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散文文章
下面是文案中国小编为您整理编辑的写物散文范文,希望为您带来帮助!更多原创文章请咨询文案中国,求稿热线:13515490396(张老师)在线qq:1505976256 恋家的麻雀
麻雀,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鸟,也是我最熟悉文案中国原创散文小故事:小蚂蚁复仇记、朝夕得见的近邻。麻雀属于留鸟,无论春夏秋冬,我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不似某些候鸟,季节一换,便仍下刚安好的家,远走高飞。老北京人都将麻雀称之为家雀儿。成年的称老家雀儿,幼鸟自然就叫小家雀儿。
世界上鸟的种类很多,但在野生的鸟类中写物散文,其名字前冠以“家”字的却极少。家,总是温馨、自由、安逸的。麻雀能以“家”字冠之,我想,不仅是由于其与人类的亲近并视其为家庭的一员,更因为它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是人类对其世代守望这爿家园的认可和尊重。
依现代人的审美标准,麻雀的确不入流。与羽毛艳丽受人尊崇的寿带鸟或相思鸟相比,麻雀要逊色得多,其肤色令我们想到华北乡村沙褐的土地,左右脸颊的黑色圆斑,仿佛戴上一副深色的墨镜,将机警的眼神隐藏起来,只有脖颈上的一圈白色羽毛似戴了条美丽的围巾透着些许时尚。
在百啭千啼的金丝雀或百灵鸟面前,其鸣叫声略显聒噪和单调。特别是每当夕阳西下,它们便三五成群地集结于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有人说,它们是在临睡前,交流彼此一天的所见所闻。
麻雀对我们的评判及好恶似乎毫不知情写物散文,也许压根就没当回事,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不似八哥、鹩哥那样,以学舌和斑斓的美色取悦人类。
按老北京养鸟人的话说,“家雀儿难养,气性大”。这意思是说,麻雀的野性强,一只成鸟一旦被捕获,无论怎样好生相待,依然不吃不喝,宁可绝食而亡,也不愿成为人类的笼中宠儿。我以为,老家雀儿之所以如此倔犟,一是其视自由胜于生命年底,老板帮忙找对象,绝不屈从于人的圈禁和豢养。另一个原因一定是它还惦念着巢中嗷嗷待哺的雏鸟!
麻雀的世界并不大,觅食、筑巢、育子几乎构成了其生命的全部。当晨光熹微时,麻雀们便赶在太阳升起前从巢中飞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据我观察,麻雀一天的大部时光都用于觅食,在地面上的时间往往多于树上,只有饱餐后才飞上枝头。它们将黑硬的短喙像农妇在水缸沿砺刀般,于树枝上反复擦拭,似乎总是对喙的锋利度缺乏信心。
筑巢、育子,尽享天伦之乐,是麻雀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写物散文。老家雀儿一生到底哺育了多少雏鸟,我不得而知,但其对幼鸟的呵护确是有目共睹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描述过一只老麻雀为保护坠地的幼仔,与一只大猎犬抗争,宁愿牺牲自己而不退缩的感人一幕。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一个雨后的早晨,我看到院子的水坑里有一只黄嘴角、绒毛未退的小麻雀,“吱吱”地鸣叫、挣扎,便跑过去欲抓捕之。当我刚走近这只小鸟,正要伸手时,一群老麻雀突然自天而降,“喳、碴、喳”地鼓噪着、俯冲着,大有置我于死地之势。我被这阵势吓得双手护头哇哇大哭。母亲听到我的呼喊,急忙从屋中赶来,轰走了群鸟。后来,母亲的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老家雀儿最护犊子!
