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请托书信范文
没有想到,第一次到韶山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从长沙机场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朋友不断以主人身份介绍毛泽东主席生前身后在韶山的种种传奇,给伟人苦难辉煌的人生抹上了一层神圣的亮色。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对伟人的这种朴素而诚实的敬仰,来自于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因为,伟人就诞生并成长于我们此时此刻脚下的这片土地著名请托书信范文。 “韶山冲来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也难以想象,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首民谣所歌唱的地方。或许有文学演绎的成分,但像中国内地许许多多的山村一样,贫穷和落后曾经长期是韶山的标签。“长夜难明”啊!
漫漫长夜,东方欲晓。95年前的1921年,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28岁的毛泽东偕新婚妻子杨开慧,召集二弟毛泽民、王淑兰夫妇和小弟毛泽覃、继妹毛泽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谈及家庭及国难当头、民生多艰的情形,劝弟弟毛泽民把家里的事安排好,走向社会,参加革命,要舍家为国、舍己为民。他说:“房子可以让给人家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几天后,二弟毛泽民像此前已经跟随毛泽东到长沙求学的毛泽覃、毛泽建一样,离开韶山,去了长沙。
再往前十年的1911年,那也是一个春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去长沙。直至1976年9月9日逝世,58年间,他回故乡韶山仅仅只有8次。1927年,也是在春天,他第6次回乡,用了32天时间考察农民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的,在那个春天的夜晚,毛泽东离开韶山时向乡亲们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誓言:“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了!”
故土萦怀,乡情依依。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思念着韶山的亲友师朋。当他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韶山的父老乡亲更是对他充满着期待。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嘛!韶山亲友求他办事的也就慢慢多了起来。那个时候,韶山没有电话,没有电报,身居中南海的毛泽东与韶山的乡亲们联络,完全靠“鸿雁传书”。
韶山来信啦!一封又一封,应接不暇。完全可以想象,也完全可以理解,韶山来信——除了问候之外,更多的则是写信“求”他,或要求帮助调入北京安排工作,或要求解决求学入党问题,或要求政府给予特殊照顾和待遇。怎么办?
家书抵万金。对亲友提出的要求,毛泽东当然重视,几乎每一封信都亲笔回复。想当初,1925年的春天,他第5次回韶山“养疴”,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韶山党支部,领导群众向地主土豪劣绅展开“平粜阻运”的斗争,不就是希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吗?如今,你毛泽东当了主席,难道就不管不顾韶山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了吗?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毛泽东无限眷恋着韶山,思念着乡亲。早在1937年11月27日,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紧张时刻,毛泽东在延安写信给表兄文运昌,满怀深情地说:“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但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也是已经了解了的。虽然如此,但我想和兄及诸表兄弟子侄们常通书信,我得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拒绝了表兄来延安工作的请求,他说:“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
毛泽东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他得到了舅舅、舅母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表兄文运昌更是情同手足,交往最为密切。要知道,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正是经过文运昌的介绍和帮助,才使父亲同意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也正是文运昌借给他《新民丛报》《盛世危言》等新书刊,令他大开眼界,思想得以启蒙。新中国成立后,文运昌致信毛泽东,要求为其介绍工作。毛泽东给另一位表兄文南松回信说:“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还有一次,文运昌致信毛泽东,要求为外婆家的15位亲戚解决求职、求学的问题。这15个人,年龄在12岁到18岁之间,都有一定的文化,身体健康,并没有提出要官要权的非分之想,只是想谋得一条生路,不算太过分。但当这封信送到毛泽东手里时,他只是在信笺的页眉上批示了一行字:“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
“人们会说话的。”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6个字,体现的却是领袖对人民话语权的敬畏与尊重。“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在乎“人们会说话的”?首先是因为他在乎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投身中国革命的理想;其次是因为他在乎作为执政党的领袖,他要兑现他对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承诺。权,要为民所用;利,要为民所谋。没有私心杂念的毛泽东以他的大爱和无私,替代了那种基于血缘和亲情、乡情、友情的“小爱”与“自私”,他把对家乡对亲友的真爱,化作一种对整个国家、全体人民和法律制度的敬畏,慎思、慎言、慎行、慎独,让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在人民监督的阳光下运行。我们不妨晒一晒毛泽东的两封信,从中可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在韶山来信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方法和态度。
