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垃圾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种类上也日益增多。要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农村的垃圾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积极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对农村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各地大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运作的新模式,农村垃圾处理方式正在由过去的随意排放向无害化处理转变。本文针对农村基层开展调研,探寻一条普遍适用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本县农村垃圾现状、垃圾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当前农村垃圾的实际情况,并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提出了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自然村的村组干部及村民,向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重点问题组织座谈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共选取80个自然村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的方法,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收集调查问卷的答案,实地深入调查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和方式,发现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与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对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深层沟通、探讨。
三、调查内容
(一)垃圾的来源及分类
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等状况存在着差异,农村垃圾的种类和数量相差较大。我们对抽样的自然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按照农村垃圾的来源,主要分为四类:
1.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
固体废物,在农村垃圾中所占比重居于首位,约占75%,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是厨余垃圾、废织物、废塑料、废纸、陶瓷玻璃碎片、废电池、废电器元件以及其他废旧的生活用品等。
2.农业生产垃圾。农业生产垃圾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残留的花和果实、畜禽粪便以及生产残留的地膜和棚膜等。
3.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农户建房、水利工程、企业建筑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废料。
4.产业垃圾。产业垃圾主要指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及医疗卫生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常带有一定的毒性,能够破坏整个人居环境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其中很多产业垃圾应划入危险废物类别中进行安全处理,但从目前来看,产业垃圾在农村垃圾中所占比例较小。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向全县24个乡镇抽样80个自然村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收回486份,有效问卷486份。其中,年龄分布为:13岁以下占2%;13-20岁占18%;20-40岁占45%;40-60岁占31%;60岁以上占4%。受教育程度分布为:小学文化占43%;初中文化占35%;高中文化及以上占12%。
1.垃圾的种类、数量及处理方式。在调查中,39%的人认为周围的生活垃圾较多,生活垃圾中厨房废弃物(剩菜剩饭、煤灰、没用的食材等)占52%;生产垃圾中的自办作坊所产生的废弃物占31%。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选择随意倾倒到垃圾围的占42%,选择填埋的占12%。由此可见农村对于垃圾处理的方式还需改进,人们的环保意识还需加强。
2.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对于垃圾分类问题,大多数(43%)的人不了解如何分类,只有10%的人能够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而且大部分(68%)的人不关注或很少(26%)关注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可见,对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还需加强,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垃圾分类回收和环保的相关知识。
3.政府相关部门对垃圾处理的政策和宣传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对垃圾处理的宣传教育活动,46%的人们表示并不了解,21%的人表示只是偶尔有这种活动。环保意识并不是在短期时间内就能迅速养成的,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经常举办一些关于环保和垃圾分类处理的活动,长此以往,才能起到更好的宣传的作用。
四、现状分析
(一)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农村的垃圾处理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运作机制,呈现出处理主体个体化、分散化,技术水平低,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很多政策性法规在农村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心,同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往往不能得到较好地贯彻和落实,无法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给予统一、有效的制度指导和保障。同时环境保护是一项慢性的工程,在没有制度硬性保障的前提下,基层干部更多的倾向于出政绩见效快的项目,因此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还未引起高度重视。
(二)产生量大、成份复杂、循环利用率不高
农村垃圾主要以厨房生活垃圾为主,占垃圾总量的56%,如动植物食品的去除物、剩饭菜、洗漱残渣和油污垢等;其次是以渣土为主,占垃圾总重量的24%,组成成分包括建筑、混泥土渣、燃料的灰粉、家禽粪便、动物食品骨骼等;随着农村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纤产品特别是塑料垃圾所占的成分以及处理成本也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已无法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垃圾一般由村内自行收集,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单纯填埋、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三种处理方式,垃圾的循环利用率较低,且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三)保洁人员队伍不够稳定
以我县为例,24个乡镇340个行政村配备了1507人的保洁员队伍,专门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维护村庄及河道公共环境的日常保洁等工作。据调查,1507人的保洁员队伍中,年富力强的不多,因此只能简单的对垃圾进行清扫,而不能真正发挥保洁员指导、监督、宣传教育的作用。部分保洁员自我要求偏低,缺少工作的横向比较,工作缺乏深度,不够全面,致使垃圾清运、处置和垃圾箱外的垃圾清除不及时,垃圾的分类、堆放均不规范。
(四)农村居民垃圾危害意识低下
农村生活垃圾之所以随意倾倒,一方面是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生活垃圾房前屋后随意倾倒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对垃圾造成环境严重危害的认识不足,缺乏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给垃圾治理带来了难度。
(五)基础设施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基本物质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也很不规范。
五、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制度保障
推动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有序进行,应从立法上完善,力争使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需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应措施,填补农村垃圾处理监管法律上的空白,各乡镇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推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环保意识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健康知识宣传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农民对卫生保洁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群众克服随处扔垃圾的习惯,逐渐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通过各大媒体、宣传单、宣传画,以及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讲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环保意义,营造出一种人人宣传、个个参与的管理氛围,减少生活垃圾污染的发生和扩散。政府组织建立宣传队伍,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地宣传垃圾的危害性,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及卫生监督管理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群策群治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增添基础设施