古人云,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也许古人说得对,麻雀没有高贵的血统偶遇一只猫,其家族与这块土地一样古老,勤劳、善良、勇敢。它们自出生起,便没离开过自己的村庄。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尽管也曾受尽屈辱和伤害,但其对故土依恋的秉性却世代相传,从不远飞。
岭头单丛
“岭头单丛”又名“白叶单丛”写物散文,这株茶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原来孤株孑立,生长于岭头村海拔400多米的困龙子山上,山间终年云雾缭绕,泉水清冽,入夜时折射星月薄辉映射于单丛之上,茶树上空银色光环绕,故又有“毫光茶”之说。相传清代时,这株茶为岭头村一老茶农发现,当时的岭头村以盛产岭头奇兰出名,南洋、汕头茶商不顾山高路远,上山收购岭头奇兰时,高价索购,每斤价值七、八银元。由于茶价高昂,乡邻们十分眼馋,每于采茶季节,都千方百计窥伺茶农动向,侦察茶树所在。茶主人也很有心计,每次上山采茶时,总在更深夜静人睡时,且在户枢上抹花生油,避免开门发出响声,慢慢推门外出,并暂避在厕所里是耶非耶“败家石”,观察无人跟踪了,才上山采茶。上山时东弯西绕不走直路,采茶回归,还顺手从别的山岭上砍回一捆小苗竹,以遮人耳眼。
这样,茶主人倒也世代安稳独采,一直传了五代人。后为青年农民许克江发现,这个纯朴的山民,恪守“不夺人食”的父训,老茶农去世后,他才成为茶树的新主人。土改时因连年茶入颇丰,家境殷实,被戴上富农帽子。据他说这株茶树近代遭过三次劫难。一次是雷击劈伤,一次是南北军阀交战时纵火焚山殃及,另一次则是山妇砍柴时砍伐殆尽。但是最严重的厄运却是在那写物散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当时,青年茶农许克江因受不了日夜批斗,被迫交代了这株摇钱树,并年年上山采茶交给集体。
有一年因天气大旱,许克江只采回一小撮茶叶,人们怀疑他故意藏匿,贫农代表竟上山把整株茶树挖下,移植村边山坡上。不久,这株珍贵的茶树遭牛畜践踏,干枯死亡龘。党支书许木溜心急如焚,满山寻觅失去了的名茶,常年不辍,被人冠以“茶迷”外号。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年惊蛰时节,他在库边山茶园中发现一株幼茶,婷婷玉立,在沉睡的万绿丛中,抽梢发芽,生机盎然,占尽春意,在阳光的沐浴下,那早发齐整的芽头,闪硕着银白色光的薄叶,老支书惊喜若狂茶语,急忙请许克江和县茶叶技术员鉴定,这株茶正是濒于灭种的“岭头单丛”后代。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茶却在春光折射处”。
在此之后,这株妮足珍贵的老茶树的后代得到了保护,并通过扦插的方式在岭头村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此茶树种,因此茶树采制成的茶叶品质特殊,此茶树种得到了县农业局的认可,经连年的对这株茶树单株采制,样茶送省、市、县农业系统部门及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专家鉴定,
在1981年广东省茶树品种会议上,被单独列为一个品种;1988年,该茶树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茶树良种,由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写物散文“岭头单丛”茶,并颁发证书;1997~2001年参加第二批全国茶树良种区域实验,在2002年4月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随着国家发展政策的大力支持,岭头单丛茶树也如春风般在整个村广泛种植,农户们户户种茶致富,饶平县也大力推广这一优良品种;岭头村还把名茶输送到广东、福建、云南、江西、浙江一带,先后为全国各地提供名茶苗逾千万株。湖南一茶场赠诗赞云:“岭头茶誉南北飞,潇湘仙子笑微微,此去长沙传良种,来日请君饮一杯。”
十月桂
四季轮转,每个季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景色,当十月来了的时候,桂花就香了,那是秋的味道。
人们说,红花配绿叶,但桂花的颜色却不是红色的,而是暗淡轻黄,红花绿叶虽然是千古绝配,但桂花的暗淡轻黄,星星点点,点缀在绿叶之间,也不失为一种绝妙的搭配。
走在路上,远远的就能闻到一阵香浓的桂花香,香而甜,当风轻轻吹起的时候,它就随风飘散,当风静下来的时候,一方小小的天地就盛满了香甜。路过桂花树下的时候,如果长得够高,就摘一枝桂花,一枝就好。将细碎的花朵捧在手心,深深地吸上一口,一阵香味融入肺腑,流于心间,甜甜的,香香的。鼻尖泛起的甜味,让我想起那种名为“桂花弄”的茶。
