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外礼仪基本原则
维护国家利益
在参与涉外交往活动时,应时刻意识到在外国人眼里,自己是国家、民族、单位组织的代表,做到不卑不亢。自己的言行应当端庄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应表现得既谨慎又不拘谨,既主动又不盲动,既注意慎独自律又不是手足无措、无所事事。
基本要求
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表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守约遵时。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
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要经常使用:
“请”。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
“谢谢”。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密切的朋友。
“对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
“再见”。“再见”不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1]
信守约定
当前,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将尊重对方,即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作为涉外礼仪的核心。在一切涉外交往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
女士优先
在男女都在的社交场合中,男士要照顾、礼让女士,遵循“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原则。它要求在一切社交场合(有些公务场合除外),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涉外交际礼仪的要求,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尊重隐私
对于西方人来讲,凡涉及经历、收入、年龄、婚恋、健康状况、政治见解等均属个人隐私,别人不应查问,即在交往中“有所不为”。
不卑不亢
涉外交往是面对全球的跨文化活动,是一种双向互动交流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热情好客、宾至如归以及谦逊等美德,在国际交往待人接物中必须有所适“度”。所以,在涉外礼仪中遵循热情有度、不必过谦原则尤为必要。
入乡随俗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和敬意,便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其次必须充分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种种习俗,既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也不能以我为尊,我行我素。
爱护环境
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不宜先为
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二、有哪些常见的外交辞令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动手吧。
悬崖勒马——想被爆菊么?
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材吧。
另外,按照中国的惯例和外交辞令,打不打一场战争,有三句话很重要!大家可以留心《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三家媒体!哪三句话?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潜台词:警告!你已经触及我的底线,我已经彻底掌握、觉察你的不良企图和动作,我已经做好准备了,你一旦敢于挑衅,我将坚决痛击!
2、勿谓言之不预也!-------------潜台词:最后警告!你已经越轨了,我即将对你动手痛击,如果你知趣,赶紧撤退,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别怪我没有给你台阶下,别给脸不要脸!
3、是可忍孰不可忍!-------------潜台词:话说尽,礼尽到,既然你不仁,别怪我不义,你真是愚蠢与猖狂至极,要不揍你,我就不是人!咱们战场上见!
三句话一出,就等于中央发了动员令,等于战争宣言!当然,为了保密,也可能出现不打招呼就揍人的情况!
三、外交礼仪
1.常见的外交用语及其内函
(1)国事访问: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应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邀请对他国所进行的正式访问。
(2)国宾:指受某一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正式邀请,到该国进行访问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
(3)仪仗队:由海、陆、空三军人员组成的或由陆军人员单独组成的、执行礼节性任务的武装部队。人数按各国规定不等。仪仗队通常用来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将领等。
(4)鸣礼炮: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鸣放炮数的多少,代表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礼炮响数的多少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
现在的国际惯例是:
21响,迎送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9响,迎送政府首脑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7响,迎送副总理级官员。
以此类推,均取单数(因为,过去的海军迷信双数为不吉利,一直沿用至今)。鸣炮的时间一般是在贵宾到达或离开时进行。
