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冬,我随旅行团从东莞到了北京的第三天,游览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游了几个景点后,导游带着我们到了一个叫乐寿堂的地方。他指了指乐寿堂前面的一块巨石说:“这是败家石,游客大多不喜欢在此留影的!”
“败家石?”一块好端端的巨石,却有一个不吉利的名字。这可是一块色青而润、形似灵芝的“房山石”呢!
据说乾隆帝十分喜爱此石,因而赐名“青芝岫”。南方的太湖石是以透漏皱瘦者为贵,而房山石是以“有孔不透也不漏、有形不皱也不瘦”者为佳。这块“青芝岫”有孔、有形,似灵芝。“青”为青色,“芝”为灵芝,“岫”为孔洞之意,即为一块青色、有孔、有洞的大灵芝石。
导游介绍了败家石的由来。据说明朝大臣米万钟,在今北京大学校址内建有一座私人花园,叫勺园。此人爱石成癖,在北京西南郊房山发现了此石,便想方设法运往勺园。此石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20吨。在古代为采运此石写物的散文3篇,必须先修路挖井,隆冬时将井水洒上路面,冻成厚厚的冰道后,再用人工、马匹进行拖运。但仅运至良乡,米家就家财耗尽,只好弃之路边。故人称“败家石”。
到了清代,乾隆在去西陵祭祖的时候发现了这块巨石,当时乾隆正在为其母亲庆六十大寿而采办“释罕物”,于是想把这块石头运回北京。运到这里后,却发现进园的门太小,没办法,只能破门而入,此石好不容易才安放此处。
但乾隆的母亲看了却不高兴,她说:“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真是败家石啊!”乾隆皇帝一时无话可说。还是机智的刘罗锅眼睛一亮说:“太后息怒,此石看它形状象元宝,又似灵芝,您看,像不像呀!如果是元宝、灵芝破门而入,那可真是可喜可贺之事呀!这是财源滚滚破门入,灵芝仙草延寿年的吉兆,这是说太后您多福多寿呀!”
太后仔细看了看这块石头,确是有些象元宝、灵芝,于是息了怒,转忧为喜。乾隆见状,顺坡下驴,不失时机地在石头上题“青芝岫”三个字。然而,人生难料,世事无常,自乾隆搬来该石,清王朝便从盛到衰满天星,由强到弱,最后一败涂地。百姓认为此石既败私家,又败国家,所以讥称“败家石”。
这块“败家石”,多少年来一直默默承受着冷嘲热讽。其实,在国人的心里,早就有“‘石’来运转”一词,因为石来运转的“石”字和时来运转的“时”字为谐音,于是石来运转和时来运转同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的期愿。“石”却能败家败国?乾隆地下有知,该是如何的感想?“败家石”至今仍静静地冷观着这个世界,它每天要面对的,是游人对它的评头品足、指指点点,我为“败家石”而感到愤愤不平。我当时曾这样想,它如果还身在房山那个地方,它如果它不进乐寿堂,它如果不与清王朝的衰亡联系在一起,它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但我知道,我的想象是多余的。
千百年来,在那些社会美学家眼中,石头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衬托价值。宋徽宗时代,这种“石来运转”的价值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升官发财皆由“石来运转”决定。北宋文豪苏舜钦苏州有豪宅,一次为了换取米蒂收藏的石头“灵壁妍山”竟拿豪宅与之交换,在今天许多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多年前读过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丑石》。黑黝黝的丑石牛似地卧着,丑得孤寂难堪,丑得让人曲解。后来天文学家认出它是陨石。它曾经发过光和热,可已落入污土荒草几百年了。谁能想到丑石曾那般美村前那棵大榕树,那般亮!丑石的丑陋是它美的外壳,但世俗的讥讽放大了它的丑陋。