天气晴朗的时候,我喜欢去太平街或五一广场走走,在那上了年纪的大街小巷里自由穿梭,像一尾鱼,在翻涌的人潮里,循着一缕桂花香,踏着青石板路写物散文,找到那隐匿在某个角落,好像要和我捉迷藏的“茶颜悦色”小店,桂花弄就在那里。
“茶颜悦色”真的只能算是小店,连坐下来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女贞,那小巧的样子好像在说,我只占个地,泡个茶,其他的啥也不干。每次我都会点一杯桂花弄,走在路上,慢慢吸允,味道清甜,入口有股淡淡的涩味和着桂花香味在舌尖上散开,简直妙不可言。
有时我会买一点桂花糕来吃,不过总感觉差了些什么,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不是母亲做的。
以前看过母亲制作桂花糕,每次都站在一旁,边看还一边不停问着:"好了没有?好了没有?"母亲也不会被我无休止的发问打扰,继续专注做桂花糕。看着母亲将桂花干揉入面团,旋转翻动,然后和面团融为一体。
我也总嚷嚷着要揉面团,可母亲说这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揉面讲究力道,方式,干湿,在揉的过程中要不断加面加水进行调节,要让面团既柔软又不黏手。“什么事都得亲自做过之后才知道它的难易,遇到问题了,就想法子解决。就像揉这面团一样,太黏了就加面粉,太干就加水,总有办法解决的。”
守着桂花糕出炉的时候,就不断有诱人香气往外蹿出布鞋。看着母亲将桂花糕盛入碟中就迫不及待伸手去拿,烫了手,就被母亲教训一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只好乖乖等它降下温度,咬上一口桂花糕,香甜味满口,桂花的气韵犹在。经过炉火的加热催化,各种细胞分子活跃又死去,在蒸汽的笼罩下保留了香味,激发出了甜味。
我记得有一种叫做桂花酿的美酒写物散文,相传为吴刚所创,代代相传至今。桂花香的时候,我就会想:凄冷的月宫中,不知吴刚是否还在伐桂,是否还会酿造桂花美酒?如果有,想让他给我捎上一壶,送给爱酒的父亲。
十一月来了,桂花渐落,所有关于桂花的迷人事物,也会随之渐渐凋零,随风而去。
细酌一口桂花弄,淡淡苦涩伴着清香写物散文,化在舌尖,融在心上别急着扔,再等等,再细泯一口,是十月桂花的味道。(责任编辑:文案中国)
下面是文案中国小编为您整理编辑的写物散文范文,希望为您带来帮助!更多原创文章请咨询文案中国,求稿热线:13515490396(张老师)在线qq:1505976256 恋家的麻雀
麻雀,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鸟,也是我最熟悉文案中国原创散文小故事:小蚂蚁复仇记、朝夕得见的近邻。麻雀属于留鸟,无论春夏秋冬,我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不似某些候鸟,季节一换,便仍下刚安好的家,远走高飞。老北京人都将麻雀称之为家雀儿。成年的称老家雀儿,幼鸟自然就叫小家雀儿。
世界上鸟的种类很多,但在野生的鸟类中写物散文,其名字前冠以“家”字的却极少。家,总是温馨、自由、安逸的。麻雀能以“家”字冠之,我想,不仅是由于其与人类的亲近并视其为家庭的一员,更因为它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是人类对其世代守望这爿家园的认可和尊重。
依现代人的审美标准,麻雀的确不入流。与羽毛艳丽受人尊崇的寿带鸟或相思鸟相比,麻雀要逊色得多,其肤色令我们想到华北乡村沙褐的土地,左右脸颊的黑色圆斑,仿佛戴上一副深色的墨镜,将机警的眼神隐藏起来,只有脖颈上的一圈白色羽毛似戴了条美丽的围巾透着些许时尚。
在百啭千啼的金丝雀或百灵鸟面前,其鸣叫声略显聒噪和单调。特别是每当夕阳西下,它们便三五成群地集结于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有人说,它们是在临睡前,交流彼此一天的所见所闻。
麻雀对我们的评判及好恶似乎毫不知情写物散文,也许压根就没当回事,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不似八哥、鹩哥那样,以学舌和斑斓的美色取悦人类。
按老北京养鸟人的话说,“家雀儿难养,气性大”。这意思是说,麻雀的野性强,一只成鸟一旦被捕获,无论怎样好生相待,依然不吃不喝,宁可绝食而亡,也不愿成为人类的笼中宠儿。我以为,老家雀儿之所以如此倔犟,一是其视自由胜于生命年底,老板帮忙找对象,绝不屈从于人的圈禁和豢养。另一个原因一定是它还惦念着巢中嗷嗷待哺的雏鸟!