(5)东道主:“东道主”一词源于<<左传>>一书。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这样的话:“诺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为此,“东道主”一词就成为“主人”的代称,而且广泛地使用起来了。如在世界上某一国家举行国际性的体育活动、比赛等,某国就被成为“东道主”了。
(6)正式访问:指一国领导应某一国家领导的正式邀请,对邀请国进行的访问。有时称为友好访问或正式友好访问。国家元首的正式访问还可称为国事访问。
(7)非正式访问:这类访问的礼仪活动一般从简。其中国家领导人以私人身份进行的访问称为私人访问,出访时途径某国所进行的访问可称为顺道访问,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公开报道的访问则称为秘密访问。此外,两国领导人为磋商重大问题举行的会晤,往往采用工作访问的形式。
2.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涉外交际礼仪的原则和要求,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3.礼仪双黄线对外交往九不送
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种礼品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往往会被赋予一些不同的寓意。有鉴于此,在外事交往中为对方挑选礼品时,无论如何都不应冒犯对方的禁忌。根据经验,共有如下九类物品在外事活动中不宜充当礼品,统称为“对外交往九不送”。
第一类,一定数额的现金、有价证券。不接受现金、有价证券或实际价值超过一定金额的物品,不仅是一项常规的职业禁忌,而且被视为反腐倡廉的应有之举。
第二类,天然珠宝、贵金属饰物及其它制成品。原因与第一类相同。
第三类,药品、补品、保健品。在国外,个人的健康状况属于“绝对隐私”,将与健康状况直接挂钩的药品、补品、保健品送给外方人士,往往不会受欢迎。
第四类,广告性、宣传性物品。若将带有明显广告性、宣传性或本单位标志的物品送与对方,会被误解为有意利用对方,或借机进行政治性、商业性宣传。
第五类,冒犯受赠对象的物品。若礼品本身的品种、形状、色彩、图案、数目或其寓意,冒犯了受赠者的个人、职业、民族或宗教禁忌,会使馈赠行为功亏一篑。
第六类,易于引起异性误会的物品。向异性赠礼时,务必要三思而后行,切勿弄巧成拙,误向对方赠送示爱之
物或含有色情的礼品。
第七类,以珍稀动物或宠物为原材料制作的物品。出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的考虑,在国际社会中不要赠送此类物品。
第八类,有悖现行社会规范的礼品。现行社会规范不仅指我国现行的社会规范,还包括交往对象所在国家现行的社会规范,以免跨越法律、道德的界限。
第九类,涉及国家机密、行业秘密的物品。在外事活动中,我方人员要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与保密意识。对于外方人士,既要讲究待人以诚,又要注意防范。不可将内部文件、统计数据、情况汇总、技术图纸、生产专利等有关国家、行业的核心秘密随意送出。
4.外交礼遇的三条原则和四条标准
外交礼遇三原则.
对等的原则:即一方出场与来访者在级别、职务、以及待遇、费用等方面,大体上要对等.除非有特殊的安排,外交礼遇不宜随便提高或降低;
破格的原则:有的来访者身份虽然不高,但有较深背景,或一方对另一方有特殊要求,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给来访者以破格的较高接待礼遇.
从简的原则:即重精神、重友谊、重实效、不重形式,不讲排场,不事铺张.从简不等于冷落,要注意生活照顾,尽量做到热情周到.
我国的外交礼遇规格是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事接待要体现无产阶级的外交风格和风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强加于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反对低三下四的庸俗作风;二是礼宾安排要与我国的对外政策相一致,要有针对性,重礼仪、重实效,生活上要尽量热情周到;三是提倡勤俭办外事,反对讲排场、摆阔气.
四条基本标准.
举办任何一项对外交际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具体工作.因此要求每一个礼宾工作人员既要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又要熟悉各方面的业务,并且还要有既严谨又灵活的工作作风.一般来讲,衡量接待工作完成得好与不好,有四条基本标准:礼遇、宣传、安全、服务.
5.我国礼宾改革及特点
6.世界各国外交礼仪
(1.涉外活动言行忌
举止忌: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
忌话忌: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语气忌:严忌大声辩论,高谈阔论,恶言恶语,寻根问底,争吵辱骂,出言不逊。
礼遇忌:严忌冷落他人,独谈到底,轻易表态,打断异议,纠缠不止,随意插话,随意辞别。
(2.涉外活动拍照忌
在涉外活动中,人们在拍照时,必须不能违犯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凡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住宅私室、新产品与新科技展览会、珍贵文物展览馆等处,应严忌随意拍照。
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对古画及其他古文物进行拍照时,严忌使用闪光灯。凡在"禁止拍照"标志的地方或地区,人们应自觉忌讳拍照。在通常情况下,应忌讳给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女子)拍照。
(3.涉外活动卫生忌
个人卫生:忌蓬头垢面,忌衣装鞋帽或领口袖口不洁。在正式场合,忌讳挖眼屎、擤鼻涕、抠鼻孔、挖耳秽、剔牙齿、剪指甲等不卫生的动作。患有传染病的人严忌参加外事活动。
环境卫生:切忌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丢果皮纸屑或其他不洁之物,忌讳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带入室内,
忌讳把痰盂等不洁器具放在室内醒目的地方。