资金投入是能否真正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逐步推动和实现农村垃圾处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良好治理机制,才是从根本上处理农村垃圾的重要保障。
1.政府财政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县、镇财政每年在预算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县财政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制定投入标准,每年进行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项投资,各乡镇财政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给予补贴;在资金拨付上,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村垃圾定点存放、按时清运、经检查验收达标的,按季度发放到乡村。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置垃圾箱、垃圾围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添置收集和运输垃圾的各种车辆和工具,建立专门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部门,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专人负责。对于地处偏远、无经济能力解决垃圾规范处理的农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建立片区垃圾集中投放点和填埋场,保证农村的生活垃圾都做无害化处理。
2.村里积极筹资,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各村要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农村垃圾收费项目,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筹资方式收取保洁费用,筹集垃圾围建设、垃圾桶购买、清扫工具和保洁人员工资待遇等专项资金,有条件的村可以从村集体收入中解决卫生保洁费用。
3.加强宣传,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企业的参与,我们可以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同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采取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帮助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村配建垃圾收集设施。
(四)加强人员配备,规范运行流程
要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分工合理、分工明确,同时,加强对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增强技术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运行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合理确定分工。农户负责定点投放,做好自家的环境卫生,并按照垃圾袋装的要求,将垃圾投放在指定垃圾容器内,村组负责定时清收,将本村的垃圾及时收集和清运到乡镇垃圾综合利用站,进行集中处理。
(五)探索生态模式,鼓励综合利用
提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则将沱江镇周边村组纳入城镇污水统一处理系统,确保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
(六)建立监管督查机制,确保常态化
农村垃圾处理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把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程序中,使其成为农村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人三严三实调研报告、到岗,以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长效性。监督管理是常态化监管机制的重点,考核奖惩制度是常态机制长期运行的动力。各乡镇制定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村、组垃圾处理的检查力度。同时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作为乡镇领导干部、村组干部的考核指标,列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年度工作实绩考核,考核情况与评先评优、补助资金相连。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垃圾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种类上也日益增多。要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农村的垃圾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积极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对农村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各地大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运作的新模式,农村垃圾处理方式正在由过去的随意排放向无害化处理转变。本文针对农村基层开展调研,探寻一条普遍适用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本县农村垃圾现状、垃圾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当前农村垃圾的实际情况,并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提出了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针对自然村的村组干部及村民,向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重点问题组织座谈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共选取80个自然村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的方法,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收集调查问卷的答案,实地深入调查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和方式,发现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与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对现状、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深层沟通、探讨。
三、调查内容
(一)垃圾的来源及分类
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等状况存在着差异,农村垃圾的种类和数量相差较大。我们对抽样的自然村进行了实地调查,按照农村垃圾的来源,主要分为四类:
1.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
固体废物,在农村垃圾中所占比重居于首位,约占75%,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是厨余垃圾、废织物、废塑料、废纸、陶瓷玻璃碎片、废电池、废电器元件以及其他废旧的生活用品等。
2.农业生产垃圾。农业生产垃圾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残留的花和果实、畜禽粪便以及生产残留的地膜和棚膜等。
3.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农户建房、水利工程、企业建筑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废料。
4.产业垃圾。产业垃圾主要指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及医疗卫生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常带有一定的毒性,能够破坏整个人居环境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其中很多产业垃圾应划入危险废物类别中进行安全处理,但从目前来看,产业垃圾在农村垃圾中所占比例较小。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向全县24个乡镇抽样80个自然村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收回486份,有效问卷486份。其中,年龄分布为:13岁以下占2%;13-20岁占18%;20-40岁占45%;40-60岁占31%;60岁以上占4%。受教育程度分布为:小学文化占43%;初中文化占35%;高中文化及以上占12%。
1.垃圾的种类、数量及处理方式。在调查中,39%的人认为周围的生活垃圾较多,生活垃圾中厨房废弃物(剩菜剩饭、煤灰、没用的食材等)占52%;生产垃圾中的自办作坊所产生的废弃物占31%。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选择随意倾倒到垃圾围的占42%,选择填埋的占12%。由此可见农村对于垃圾处理的方式还需改进,人们的环保意识还需加强。
2.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对于垃圾分类问题,大多数(43%)的人不了解如何分类,只有10%的人能够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而且大部分(68%)的人不关注或很少(26%)关注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可见,对农村村民的环保意识还需加强,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垃圾分类回收和环保的相关知识。
