢老人17689户35377人,五保户2123人。这些人的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抓住精准扶贫机遇,捆绑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加快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既对当前精准扶贫进行有力推动,也为全县农村空巢老人、五保老人居家养老和集中供养创造条件。同时,充分运用空巢老人、五保户的山林、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以田养老、以林养老新模式,为五保户和子女无条件、无能力赡养的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我县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社区管理模式还未全面形成,在基层农村规划集中安置区、建设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一是可以加快城乡网格化建设,提升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将行政审批、社区警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信息咨询等进入社区、面向群众;三是有利于推动农村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促进消防、车管、物管、危管、网管等工作,实现警务延伸和警力下沉,建设平安长阳。
三、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的建议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我们抓住这次精准扶贫机遇,既利在当前又管长远的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一)科学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养老相结合、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县住建部门要认真修编全县乡村建设规划,允许跨村、跨乡镇的行政区域集中安置,合理规划搬迁安置点;要按照土家民风民俗特点,做好住宅设计,做到建筑有特色、面积要适中、房屋要适用;各行政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在摸清底数基础上,科学选址。要选择地理条件良好,交通、通讯畅达,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自然村落、景区园区和中心集镇附近,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规模。要坚持严格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政府主导、强化领导,推动落实。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作为创新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具体内容,作为今年“让6000多贫困人口住上安乐窝”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统一和深化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出台实施办法,积极协调扶贫、财政、发改、住建、民政、交运、水利和民宗等各方力量,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扎实稳妥地推进。
(三)村委主体,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项目建设,坚持村委主体,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因户施策,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各村委会要加强外地考察,认真学习借鉴磨市镇丰山村、救师口村等地经验,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服从规划大局,采取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开的办法,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效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村委会要从项目选址、试点示范、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到搬迁进住和科学管理等,坚持“一竿子到底”地进行管理,特别是要把精准扶贫的搬迁安置政策和扶持资金用好、管好。对那些既无经济能力又无自主能力的贫困户,村委会要派专人实行专抓专建专管,确保他们幸福地搬进新居。
(四)加强宣传,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老年公寓建设,是对贫困群众斩断穷根、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民生工程。一是要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让群众满意,确保搬得出;二是要认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设计、施工、使用“三同步”,完善道路、交通、供水、电力和通讯等设施建设,确保稳得住;三是做好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确保能致富。
“我为精准扶贫献一策”优秀征文【三】
我县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扶贫攻坚片区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充分发挥资源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友好的长阳特色之路。特别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农民增收致富“金饭碗”,高标准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大增强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能力,如以渔峡口镇岩松坪村为代表的椪柑产业村;以大堰千丈坑村为代表的茶叶产业村;以火烧坪乡青树包村和榔坪镇文家坪村为代表的蔬菜产业村;以渔峡口镇青龙村和资丘镇九龙村为代表的烟叶产业村;以资丘镇杨家桥村和榔坪镇秀峰桥村为代表的魔芋产业村,这些特色产业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发挥的作用日渐明显。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组建专班走村入户开展农户情况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县较为贫困的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主导产业支撑,或者是主导产业不明显,农民缺乏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确保农民能够增收致富,认为必须培植符合地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稳定大多数农户就地稳定增收致富。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紧工作:
一、帮助制定一个产业规划。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推动“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规划作为指导,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产业,选择适合的地区,不能盲目发展,否则达不到产业扶贫的应有效果。长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地域广阔,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使全县“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充满了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一是气候资源独特。长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受地势影响,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一域之内,不同地带四季各有差异。全年日照多年平均1875.5小时,县内平均气温因地势不同而各有差异,河谷地带常年平均在16℃以上,高山地区常年在12℃以下。年均隆雨量1338.2毫米,年均无霜期285天。因地势地貌差异,部分地块形成了颇具区域特点的小气候,特别适合不同经济作物生长,如清江河谷地带,两岸高山耸峙,不少地方形成了闭塞、温暖、湿润、多雾的山间小盆地,为发展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提供了气候条件,而高山区因光照充足、气候温凉,为蔬菜、药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是自然资源优质。境内山峦叠嶂,森林密布,山青水秀,环境优良,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特别是清江优质的水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水产开发潜力。
三是生物资源丰富。全县不仅有高山蔬菜、柑橘、茶叶、魔芋等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并且还拥有栀果、木瓜、水产等独特农产品资源,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条件。
针对上述情况,要以本次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各工作组要积极深入各村调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掌握详细数据,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引各地农业产业发展。
二、扶持发展一个优势产业
要围绕特色农业大县建设目标,重点突出蔬菜、柑橘、茶叶、魔芋、粮油、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中药材等主要特色产业,制定符合各贫困村发展的产业规划基础上,坚持突重点培植一个特色主导产业,统筹各方面政策、项目加大对各村农业产业扶持,尽快形成规模、创出特色、展现优势,快速出效。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按照“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思路,扶持壮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带动作用,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入格局,加大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
三是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积极优化区域布局,以“一村一品”农业产业为抓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基地规模,不断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规模产业基地。
四是坚持绿色生态,科技支撑。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为方向,大力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不断培育绿色品牌,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由资源支撑向科技支撑转变。
三、定向培养一个致富带头人
要脱贫致富2016“两学一做”征文【精选5篇】,首先要科技致富。为了切实解决农民缺少生产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把农民培训工程作为服务于“三农”和引导贫困户自主致富的一项有力举措,稳步加以实施,努力做到定向培养贫困户,力争一户要有一个农业科技“明白人”和有主致富带头人。
一是要突出培训方向。农民科技明白人培训紧紧围绕各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方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高、懂技术、善沟通、能推广的农民科技明白人,延伸农技推广体系的“触角”,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要整合培训项目。我们要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雨露培训计划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县、乡镇、村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力度,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人力和物理,抓好各地农民培训力度。
三是突出培训重点。要结合全县各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业抗灾复产、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开发和拓展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为确实做到农民脱贫致富,必须要有一方产业作为支撑,只要有了像岩松坪的椪柑、青树包的高山蔬菜、千丈坑的茶叶等这样每个村都有一个支柱产业,当地农民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