麻雀的世界并不大,觅食、筑巢、育子几乎构成了其生命的全部。当晨光熹微时,麻雀们便赶在太阳升起前从巢中飞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据我观察,麻雀一天的大部时光都用于觅食,在地面上的时间往往多于树上,只有饱餐后才飞上枝头。它们将黑硬的短喙像农妇在水缸沿砺刀般,于树枝上反复擦拭,似乎总是对喙的锋利度缺乏信心。
筑巢、育子,尽享天伦之乐,是麻雀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情写物散文。老家雀儿一生到底哺育了多少雏鸟,我不得而知,但其对幼鸟的呵护确是有目共睹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描述过一只老麻雀为保护坠地的幼仔,与一只大猎犬抗争,宁愿牺牲自己而不退缩的感人一幕。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一个雨后的早晨,我看到院子的水坑里有一只黄嘴角、绒毛未退的小麻雀,“吱吱”地鸣叫、挣扎,便跑过去欲抓捕之。当我刚走近这只小鸟,正要伸手时,一群老麻雀突然自天而降,“喳、碴、喳”地鼓噪着、俯冲着,大有置我于死地之势。我被这阵势吓得双手护头哇哇大哭。母亲听到我的呼喊,急忙从屋中赶来,轰走了群鸟。后来,母亲的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老家雀儿最护犊子!
古人云,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也许古人说得对,麻雀没有高贵的血统偶遇一只猫,其家族与这块土地一样古老,勤劳、善良、勇敢。它们自出生起,便没离开过自己的村庄。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尽管也曾受尽屈辱和伤害,但其对故土依恋的秉性却世代相传,从不远飞。
岭头单丛
“岭头单丛”又名“白叶单丛”写物散文,这株茶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原来孤株孑立,生长于岭头村海拔400多米的困龙子山上,山间终年云雾缭绕,泉水清冽,入夜时折射星月薄辉映射于单丛之上,茶树上空银色光环绕,故又有“毫光茶”之说。相传清代时,这株茶为岭头村一老茶农发现,当时的岭头村以盛产岭头奇兰出名,南洋、汕头茶商不顾山高路远,上山收购岭头奇兰时,高价索购,每斤价值七、八银元。由于茶价高昂,乡邻们十分眼馋,每于采茶季节,都千方百计窥伺茶农动向,侦察茶树所在。茶主人也很有心计,每次上山采茶时,总在更深夜静人睡时,且在户枢上抹花生油,避免开门发出响声,慢慢推门外出,并暂避在厕所里是耶非耶“败家石”,观察无人跟踪了,才上山采茶。上山时东弯西绕不走直路,采茶回归,还顺手从别的山岭上砍回一捆小苗竹,以遮人耳眼。
这样,茶主人倒也世代安稳独采,一直传了五代人。后为青年农民许克江发现,这个纯朴的山民,恪守“不夺人食”的父训,老茶农去世后,他才成为茶树的新主人。土改时因连年茶入颇丰,家境殷实,被戴上富农帽子。据他说这株茶树近代遭过三次劫难。一次是雷击劈伤,一次是南北军阀交战时纵火焚山殃及,另一次则是山妇砍柴时砍伐殆尽。但是最严重的厄运却是在那写物散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当时,青年茶农许克江因受不了日夜批斗,被迫交代了这株摇钱树,并年年上山采茶交给集体。
有一年因天气大旱,许克江只采回一小撮茶叶,人们怀疑他故意藏匿,贫农代表竟上山把整株茶树挖下,移植村边山坡上。不久,这株珍贵的茶树遭牛畜践踏,干枯死亡龘。党支书许木溜心急如焚,满山寻觅失去了的名茶,常年不辍,被人冠以“茶迷”外号。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年惊蛰时节,他在库边山茶园中发现一株幼茶,婷婷玉立,在沉睡的万绿丛中,抽梢发芽,生机盎然,占尽春意,在阳光的沐浴下,那早发齐整的芽头,闪硕着银白色光的薄叶,老支书惊喜若狂茶语,急忙请许克江和县茶叶技术员鉴定,这株茶正是濒于灭种的“岭头单丛”后代。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茶却在春光折射处”。