3.政府相关部门对垃圾处理的政策和宣传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对垃圾处理的宣传教育活动,46%的人们表示并不了解,21%的人表示只是偶尔有这种活动。环保意识并不是在短期时间内就能迅速养成的,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经常举办一些关于环保和垃圾分类处理的活动,长此以往,才能起到更好的宣传的作用。
四、现状分析
(一)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农村的垃圾处理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运作机制,呈现出处理主体个体化、分散化,技术水平低,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很多政策性法规在农村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心,同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往往不能得到较好地贯彻和落实,无法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给予统一、有效的制度指导和保障。同时环境保护是一项慢性的工程,在没有制度硬性保障的前提下,基层干部更多的倾向于出政绩见效快的项目,因此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还未引起高度重视。
(二)产生量大、成份复杂、循环利用率不高
农村垃圾主要以厨房生活垃圾为主,占垃圾总量的56%,如动植物食品的去除物、剩饭菜、洗漱残渣和油污垢等;其次是以渣土为主,占垃圾总重量的24%,组成成分包括建筑、混泥土渣、燃料的灰粉、家禽粪便、动物食品骨骼等;随着农村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纤产品特别是塑料垃圾所占的成分以及处理成本也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已无法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垃圾一般由村内自行收集,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单纯填埋、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三种处理方式,垃圾的循环利用率较低,且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三)保洁人员队伍不够稳定
以我县为例,24个乡镇340个行政村配备了1507人的保洁员队伍,专门负责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维护村庄及河道公共环境的日常保洁等工作。据调查,1507人的保洁员队伍中,年富力强的不多,因此只能简单的对垃圾进行清扫,而不能真正发挥保洁员指导、监督、宣传教育的作用。部分保洁员自我要求偏低,缺少工作的横向比较,工作缺乏深度,不够全面,致使垃圾清运、处置和垃圾箱外的垃圾清除不及时,垃圾的分类、堆放均不规范。
(四)农村居民垃圾危害意识低下
农村生活垃圾之所以随意倾倒,一方面是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生活垃圾房前屋后随意倾倒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对垃圾造成环境严重危害的认识不足,缺乏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给垃圾治理带来了难度。
(五)基础设施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基本物质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也很不规范。
五、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制度保障
推动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有序进行,应从立法上完善,力争使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需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应措施,填补农村垃圾处理监管法律上的空白,各乡镇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推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环保意识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健康知识宣传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农民对卫生保洁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群众克服随处扔垃圾的习惯,逐渐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通过各大媒体、宣传单、宣传画,以及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讲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环保意义,营造出一种人人宣传、个个参与的管理氛围,减少生活垃圾污染的发生和扩散。政府组织建立宣传队伍,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地宣传垃圾的危害性,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及卫生监督管理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群策群治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增添基础设施
资金投入是能否真正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逐步推动和实现农村垃圾处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良好治理机制,才是从根本上处理农村垃圾的重要保障。
1.政府财政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县、镇财政每年在预算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县财政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制定投入标准,每年进行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项投资,各乡镇财政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给予补贴;在资金拨付上,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村垃圾定点存放、按时清运、经检查验收达标的,按季度发放到乡村。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置垃圾箱、垃圾围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添置收集和运输垃圾的各种车辆和工具,建立专门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部门,使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专人负责。对于地处偏远、无经济能力解决垃圾规范处理的农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建立片区垃圾集中投放点和填埋场,保证农村的生活垃圾都做无害化处理。
2.村里积极筹资,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各村要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农村垃圾收费项目,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筹资方式收取保洁费用,筹集垃圾围建设、垃圾桶购买、清扫工具和保洁人员工资待遇等专项资金,有条件的村可以从村集体收入中解决卫生保洁费用。
3.加强宣传,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企业的参与,我们可以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同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采取结对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帮助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村配建垃圾收集设施。
(四)加强人员配备,规范运行流程
要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分工合理、分工明确,同时,加强对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增强技术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运行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合理确定分工。农户负责定点投放,做好自家的环境卫生,并按照垃圾袋装的要求,将垃圾投放在指定垃圾容器内,村组负责定时清收,将本村的垃圾及时收集和清运到乡镇垃圾综合利用站,进行集中处理。
(五)探索生态模式,鼓励综合利用
提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则将沱江镇周边村组纳入城镇污水统一处理系统,确保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
(六)建立监管督查机制,确保常态化
农村垃圾处理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把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程序中,使其成为农村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人三严三实调研报告、到岗,以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长效性。监督管理是常态化监管机制的重点,考核奖惩制度是常态机制长期运行的动力。各乡镇制定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对村、组垃圾处理的检查力度。同时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作为乡镇领导干部、村组干部的考核指标,列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年度工作实绩考核,考核情况与评先评优、补助资金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