“败家石”不是米蒂收藏的石头“灵壁妍山”,也不是贾平凹笔下的那块丑石,但它却见证了乐寿堂主人生活的奢华腐化和堕落无耻。乐寿堂正厅是慈禧用正餐的地方。史载,慈禧用膳时,摆三桌佳肴:一桌是吃的,一桌是看的,一桌是装饰品。每顿正餐需主食60种,茶点30种,各色山珍海味菜128种,既要饱尝口福,又要饱览眼福,极讲排场、奢华。她平时的膳费定例为60两白银,当时可购大米一万斤,可供一万农民生活一天。
俗话说:“帝后一席饭,农民数年粮。”这是一点不假的。清王朝从盛到衰,最终走向灭亡,谁能从“败家石”这块巨石上能找到诠释?慈禧实行垂帘听政操纵清朝政权,正是外患内忧、国难当头之际,为满足个人享乐,她不惜动用巨额经费,修建供自己游玩休息的园林。为了维修惨遭八国联军毁坏的颐和园,慈禧下令“以每年提出之海军经费二百万两为修园费”,前后共挪用海军经费“约三千万两”。这些便已注定清王朝无可救药了。
这里一提的是别急着扔,再等等,慈禧煞费苦心在乐寿堂院中种有玉兰树、海棠树和牡丹。取玉兰花的“玉”,海棠花的“棠”(与乐寿堂的“堂”同音),再取牡丹的富贵之意,即意为“玉堂富贵”。慈禧的小名儿叫“兰儿”,所以种玉兰树就更含有深意。据传邀月门前一株玉兰花还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玉兰、海棠树、牡丹却与“败家石”一同目睹了大清帝国的衰落。慈禧命归黄泉时,只有落个死不瞑目了!
“败家石”前面,是烟波浩淼、风光秀丽的昆明湖。这是被国人称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80多年前自沉的地方。有说他是为传统文化而死,有说是为殉清而死。千古憾事,是耶非耶?“败家石”见证了这里的风云变幻,也迎来了新时代的艳阳天。它的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面前的颐和园,依旧不改的是她美丽的容颜,在此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早已随风吹雨打去。“败家石”这一处景观,依旧每天迎来送去一个个天下游人。
“败家石?”一块好端端的巨石,却有一个不吉利的名字。这可是一块色青而润、形似灵芝的“房山石”呢!
据说乾隆帝十分喜爱此石,因而赐名“青芝岫”。南方的太湖石是以透漏皱瘦者为贵,而房山石是以“有孔不透也不漏、有形不皱也不瘦”者为佳。这块“青芝岫”有孔、有形,似灵芝。“青”为青色,“芝”为灵芝,“岫”为孔洞之意,即为一块青色、有孔、有洞的大灵芝石。
导游介绍了败家石的由来。据说明朝大臣米万钟,在今北京大学校址内建有一座私人花园,叫勺园。此人爱石成癖,在北京西南郊房山发现了此石,便想方设法运往勺园。此石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20吨。在古代为采运此石写物的散文3篇,必须先修路挖井,隆冬时将井水洒上路面,冻成厚厚的冰道后,再用人工、马匹进行拖运。但仅运至良乡,米家就家财耗尽,只好弃之路边。故人称“败家石”。
到了清代,乾隆在去西陵祭祖的时候发现了这块巨石,当时乾隆正在为其母亲庆六十大寿而采办“释罕物”,于是想把这块石头运回北京。运到这里后,却发现进园的门太小,没办法,只能破门而入,此石好不容易才安放此处。
但乾隆的母亲看了却不高兴,她说:“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真是败家石啊!”乾隆皇帝一时无话可说。还是机智的刘罗锅眼睛一亮说:“太后息怒,此石看它形状象元宝,又似灵芝,您看,像不像呀!如果是元宝、灵芝破门而入,那可真是可喜可贺之事呀!这是财源滚滚破门入,灵芝仙草延寿年的吉兆,这是说太后您多福多寿呀!”
