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概念由来及文化事象
什么是礼仪?礼仪通常指哪些文化事象?历来的人们有过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辨析,作出必要的界定。
让我们先说说国外的一些情况吧。西方国家的“礼仪”一词,据说始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把那些进入法庭后所必须遵守的规则都写在一张长方形的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让他们遵守。不难发现,这中间的涵义和中国古代的“礼仪”已经十分接近。所以,当这个单词进入英语后,便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这样个涵义,也就可以跟汉语中的“礼仪”相对应了。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演化,英语中的“礼仪”词的涵义逐渐明确起来。目前的英语中具有“礼仪”意义的单词主要有以下四个:
courtesy:指谦恭有礼的言行、礼貌、风度。
etiquette:指礼仪、礼节和各种规矩。
protocol:指外交、军事等特定领域里的相处准则。
rite:指仪式、典礼;也泛指习俗中的礼仪行为。
西方人同样重视礼仪。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曾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我们通常所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的礼仪风范。美国社会学家埃米莉·波斯特说礼仪辩:传统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另一位美国学者夏洛特·福特则认为:“礼节就是行为举止温文尔雅,使我们作为个人在为自己营造的生活中能够和平地、有成效地与他人共处。随着我们在具有不同文化要求的世界各地频繁旅行,我们必须变得更为灵活机动、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而玛丽·简·麦卡弗里和波林·英尼斯二人却为此说了一段很风趣的话:“礼仪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首胶’,的确可以这么说,正式礼仪是把我们社会中各正式场合的生活粘连在一起的胶质。”也就是说,倘若没有礼仪,生活中就难免常常要“脱胶”。
在日文中,“礼仪”一词的意思是以诚相见,以心贴心。日本学者松平靖彦说:“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这就是说,地无分东西南北,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把处事得宜、待人以礼当作一种美德,成为一种风气,这就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礼仪的理解。当然,如果进入细部讨论,世界各国的礼仪又很不相同,常常会撞击出火花来,这将是另一个话题了。
接下去我们再来说说,中国古代又是怎样理解“礼仪”的。
“礼仪”词,由“礼”和“仪”组成。在古代文献中,“礼”常常单独出现,尤其是在先秦的典籍中,“礼”几乎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礼”又可以与别的字组合,构成不同的词,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诸如礼容、礼貌、礼节、礼待、礼器、礼物、礼制、礼法、礼治、礼教、礼化、礼俗、礼经、礼学……内容之丰富,不一而足,而“礼仪”,也是经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字眼中国传统生活礼仪【馈赠礼仪 探病礼仪】。历史上,人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认定,有时候也会出现些歧异,但总的说来,人们在把握上,则是会将“礼”和“仪”加以区别,两者各有所侧重。为此,要释“礼仪”,必先释“礼”。
《说文·示部》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这是训诂学的解释。这一解释突出了两点,一是说礼是行动的准则,礼、履二字音近,履是践履,也就是行动,说明历来把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二是说这事与祭祀鬼神有关。据王国维考证,殷墟甲骨文里就有豐字,凵,表示一种器皿,□,表示两串玉,古人行礼用玉,把两串玉放在器皿里,用来祭祀鬼神,下面再加个豆字,豆,也是一种礼器。这就进一步说明,豊,是一种祭祀鬼神的礼器。边上再加示,示,古代指神抵。由此可见,禮,与敬神有关。礼,则是禮的异体字,古已有之。后来又在敬神的基础上加以引申,扩展到敬人,也就有了人际交往的涵义在内。所以说,《说文》对“礼”字的解释还是行得通的。
古人对“礼”的理解甚多,归纳起来大致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其一,认为礼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尤其指的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礼仪。《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中国传统生活礼仪【宴会/会客/舞会礼仪】,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人们把礼看成是高于一切的,认为礼是天、地、人统一的规律和秩序。对于统治者来说,只要抓住了礼,也就等于抓住了治国的根本;对于老百姓来说,守礼合礼,就是最大的本分。礼是天经地义,谁也不敢违背。那时候,“礼”的范畴极其宽泛,包括了国家政治制度,诸如官制、法律等内容在内,和我们今天一般的理解有较大歧异。大概到了秦、汉以后,官制、法律才逐渐从“礼”的范畴里剥离出来,而“礼”则主要是指仪式和各种行为规范,开始与今天人们的理解接近起来。
其二,认为礼就是理。这种观念,我们在前面谈论礼是治国根本时其实已经提到了。统治者以礼治国,他们当然首先要强调这个礼是合理的,所谓“天经地义”,正是这个意思。《礼记·仲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疏》:“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反复强调礼的合理性。久而久之,礼也就成了理的代名词。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老弟子孩儿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其穷都是指的“无理”。在中国古代,无礼就是无理,这似乎已经不用多作解释的了。《广韵》云:“礼,体也,得其事体也。”也是指的道理、事理、天经地义的法则。