在此之后,这株妮足珍贵的老茶树的后代得到了保护,并通过扦插的方式在岭头村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此茶树种,因此茶树采制成的茶叶品质特殊,此茶树种得到了县农业局的认可,经连年的对这株茶树单株采制,样茶送省、市、县农业系统部门及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专家鉴定,
在1981年广东省茶树品种会议上,被单独列为一个品种;1988年,该茶树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茶树良种,由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写物散文“岭头单丛”茶,并颁发证书;1997~2001年参加第二批全国茶树良种区域实验,在2002年4月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随着国家发展政策的大力支持,岭头单丛茶树也如春风般在整个村广泛种植,农户们户户种茶致富,饶平县也大力推广这一优良品种;岭头村还把名茶输送到广东、福建、云南、江西、浙江一带,先后为全国各地提供名茶苗逾千万株。湖南一茶场赠诗赞云:“岭头茶誉南北飞,潇湘仙子笑微微,此去长沙传良种,来日请君饮一杯。”
十月桂
四季轮转,每个季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景色,当十月来了的时候,桂花就香了,那是秋的味道。
人们说,红花配绿叶,但桂花的颜色却不是红色的,而是暗淡轻黄,红花绿叶虽然是千古绝配,但桂花的暗淡轻黄,星星点点,点缀在绿叶之间,也不失为一种绝妙的搭配。
走在路上,远远的就能闻到一阵香浓的桂花香,香而甜,当风轻轻吹起的时候,它就随风飘散,当风静下来的时候,一方小小的天地就盛满了香甜。路过桂花树下的时候,如果长得够高,就摘一枝桂花,一枝就好。将细碎的花朵捧在手心,深深地吸上一口,一阵香味融入肺腑,流于心间,甜甜的,香香的。鼻尖泛起的甜味,让我想起那种名为“桂花弄”的茶。
天气晴朗的时候,我喜欢去太平街或五一广场走走,在那上了年纪的大街小巷里自由穿梭,像一尾鱼,在翻涌的人潮里,循着一缕桂花香,踏着青石板路写物散文,找到那隐匿在某个角落,好像要和我捉迷藏的“茶颜悦色”小店,桂花弄就在那里。
“茶颜悦色”真的只能算是小店,连坐下来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女贞,那小巧的样子好像在说,我只占个地,泡个茶,其他的啥也不干。每次我都会点一杯桂花弄,走在路上,慢慢吸允,味道清甜,入口有股淡淡的涩味和着桂花香味在舌尖上散开,简直妙不可言。
有时我会买一点桂花糕来吃,不过总感觉差了些什么,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不是母亲做的。
以前看过母亲制作桂花糕,每次都站在一旁,边看还一边不停问着:"好了没有?好了没有?"母亲也不会被我无休止的发问打扰,继续专注做桂花糕。看着母亲将桂花干揉入面团,旋转翻动,然后和面团融为一体。
我也总嚷嚷着要揉面团,可母亲说这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揉面讲究力道,方式,干湿,在揉的过程中要不断加面加水进行调节,要让面团既柔软又不黏手。“什么事都得亲自做过之后才知道它的难易,遇到问题了,就想法子解决。就像揉这面团一样,太黏了就加面粉,太干就加水,总有办法解决的。”
守着桂花糕出炉的时候,就不断有诱人香气往外蹿出布鞋。看着母亲将桂花糕盛入碟中就迫不及待伸手去拿,烫了手,就被母亲教训一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只好乖乖等它降下温度,咬上一口桂花糕,香甜味满口,桂花的气韵犹在。经过炉火的加热催化,各种细胞分子活跃又死去,在蒸汽的笼罩下保留了香味,激发出了甜味。
我记得有一种叫做桂花酿的美酒写物散文,相传为吴刚所创,代代相传至今。桂花香的时候,我就会想:凄冷的月宫中,不知吴刚是否还在伐桂,是否还会酿造桂花美酒?如果有,想让他给我捎上一壶,送给爱酒的父亲。
十一月来了,桂花渐落,所有关于桂花的迷人事物,也会随之渐渐凋零,随风而去。
细酌一口桂花弄,淡淡苦涩伴着清香写物散文,化在舌尖,融在心上别急着扔,再等等,再细泯一口,是十月桂花的味道。(责任编辑:文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