太后仔细看了看这块石头,确是有些象元宝、灵芝,于是息了怒,转忧为喜。乾隆见状,顺坡下驴,不失时机地在石头上题“青芝岫”三个字。然而,人生难料,世事无常,自乾隆搬来该石,清王朝便从盛到衰满天星,由强到弱,最后一败涂地。百姓认为此石既败私家,又败国家,所以讥称“败家石”。
这块“败家石”,多少年来一直默默承受着冷嘲热讽。其实,在国人的心里,早就有“‘石’来运转”一词,因为石来运转的“石”字和时来运转的“时”字为谐音,于是石来运转和时来运转同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的期愿。“石”却能败家败国?乾隆地下有知,该是如何的感想?“败家石”至今仍静静地冷观着这个世界,它每天要面对的,是游人对它的评头品足、指指点点,我为“败家石”而感到愤愤不平。我当时曾这样想,它如果还身在房山那个地方,它如果它不进乐寿堂,它如果不与清王朝的衰亡联系在一起,它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但我知道,我的想象是多余的。
千百年来,在那些社会美学家眼中,石头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衬托价值。宋徽宗时代,这种“石来运转”的价值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升官发财皆由“石来运转”决定。北宋文豪苏舜钦苏州有豪宅,一次为了换取米蒂收藏的石头“灵壁妍山”竟拿豪宅与之交换,在今天许多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多年前读过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丑石》。黑黝黝的丑石牛似地卧着,丑得孤寂难堪,丑得让人曲解。后来天文学家认出它是陨石。它曾经发过光和热,可已落入污土荒草几百年了。谁能想到丑石曾那般美村前那棵大榕树,那般亮!丑石的丑陋是它美的外壳,但世俗的讥讽放大了它的丑陋。
“败家石”不是米蒂收藏的石头“灵壁妍山”,也不是贾平凹笔下的那块丑石,但它却见证了乐寿堂主人生活的奢华腐化和堕落无耻。乐寿堂正厅是慈禧用正餐的地方。史载,慈禧用膳时,摆三桌佳肴:一桌是吃的,一桌是看的,一桌是装饰品。每顿正餐需主食60种,茶点30种,各色山珍海味菜128种,既要饱尝口福,又要饱览眼福,极讲排场、奢华。她平时的膳费定例为60两白银,当时可购大米一万斤,可供一万农民生活一天。
俗话说:“帝后一席饭,农民数年粮。”这是一点不假的。清王朝从盛到衰,最终走向灭亡,谁能从“败家石”这块巨石上能找到诠释?慈禧实行垂帘听政操纵清朝政权,正是外患内忧、国难当头之际,为满足个人享乐,她不惜动用巨额经费,修建供自己游玩休息的园林。为了维修惨遭八国联军毁坏的颐和园,慈禧下令“以每年提出之海军经费二百万两为修园费”,前后共挪用海军经费“约三千万两”。这些便已注定清王朝无可救药了。
这里一提的是别急着扔,再等等,慈禧煞费苦心在乐寿堂院中种有玉兰树、海棠树和牡丹。取玉兰花的“玉”,海棠花的“棠”(与乐寿堂的“堂”同音),再取牡丹的富贵之意,即意为“玉堂富贵”。慈禧的小名儿叫“兰儿”,所以种玉兰树就更含有深意。据传邀月门前一株玉兰花还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玉兰、海棠树、牡丹却与“败家石”一同目睹了大清帝国的衰落。慈禧命归黄泉时,只有落个死不瞑目了!
“败家石”前面,是烟波浩淼、风光秀丽的昆明湖。这是被国人称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80多年前自沉的地方。有说他是为传统文化而死,有说是为殉清而死。千古憾事,是耶非耶?“败家石”见证了这里的风云变幻,也迎来了新时代的艳阳天。它的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面前的颐和园,依旧不改的是她美丽的容颜,在此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早已随风吹雨打去。“败家石”这一处景观,依旧每天迎来送去一个个天下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