1954年4月29日,毛泽东致信湘乡县石城乡党支部和乡政府,明确表示了他对外婆家亲戚的态度。他说:“我的亲戚唐家圫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我相信,只要我和你们都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要他们不固执成见,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并会进步的。”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致信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和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说:“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在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在韶山,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我逐字逐句地阅读毛泽东致韶山亲友的书信,表面的平静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翻江倒海——伟人从历史的深处,带着大气宽厚的微笑悄然向我走来。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我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为什么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自发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排队长达两个小时参观毛泽东的故居,虔诚地向毛泽东铜像鞠躬、敬献鲜花,几乎天天如此。
从公开的文献来看,1949年11月14日至1958年9月10日的近10年间,毛泽东共计给韶山的93位亲友写过87封回信。每每回复韶山来信,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大都是集中在某一天完成。譬如,1949年11月28日,他给表兄文南松、塾师毛宇居、堂弟毛泽荣等4人写了回信;1950年5月12日,他就给弟媳周文楠、邻居毛爱桂等7人写了回信。毛泽东的回信,长则一二百字,短则只有一行十来个字。他坦诚地向家乡亲友一再声明:“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强调他的3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1959年6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32年一别,32年重逢,人生能有几个32年呢?白天,他与村干部座谈,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学校宗祠,赤身下水库游泳,宴请烈属亲朋,天南海北,谈笑风生。在人民群众中间,他抽着纸烟,打着赤脚,打成一片,真的是回到了家里,没有了距离。
回家了。这一夜,毛泽东住在韶山宾馆一号楼,一会儿在卧室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视,通宵未眠,诗兴勃发,提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毛泽东的乡情世界里,他始终在公权与私利、亲友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问题上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毛泽东重视每一封韶山来信,更重视“人们会说话的”。他深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法治时代靠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总有人盯着法律的空子谋自己的私利。
“人们会说话的。”毛泽东一句朴实的批语,不仅赢得了家乡亲友的理解,也给今天的党员干部许多启示——要敬畏人民的心声,谨慎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否则,人民会说话的!
第一次来韶山,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自从毛泽东1959年回故乡后,韶山的亲友们从此不再给他添麻烦,他再也没有收到求他办事、说情的韶山来信著名请托书信范文……
没有想到,第一次到韶山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从长沙机场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朋友不断以主人身份介绍毛泽东主席生前身后在韶山的种种传奇,给伟人苦难辉煌的人生抹上了一层神圣的亮色。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对伟人的这种朴素而诚实的敬仰,来自于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因为,伟人就诞生并成长于我们此时此刻脚下的这片土地著名请托书信范文。 “韶山冲来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也难以想象,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首民谣所歌唱的地方。或许有文学演绎的成分,但像中国内地许许多多的山村一样,贫穷和落后曾经长期是韶山的标签。“长夜难明”啊!
漫漫长夜,东方欲晓。95年前的1921年,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28岁的毛泽东偕新婚妻子杨开慧,召集二弟毛泽民、王淑兰夫妇和小弟毛泽覃、继妹毛泽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谈及家庭及国难当头、民生多艰的情形,劝弟弟毛泽民把家里的事安排好,走向社会,参加革命,要舍家为国、舍己为民。他说:“房子可以让给人家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几天后,二弟毛泽民像此前已经跟随毛泽东到长沙求学的毛泽覃、毛泽建一样,离开韶山,去了长沙。
再往前十年的1911年,那也是一个春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去长沙。直至1976年9月9日逝世,58年间,他回故乡韶山仅仅只有8次。1927年,也是在春天,他第6次回乡,用了32天时间考察农民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的,在那个春天的夜晚,毛泽东离开韶山时向乡亲们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誓言:“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了!”
故土萦怀,乡情依依。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思念着韶山的亲友师朋。当他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韶山的父老乡亲更是对他充满着期待。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嘛!韶山亲友求他办事的也就慢慢多了起来。那个时候,韶山没有电话,没有电报,身居中南海的毛泽东与韶山的乡亲们联络,完全靠“鸿雁传书”。
韶山来信啦!一封又一封,应接不暇。完全可以想象,也完全可以理解,韶山来信——除了问候之外,更多的则是写信“求”他,或要求帮助调入北京安排工作,或要求解决求学入党问题,或要求政府给予特殊照顾和待遇。怎么办?