其三,认为礼就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礼记·月令》云:(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其四,指礼物。《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注》:“礼,谓挚也。”《疏》:“礼,请贽币也,货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货币之礼,不得相见。”《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礼,馈奠也。”这两段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总之,礼尚往来,可以说是自古相传的风俗习惯,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礼物。
其五,指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前面说“礼”与祭祀鬼神有关,说明那就是当初的祭祀仪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其实,这是“仪”,在严格意义上说来,与“礼”还是有所区别的。不过,在历史上,较多的时候往往礼、议不分,是将它们当作一回事来看待的。
除了以上五种主要的涵义之外,在历史上,“礼”还可以有其他些理解,往往是从某一个侧面去认识它、理解它,强调“礼”在某一方面的特征或功能,于是就义生发出某种涵义来。我们将留待以后的讨论中逐一介绍。
总之,中国古代的“礼”,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正如柳诒徵所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乎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在这里,我们不妨引用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的一段话,来看看西方人是怎样理解中国古代的“礼”的。孟德斯鸠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又说:“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中国传统生活礼仪【见面/会绍/交谈礼仪】。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的话并不完全正确,比如说,中国的统治者用礼教治国,是否获得成功?是否治理得很好?实在并不见得。但是,孟德斯鸠作为一个西方人来观察中国文化,有许多方面观察得还是很清楚的,这正应了“旁观者清”这句古话。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总之,“以礼为指南”,这和柳诒徵的说法“无乎不包”是差不多的。“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特点。我们在释“礼”的时候弄清楚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然后我们再来释“仪”。古人对“仪”的理解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指法度、准则:《国语·周语下》云:“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管子·形势解》云:“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这里都把“仪”的功能看得很重,可以说是“礼”的同义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
其二,指礼节、规矩:《晋书·祖逖传》云:“逖性豁荡,不修仪检。”这一层意思是偏重在个人行为举止方面。
其三,指仪式、仪典、仪礼:《仪礼》是“三礼”之一,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起初只称《礼》,也称《礼经》,后来改称为《仪礼》,也正是为了强调它记载仪式规范的这一侧面。
其四,指容貌、举止中国古今餐桌礼仪入门篇:《诗·大雅·蒸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毛传》:“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威仪耳。”《宋史·杨承信传》云:“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这里说的,都是容止仪表、体态风度的意思。
其五,指礼物:通常所说的贺仪、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除此之外,“仪”还可以解释为忖度、向往、匹配等意思,与礼仪的关系不大,略而不谈。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发现,“礼”和“仪”这两个字的涵义,在古代曾经是十分相近的。正因为如此,将这两个字连用而成为“礼仪”这样一个词,在古代典籍中也早已出现并且频繁使用过。
《诗·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说的是在祭祀仪式上,主人和客人的礼节全都合乎规章,可见这里的“礼仪”可以解释为仪式行为规范。
《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指的是国君举行的重大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汉书·郊祀志上》云:“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是说只有知晓、精通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的人,才能担当“祝”的职务。
《史记·礼书》云中国传统礼仪:“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书·礼乐志》云:“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从这两段文献可以知道,秦汉时代所谓的“礼仪”,概念当是很宽泛的,和“礼”差不多,也包括了国家典章制度在内。
文案中国网隶属于文案中国创意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并以“用心为客户写出好文案”的运营理念,严格遵守“诚信为基、品质为本、做人为先”的服务承诺,依靠互联网平台使业务延伸至全国!
代写范围主要包括:
公文类:竞聘演讲稿、比赛演讲稿、工作总结、发言稿、心得体会、汇报材料、事迹材料、主持词、新闻稿等;
文艺类:散文随笔、诗歌、专访、纪实文章、书信、情书等;
软文类:营销软文、品牌故事、公司简介、企业文化、产品描述等;
广告类:楼书、折页、海报、各类广告文案、创意文案等;
剧本类:微电影剧本、相声小品剧本、舞台剧剧本等。
案中国写手团队由资深广告文案、策划师、写手、段子手、作家、高级文秘、编剧组成,为您提供专业、高效、出众的文案服务!联系电话:13515490396(张老师)在线QQ:150597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