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力
【报告原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贵州民族歌舞剧院院长殷文霞代表认为,“文化创造必定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实现,过去我们是几年排不了一出戏,现在通过转企改制,面向市场,走向观众,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第一电视剧大国、第一广播大国、第一动漫大国……过去10年,文化消费日益扩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数千家报刊,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016党员学习十八大精神思想汇报3篇,2100多家文艺院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
“文化创造必须立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了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而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国家歌剧院院长、俞峰代表说。
作为第四版《洪湖赤卫队》“第三代韩英”的主唱,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代表见证了这部经典的生命力,“社会需要、群众认可,艺术的价值才算得到了体现。正因如此,我们才一直坚持三贴近,坚持送欢乐下基层,艺术家的文化创造力要想持续迸发,必须从封闭的剧场走向广阔的生活大舞台。”
于丹:文化产业不可急功近利需持之以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历次鼎盛时代莫不是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相关联。在打造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传承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商业产业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中央台记者专访十八大代表、文化学者于丹,为破题寻找灵感。
背诵古文经典是很多小学生的必修课。在有些小学,孩子们早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背诵《论语》和古代诗歌。对于儒家经典,于丹认为小孩子背或者不背皆可,因为《论语》的关键是理解与践行。不过于诗歌,于丹却力主应该背下来,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节奏和意向。
于丹:我给你们重新断句背一下它就会是一首词,它就不这么整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都变了吧,所以你们不觉得吗?我们今天这种表达有时候哎呀心里有好多好多话都说不明白,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找到中国人的节奏,没有找到好的意向,所以小朋友别觉得诗歌这个东西枯燥,小孩只要会背儿歌就能背诗歌。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以时间为轴,一代一代传承,也在地域维度里向四方传播。在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化搭乘这全球化的翅膀,撒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剧增的今天,学习中文成为了一种职业需求。
作为文化学者,于丹的建议更进一步,教授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必须让外国人理解蕴含在中文里的中国文化。当然,中国文化想要走出不仅要依靠文字和典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于丹:我认为中国文化不光是传播纸上的文化,典籍的文化,更重要是生活方式,"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件俗事,是开门每个老百姓的事,所以人在草木之间,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如果能够给西方人泡壶茶,我们能够喝着茶品着聊着这种文化的传播是有力量的,所以我更认为,我们要用生活方式去进行沟通。
茶与咖啡曾经被作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象征。茶讲究品茗和天人合一的规律,而咖啡讲究烘焙和拼配的比例,两相比较,体现出两种文明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于丹认为想要让不同文明里的人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比较是一种好方法。
于丹:我们要在比较的坐标中呈现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用西方文明所熟悉的体系来跟我们的文明形成细节的参照,呈现差异和而不同。
在中国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中,文化产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的声音也开始冒出来,有人认为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我们弄丢了文化,只剩了一身浮躁。于丹坦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新。假以时日,文化创意产业将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
于丹:文化创意产业中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创意含量,也就是说用创意链接起来文化含量和产业规模,但它的结合点是在创意上,现在就是有好多做的时候就是过分强调它的商业的回报率,但是它并没有一个饱和的创意空间,所以文化跟产业就变成了两张皮。
我觉得我们还得回到本初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层面上,因为创新的能力才会让我们真正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心,所以在当下大家都不要着急,文化的产业跟其他的产业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当下回报的,而是尊重行业规律持之以恒,把创意含量发挥到最大效能的。
艾平: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更好的高雅艺术精品
刚刚聆听完胡锦涛总书记报告的十八大代表、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艾平在驻地接受了采访。在谈到总书记在大会上做的报告中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内容时,艾平说:报告用很大篇幅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尤其是提到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确实觉得很激动也很兴奋。尤其是在今后的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上,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艾平代表说,高雅艺术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高雅艺术,不仅需要经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高雅艺术的消费群体需要大力培养,因为这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在30多年的演艺生涯里,艾平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小小的话剧舞台上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先后获得了白玉兰奖、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释。特别是由艾平担纲主演,反映齐齐哈尔流人文化的话剧《风刮卜奎》,一度在话剧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自2007年首演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佳木斯等地演出70余场,广受好评。
展望未来,艾平说,今后我们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创作方面,要遵循这样一个思想:用最优秀的作品、最先进的思想去鼓舞人、引领人和凝聚人。今后,在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文艺工作者一定会加倍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更好的戏剧精品,让群众更多地进入剧场,去欣赏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高雅的艺术。