7.在与别人握手时,男士一定要摘去手套,带手套与人握手是很不礼貌的。男士在室内也不能带手套。女士可以在室内带手套,也允许她们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
8.女士佩戴胸针,要别在左肩上方,如受领子影响,也可别在翻领上。
9.男士的首饰主要是手表和结婚戒指。
10.交流时目光注视的区域:
关系一般、初次见面或距离较远时――对方额头至肩膀的大三角区域
关系较熟、距离较近――对方额头到下巴的三角区域
关系亲昵、距离很近――对方额头到鼻子的三角区
11.手势
中国――翘起大拇指表示赞赏、夸奖、了不起左手小拇指表示轻蔑和贬低
澳大利亚、新西兰――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对人侮辱
希腊――拇指向上表示够了宗教礼仪3篇;向下表示厌恶坏蛋
日本――大拇指表示老爷子;小拇指表示情人
意大利――翘起大拇指表示“一”
英美――翘起大拇指表示要求搭车
12.座次礼仪
座次排序基本规则
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
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
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
以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
面门为上(良好视野为上)
宴会座次
排序原则: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座次分布: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轿车座次礼仪
按照国际贯例,乘坐轿车的座次安排的常规是:右高左低,后高前低。具体而言,轿车座次的尊卑自高而低是:后排右位—后排左位—前排右位——前排左位
另外有几种特殊情况,一是主人或熟识的朋友亲自驾驶汽车时,你坐到后面位置等于向主人宣布你在打的,非常不礼貌。这种情况下,副驾位置为上座位。二是接送高级官员、将领、明星知名公众的人物时主要考虑乘坐者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司机后方位置为汽车的上座位,通常也被称作VIP位置。
会议座次
首先是前高后低,其次是中央高于两侧,最后是左高右低(中国政府惯例)和右高左低(国际惯例)。★主席台座次说明:中国惯例,以左为尊,既左为上,右为下。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时,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行进位次
多人并排行进,中央高于两侧,对于纵向来讲,前方高于后;两人横向行进,内侧高于外侧。
实际上内侧就是指靠墙走,我国道路游戏规则行进规则是右行,所以在引领客人时,客人在右,陪同人员在左。换句话说,客人在里面你在外面,为什么要把客人让在靠墙的位置,受到骚扰和影响少。与客人的距离,别拉太远,也别离太近,标准化位置是:左前方1米到1.5米处,换句话说,一步之遥。
与客人同座电梯,应该先进后出。
13.外交中的会见、会谈礼仪转载请注明来源:中铝网
会见,国际上一般称接见或拜会。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接见或召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或是客人会见主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拜会或拜见。拜见君主,又称谒见、觐见。我国不作上述区分,一律统称会见。接见和拜会后的回访,称回拜。
会见就其内容来说,有礼节性的、政治性的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礼节性的会见时间较短,话题较为广泛。政治性会见一般涉及双边关系、国际局势等重大问题。事务性会见则有些是涉及具体交涉、业务商谈等等。
会谈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会谈也可指洽谈公务,或就具体业务进行谈判。会谈,一般说来内容较为正式,政治性或专业性较强。
东道国对来访者(包括外国常驻外交使节到任和离任),从礼节及两国关系上考虑,一般均根据对方身份及来访目的,安排相应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会见。来访者及外交使节,亦可根据国家关系和本人身份,以及业务性质,主动提出拜会东道国某些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一般说来,礼节性拜会,身份低者往见身份高者,来访者往见东道主。如是正式访问或专业访问,则应考虑安排相应的会谈。外交使节到任后和离任前,还应对与本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驻当地使节作礼节性拜会。外交团间对同等级别者之间的到任礼节性拜会,按惯例均应回拜,身份高者时身份低者可以回拜,也可以不回拜。
(一)会见座位的安排
会见通常安排在会客室或办公室。宾主各坐一边。某些国家元首会见还有其独特的礼仪程序,如双方简短致辞、赠礼、合影等。我国习惯在会客室会见,客人坐在主人的右边,译员、记录员安排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其他客人按礼宾顺序在主宾一侧就座,主方陪见人在主人一侧就坐。坐位不够可在后排加坐。
(二)会谈座位的安排
双边会谈通常用长方形、椭圆形或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正门为准,主人占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主谈人居中。我国习惯把译员安排在主谈人右侧,但有的国家让译员坐在后面,一般应尊重主人的安排。其他人按礼宾顺序左右排列。记录员可安排在后面,如参加会谈人数少,也可安排在会谈桌就坐。
小范围的会谈,也有不用长桌,只设沙发,双方座位按会见座位安排。
(三)会见和会谈中的几项具体事项
1.提出会见要求,应将要求会见人的姓名、职务以及会见什么人、会见的目的告知对方。接见一方应尽早给予回复,约妥时间。如因故不能见,应婉言解释。
2.作为接见一方的安排者,应主动将会见(会谈)时间、地点,主方出席人,具体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通知对方。作为前往会见一方的安排者,则应主动了解上述情况,并通知有关的出席人员
3.准确掌握会见、会谈的时间、地点和双方参加人员的名单,及早通知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做好必要安排。主人应提前到达。