家书抵万金。对亲友提出的要求,毛泽东当然重视,几乎每一封信都亲笔回复。想当初,1925年的春天,他第5次回韶山“养疴”,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韶山党支部,领导群众向地主土豪劣绅展开“平粜阻运”的斗争,不就是希望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吗?如今,你毛泽东当了主席,难道就不管不顾韶山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了吗?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毛泽东无限眷恋着韶山,思念着乡亲。早在1937年11月27日,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紧张时刻,毛泽东在延安写信给表兄文运昌,满怀深情地说:“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但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也是已经了解了的。虽然如此,但我想和兄及诸表兄弟子侄们常通书信,我得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拒绝了表兄来延安工作的请求,他说:“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
毛泽东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他得到了舅舅、舅母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表兄文运昌更是情同手足,交往最为密切。要知道,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正是经过文运昌的介绍和帮助,才使父亲同意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也正是文运昌借给他《新民丛报》《盛世危言》等新书刊,令他大开眼界,思想得以启蒙。新中国成立后,文运昌致信毛泽东,要求为其介绍工作。毛泽东给另一位表兄文南松回信说:“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还有一次,文运昌致信毛泽东,要求为外婆家的15位亲戚解决求职、求学的问题。这15个人,年龄在12岁到18岁之间,都有一定的文化,身体健康,并没有提出要官要权的非分之想,只是想谋得一条生路,不算太过分。但当这封信送到毛泽东手里时,他只是在信笺的页眉上批示了一行字:“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
“人们会说话的。”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6个字,体现的却是领袖对人民话语权的敬畏与尊重。“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在乎“人们会说话的”?首先是因为他在乎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投身中国革命的理想;其次是因为他在乎作为执政党的领袖,他要兑现他对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承诺。权,要为民所用;利,要为民所谋。没有私心杂念的毛泽东以他的大爱和无私,替代了那种基于血缘和亲情、乡情、友情的“小爱”与“自私”,他把对家乡对亲友的真爱,化作一种对整个国家、全体人民和法律制度的敬畏,慎思、慎言、慎行、慎独,让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在人民监督的阳光下运行。我们不妨晒一晒毛泽东的两封信,从中可清晰地看到毛泽东在韶山来信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方法和态度。
1954年4月29日,毛泽东致信湘乡县石城乡党支部和乡政府,明确表示了他对外婆家亲戚的态度。他说:“我的亲戚唐家圫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我相信,只要我和你们都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要他们不固执成见,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可以改正,并会进步的。”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致信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和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说:“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在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在韶山,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我逐字逐句地阅读毛泽东致韶山亲友的书信,表面的平静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翻江倒海——伟人从历史的深处,带着大气宽厚的微笑悄然向我走来。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中,我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为什么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自发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排队长达两个小时参观毛泽东的故居,虔诚地向毛泽东铜像鞠躬、敬献鲜花,几乎天天如此。
从公开的文献来看,1949年11月14日至1958年9月10日的近10年间,毛泽东共计给韶山的93位亲友写过87封回信。每每回复韶山来信,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大都是集中在某一天完成。譬如,1949年11月28日,他给表兄文南松、塾师毛宇居、堂弟毛泽荣等4人写了回信;1950年5月12日,他就给弟媳周文楠、邻居毛爱桂等7人写了回信。毛泽东的回信,长则一二百字,短则只有一行十来个字。他坦诚地向家乡亲友一再声明:“我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不是韶山毛家的主席,家乡亲友要勤耕守法,好自为之。”凡会见来北京的亲友,他总要强调他的3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1959年6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32年一别,32年重逢,人生能有几个32年呢?白天,他与村干部座谈,参拜父母墓地,访问邻里故居,视察学校宗祠,赤身下水库游泳,宴请烈属亲朋,天南海北,谈笑风生。在人民群众中间,他抽着纸烟,打着赤脚,打成一片,真的是回到了家里,没有了距离。
回家了。这一夜,毛泽东住在韶山宾馆一号楼,一会儿在卧室踱步,一会儿躺下沉思,一会儿凭窗凝视,通宵未眠,诗兴勃发,提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毛泽东的乡情世界里,他始终在公权与私利、亲友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问题上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毛泽东重视每一封韶山来信,更重视“人们会说话的”。他深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法治时代靠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总有人盯着法律的空子谋自己的私利。
“人们会说话的。”毛泽东一句朴实的批语,不仅赢得了家乡亲友的理解,也给今天的党员干部许多启示——要敬畏人民的心声,谨慎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否则,人民会说话的!
第一次来韶山,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自从毛泽东1959年回故乡后,韶山的亲友们从此不再给他添麻烦,他再也没有收到求他办事、说情的韶山来信著名请托书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