陈彦:文化建设需要精神定力
我很荣幸,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和十八大代表。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亲身感受到了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日趋强大,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感到,我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发展建设的最好机遇期。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也饱经忧患和沧桑。尤其是近一个多世纪民族图存、图强的沧桑历程,屡屡带着对文化的深切拷问和反思,既有响鼓重敲的时候,也有左顾右盼甚至全然怀疑、否定的时期,好在渗透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积淀,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与考验,最终都以民族记忆的不断恢复和否定之否定的清醒选择,让中华文化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闪耀出了自觉自信的光华。我个人以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进步与崛起的最重要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就仿佛没有打好地基的摩天大楼,难免轰然坍塌。
中国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第二,这样一个大国,更需要良好的文化实力固本强基。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资源,历史的演进反复证明,中华文化在探索人类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都完成和积累了大量不可背离与撼动的恒常价值,这些价值一旦颠覆,社会生活便会天摇地动。因此,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更应该以高度自觉和自信的心态,努力积累郑永年:没想到十八大后中国发生如此大转型、提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并运用自己的物质文明成果,去滋养民族文化精神的参天大树,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需要有世界眼光、世界格局,但这个眼光和格局,一定是有主心骨和基本坐标的,是自信自觉的,而不是虚无盲从的。因此,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应该是以民族文化精神为根基的建设。我们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今天的学习,就更需要智慧,需要理性,需要清醒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很难想象,一个大国的文化精神世界的架构,是以舶来品为主导的。我们必须得在自己的骨架上,去广泛吸纳营养,从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强健肌肉和健康体魄。
从事文化工作多年,我深感文化建设更需要理性精神,需要平常心态,需要责任情怀,需要精神定力,需要有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坚持与努力。我们的敦煌壁画、大足石刻、龙门石窟,无不以千百年的持续建设史,昭告着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文化是一个民族雕塑心灵的刻刀,刀工越细心、精致、耐久、考究,越是能使一个民族的精神丰富、优雅、深厚、博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只能让文化生态徒遭风霜。现在是文化建设的最好时期,我认为把握这个时期的金钥匙就是遵从规律、精工细作。
作为一名从事文艺创作的党代表,我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浮躁情绪,扎扎实实深入生活,平平实实搞好创作,力争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发出自己一点有价值的声音。
【报告原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贵州民族歌舞剧院院长殷文霞代表认为,“文化创造必定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实现,过去我们是几年排不了一出戏,现在通过转企改制,面向市场,走向观众,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第一电视剧大国、第一广播大国、第一动漫大国……过去10年,文化消费日益扩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造活力迸发。数千家报刊,57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发行企业2016党员学习十八大精神思想汇报3篇,2100多家文艺院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
“文化创造必须立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了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而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国家歌剧院院长、俞峰代表说。
作为第四版《洪湖赤卫队》“第三代韩英”的主唱,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代表见证了这部经典的生命力,“社会需要、群众认可,艺术的价值才算得到了体现。正因如此,我们才一直坚持三贴近,坚持送欢乐下基层,艺术家的文化创造力要想持续迸发,必须从封闭的剧场走向广阔的生活大舞台。”
于丹:文化产业不可急功近利需持之以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历次鼎盛时代莫不是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相关联。在打造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传承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商业产业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中央台记者专访十八大代表、文化学者于丹,为破题寻找灵感。
背诵古文经典是很多小学生的必修课。在有些小学,孩子们早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背诵《论语》和古代诗歌。对于儒家经典,于丹认为小孩子背或者不背皆可,因为《论语》的关键是理解与践行。不过于诗歌,于丹却力主应该背下来,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节奏和意向。
于丹:我给你们重新断句背一下它就会是一首词,它就不这么整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都变了吧,所以你们不觉得吗?我们今天这种表达有时候哎呀心里有好多好多话都说不明白,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找到中国人的节奏,没有找到好的意向,所以小朋友别觉得诗歌这个东西枯燥,小孩只要会背儿歌就能背诗歌。
文化的影响力不仅仅以时间为轴,一代一代传承,也在地域维度里向四方传播。在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化搭乘这全球化的翅膀,撒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影响力剧增的今天,学习中文成为了一种职业需求。
作为文化学者,于丹的建议更进一步,教授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必须让外国人理解蕴含在中文里的中国文化。当然,中国文化想要走出不仅要依靠文字和典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
于丹:我认为中国文化不光是传播纸上的文化,典籍的文化,更重要是生活方式,"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件俗事,是开门每个老百姓的事,所以人在草木之间,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如果能够给西方人泡壶茶,我们能够喝着茶品着聊着这种文化的传播是有力量的,所以我更认为,我们要用生活方式去进行沟通。