4.会见、会谈场所应安排足够的座位。如双方人数较多,厅室面积大,主谈人说话声音低,宜安装扩音器。会谈如用长桌,事先排好座位图,现场放置中外文座位卡,卡片上的字体应工整清晰。
5.如有合影,事先排好合影图,人数众多应准备架子。合影图一般由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以主人右手为上,主客双方间隔排列。第一排人员既要考虑人员身份,也要考虑场地大小,即能否都摄入镜头。一般来说,两端均由主方人员把边。
第三排
第二排
97531主人246810
摄影师位置
6.客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迎候。可以在大楼正门迎候,也可以在会客厅门。如果主人不到大楼门口迎,则
应由工作人员在大楼门口迎接,引入会客厅。如有合影,宜安排在宾主握手之后,合影后再入坐。会见结束时,主人应送至车前或门口握别,目送客人离去后再回室内。
7.领导人之间的会见,或是会谈,除陪见人和必要的译员、记录员外,其他工作人员安排就绪后均应退出。如允许记者采访,也只是在正式谈话开始后采访3分钟,然后撤离。谈话过程中,旁人不要随意进出。
8.会见时招待用的饮料,各国不一。我国一般只备茶水。夏天加冷饮。会谈如时间过长可适当上咖啡或红茶。
一般官员、民间人士的会见,安排大体上相同,也要事先申明来意,约妥时间、地点,通知来人身份和人数,准时赴约。礼节性的会见,一般不要逗留过久,半小时左右即可告辞,除非主人特意挽留。日常交往,客人来访,相隔一段时间后,应予回访。如果客人为祝贺节日、生日等喜庆日来访,则可不必回访,而在对方节日、生日时前往看望,表示祝贺。
14.各国外交礼仪风俗
在国际交往中,常常会接触到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如果对有关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加以了解,就会在交往中避免许多尴尬和误解。
四、从事外交活动的涉外工作人员的穿衣打扮事关外交礼仪的遵守,衣着给人整体的印象,所以在外事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礼仪组成部分。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个人平日的穿着打扮,就是其个人教养最为形象的写照。”在国际这个大舞台上,莎翁的此番高论,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涉外人员对自身的穿衣打扮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这是涉外人员赢得其交往对象的好感与尊重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在外事活动中,注意穿衣打扮,实际上体现着外事人员的自尊和自爱。而且,在国际社会里,人们往往将是否注重自身的穿衣打扮,与是否尊重交往对象直接联系。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穿衣得体,打扮到位,直接代表着他对自己交往对象的好感与尊重。
具体说来,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涉及到衣着、饰物、化妆、发型等方面。对这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涉外人员均应面面俱到,处处认真,遵守成规。
从宏观上来看,在遵守有关具体规定的同时,外事人员在穿衣打扮方面还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则需要遵守:
(1)符合身份
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特定的身份。比如长辈与晚辈、上级与下级、老师与学生、客人与主人、百姓与官员等。通常人们的身份都是相对比较而言的,会随着背景、时间、场合或具体关系的推移演变而有所变化。例如,一个人在下级面前是上级,可是到了上级面前则又成为下级。在自己的国家里,涉外人员自然是主人,可一旦到了其他国家,涉外人员显然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宾。
正因为如此,在涉外活动中,涉外人员不仅要善于明确此时此刻自身的实际身份,为此而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或转换,而且还须让自己的穿衣打扮符合自己的角色。
在一般情况下,涉外人员在正式场合大抵会以官方的身份、宾主的身份或者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尽管涉外人员往往同时身兼三种身份,但这三种身份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及要求。
宾主的身价是涉外人员所具有的第一重身份。就具体的外事工作而言,要么是外国人到中国来,涉外人员以主人的身份对其予以接待;要么是中国人到外国去,涉外人员充当外国人的客人。这两种身份,涉外人员必居其一。不管是充当主人还是充当客人,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均有规可循。
当充当主人时,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以高雅大方为特色,同时,还应注意使自己的服饰较为正式,适当地突出自身的特征。前者是一种国际惯例,否则,便是对客人的轻视与失礼;后者则是为了体现自尊和自爱。
当充当客人时,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牢记入乡随俗,切勿使自己的穿衣打扮触犯东道主一方的禁忌;二要防止喧宾夺主,即不要有意无意地过分地突出自己;三要尽量中规中矩涉外交往礼仪基本要求,使自己的穿衣打扮“照章办事”。
官方的身份是涉外人员所具有的第二重身份。在涉外活动中,涉外人员无一例外地被视做国家的代表、民族的代表、地方的代表、单位的代表。也就是说,自然地具有官方的身份。这一身份,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既要保守,又要庄重。
所谓保守,主要是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避免过度时尚或前卫。不论年龄大小,是男是女,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都必须有意识地与摩登、新潮、怪诞、另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的话,就会给人以不稳重、不成熟甚至不可信任之感。
所谓庄重,主要是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忌轻浮与随便。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如果过于轻浮,比如在工作中着装过于裸露、过于紧身、过于透明,则往往会有损其所代表的国家、民族、地方或单位的形象;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穿着若是过于随便,则极有可能给交往对象留下目中无人的不好印象。
服务的身份是涉外人员所具有的第三重身份。不论职务高低、资历如何,外事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都具有鲜明的服务性质。换句话说,涉外人员是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为涉外交往对象服务的。因此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其服务于国、服务于人的身份相符。具体而言,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应以简约、朴素为主要风格。
所谓简约,则主要是出自其工作性质的考虑,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简单而实用,力戒繁琐与浮躁。按照这一要求去做,不仅有利于涉外人员“轻装上阵”,做好具体工作而且还有利于外事人员赢得各方人士的信任。
所谓朴素,并非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土里土气,而是要求其不要与他人进行攀比,存心高人一等,非要比对方奢华不可。
(2)区分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中国人往往不重视依据自身所处具体场合的不同,来变更自己的穿衣打扮。例如,什么时候需要更换自己的服装呢?一些老百姓的回答不是“衣服脏了”,就是“天气变了”,他们很少会想到着装应随场合的不同而加以变化。但是,在国际社会里这些却是人人应遵守的基本常识。
涉外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穿衣着打扮一定要与自己所处的具体场合相适应。在不同场合里,应依照惯例使自己的穿衣打扮有所变化。外事人员的穿衣打扮与其所处的具体场合不相适应,我行我素,或是以不变应万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在常规情况下,外事人员所遇到的具体场合有公务场合、社交场合与休闲场合。在这三类不同的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应有所区别。
[1]公务场合。
所谓公务场合,通常是指人们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所置身的工作地点。在公务场合中,对于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正统、端庄、规范。具体而言,在公务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着装宜为制服、西装、套裙,或者长袖衬衫配以长裤、长裙。
在公务场合中,涉外人员的饰物应当以少为佳。有些时候,甚至没有必要选用饰物。
在公务场合中,女涉外人员可根据国际惯例进行化妆,但须以自然为基本要求。女涉外人员的化妆一定要力戒浓妆艳抹,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
在公务场合中,对涉外人员头发的修饰也是有限制的。一般来讲,不提倡外事人员染彩色发,更不允许涉外人员选择怪异发型,要求头发不宜过长或过短。
[2]社交场合。
所谓社交场合,大都是指人们在上班之余的时间里所置身的公共交际地点,例如聚会、宴会、拜会、舞会、音乐会等等,都是典型的社交场合。按照外国人的普遍看法,社交活动意在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所以外国人对社交场合倍加重视。
在社交场合中,对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时尚、典雅、个性。具体而言,在社交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着装以时装、礼服、民族服装以及个人制作的服装为主要选择。遇到要求身着礼服的场合,涉外人员可以男穿深色中山装,女穿单色旗袍。通常认为,涉外人员在社交场合不宜身着过于正式的制服或过于随意的便装。若非军界、警界聚会,身着军服、警服尤为不妥。
在社交场合中,涉外人员可酌情佩戴一些饰物。用于社交场合佩戴的饰物,一般讲究档次高、款式新、做工精。
在社交场合中,女涉外人员通常需要化妆,而且其化妆的浓淡应与所处场合相协调。在社交场合,女性若不化妆,通常会被外国人视为失礼之至。
在社交场合中,涉外人员对自己的头发应进行精心修饰。只要与自己的实际身份相符,关于头发的长短、染色与否以及选择何种发型,均可自行定夺。
[3]休闲场合。
所谓休闲场合,一般指的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一人独处或者独自活动的公共场所。较为典型的休闲场合主要有居家、健身、旅游、逛街等等。在休闲场合中,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基本要求是:舒适、自然、方便。
在休闲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着装以家居装、运动装、牛仔装等为宜。选择T恤、短裤、旅游鞋也未尝不可。
在休闲场合中,涉外人员一般没有必要佩戴饰物。即便佩戴,也没有必要披金戴银,环?丁当,招摇过市,令人为之侧目。
女外事人员在休闲场合中对于自己是否化妆的问题,可以自便。但在绝大多数的休闲场合中,化妆往往是没有必要的。
在休闲场合中,涉外人员的头发只要干净整洁即可,而无其他任何的限制。
(3)遵守常规
涉外工作通常是最讲究规矩的。对于穿衣打扮的一些基本常规,涉外人员必须自觉而认真地遵守,以体现出涉外人员自身的良好素质,令交往对象刮目相看。具体而言,涉外人员在穿衣打扮方面所须遵守的常规,主要包括专业规范、内部规范与社会规范三项。
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遵守专业规范。所谓专业规范,实际上指的是有关穿衣打扮的技巧与方法。涉外人员如果对穿衣打扮的专业规范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其穿衣打扮如何能够得体呢?