茶与咖啡曾经被作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象征。茶讲究品茗和天人合一的规律,而咖啡讲究烘焙和拼配的比例,两相比较,体现出两种文明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于丹认为想要让不同文明里的人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比较是一种好方法。
于丹:我们要在比较的坐标中呈现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用西方文明所熟悉的体系来跟我们的文明形成细节的参照,呈现差异和而不同。
在中国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中,文化产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的声音也开始冒出来,有人认为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我们弄丢了文化,只剩了一身浮躁。于丹坦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新。假以时日,文化创意产业将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
于丹:文化创意产业中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创意含量,也就是说用创意链接起来文化含量和产业规模,但它的结合点是在创意上,现在就是有好多做的时候就是过分强调它的商业的回报率,但是它并没有一个饱和的创意空间,所以文化跟产业就变成了两张皮。
我觉得我们还得回到本初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层面上,因为创新的能力才会让我们真正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心,所以在当下大家都不要着急,文化的产业跟其他的产业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当下回报的,而是尊重行业规律持之以恒,把创意含量发挥到最大效能的。
艾平: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更好的高雅艺术精品
刚刚聆听完胡锦涛总书记报告的十八大代表、齐齐哈尔市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艾平在驻地接受了采访。在谈到总书记在大会上做的报告中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内容时,艾平说:报告用很大篇幅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尤其是提到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确实觉得很激动也很兴奋。尤其是在今后的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上,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艾平代表说,高雅艺术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高雅艺术,不仅需要经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高雅艺术的消费群体需要大力培养,因为这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在30多年的演艺生涯里,艾平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小小的话剧舞台上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先后获得了白玉兰奖、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释。特别是由艾平担纲主演,反映齐齐哈尔流人文化的话剧《风刮卜奎》,一度在话剧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自2007年首演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佳木斯等地演出70余场,广受好评。
展望未来,艾平说,今后我们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创作方面,要遵循这样一个思想:用最优秀的作品、最先进的思想去鼓舞人、引领人和凝聚人。今后,在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文艺工作者一定会加倍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更好的戏剧精品,让群众更多地进入剧场,去欣赏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高雅的艺术。
陈彦:文化建设需要精神定力
我很荣幸,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和十八大代表。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亲身感受到了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日趋强大,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感到,我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发展建设的最好机遇期。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也饱经忧患和沧桑。尤其是近一个多世纪民族图存、图强的沧桑历程,屡屡带着对文化的深切拷问和反思,既有响鼓重敲的时候,也有左顾右盼甚至全然怀疑、否定的时期,好在渗透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积淀,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与考验,最终都以民族记忆的不断恢复和否定之否定的清醒选择,让中华文化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闪耀出了自觉自信的光华。我个人以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进步与崛起的最重要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就仿佛没有打好地基的摩天大楼,难免轰然坍塌。
中国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第二,这样一个大国,更需要良好的文化实力固本强基。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资源,历史的演进反复证明,中华文化在探索人类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都完成和积累了大量不可背离与撼动的恒常价值,这些价值一旦颠覆,社会生活便会天摇地动。因此,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更应该以高度自觉和自信的心态,努力积累郑永年:没想到十八大后中国发生如此大转型、提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并运用自己的物质文明成果,去滋养民族文化精神的参天大树,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需要有世界眼光、世界格局,但这个眼光和格局,一定是有主心骨和基本坐标的,是自信自觉的,而不是虚无盲从的。因此,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应该是以民族文化精神为根基的建设。我们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今天的学习,就更需要智慧,需要理性,需要清醒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很难想象,一个大国的文化精神世界的架构,是以舶来品为主导的。我们必须得在自己的骨架上,去广泛吸纳营养,从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强健肌肉和健康体魄。
从事文化工作多年,我深感文化建设更需要理性精神,需要平常心态,需要责任情怀,需要精神定力,需要有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坚持与努力。我们的敦煌壁画、大足石刻、龙门石窟,无不以千百年的持续建设史,昭告着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文化是一个民族雕塑心灵的刻刀,刀工越细心、精致、耐久、考究,越是能使一个民族的精神丰富、优雅、深厚、博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只能让文化生态徒遭风霜。现在是文化建设的最好时期,我认为把握这个时期的金钥匙就是遵从规律、精工细作。
作为一名从事文艺创作的党代表,我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浮躁情绪,扎扎实实深入生活,平平实实搞好创作,力争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发出自己一点有价值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