例如,男士穿西装套装时,要遵守“三色原则”这一专业规范,即不得令自己全身上下的色彩多于三种颜色。
女士戴两件以上的饰物时习俗礼仪,须遵守“质色相同规则”,即务必要令自己所戴的各件饰物质地相同,色彩相同。惟有如此,所佩戴的各件饰物才会彼此协调,相得益彰。
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遵守内部规范。所谓内部规范,在此是指涉外人员所在单位内部的、有关穿衣打扮的具体规范,尤其是有关的明文规定。需要指出的是,涉外人员对此必须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具体来看,有关涉外人员穿着打扮的内部规范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基本要求
即具体要求其应当如何去做。例如,许多涉外单位均要求其全体员工在工作之中必须选择正装。还有一些部门对外事人员的着装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男性应穿深色西装套装,女性应穿素色西式套裙等等。
二是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主要禁令
即明确规定其不可以怎样做。例如,国内许多单位均禁止参与涉外活动的男士蓄留长发。其具体要求是:男士应当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此外有的单位还规定:若无特殊的宗教信仰或民族习惯,则参与涉外活动的男士不宜蓄须。
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遵守社会规范。所谓社会规范,这里指的是社会上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约定俗成的看法或惯例。在任何时候,涉外人员都是社会的一员,都难以脱离社会独往独来。因此,涉外人员应对有关穿衣打扮的社会规范予以高度重视。
有关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社会规范,通常可具体划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国内社会规范。国内社会规范,主要适用范围为本国国内。例如在中国,社会上对外事人员的穿衣打扮都强调朴实无华、典雅含蓄。
另一类是国际社会规范。比如,在出席宴会或观看正式演出时,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是要求出席者身着正规的礼服。
对上述两类社会规范,涉外人员均应严格遵守。当前者与后者偶尔发生矛盾抵触时,涉外人员通常应当优先考虑后者,因为后者乃属国际惯例。
维护国家利益
在参与涉外交往活动时,应时刻意识到在外国人眼里,自己是国家、民族、单位组织的代表,做到不卑不亢。自己的言行应当端庄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应表现得既谨慎又不拘谨,既主动又不盲动,既注意慎独自律又不是手足无措、无所事事。
基本要求
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皮鞋应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说话客气,注意身份。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发表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守约遵时。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
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要经常使用:
“请”。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
“谢谢”。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密切的朋友。
“对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
“再见”。“再见”不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1]
信守约定
当前,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将尊重对方,即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作为涉外礼仪的核心。在一切涉外交往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
女士优先
在男女都在的社交场合中,男士要照顾、礼让女士,遵循“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原则。它要求在一切社交场合(有些公务场合除外),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涉外交际礼仪的要求,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尊重隐私
对于西方人来讲,凡涉及经历、收入、年龄、婚恋、健康状况、政治见解等均属个人隐私,别人不应查问,即在交往中“有所不为”。
不卑不亢
涉外交往是面对全球的跨文化活动,是一种双向互动交流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热情好客、宾至如归以及谦逊等美德,在国际交往待人接物中必须有所适“度”。所以,在涉外礼仪中遵循热情有度、不必过谦原则尤为必要。
入乡随俗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和敬意,便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其次必须充分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种种习俗,既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也不能以我为尊,我行我素。
爱护环境
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不宜先为
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二、有哪些常见的外交辞令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动手吧。
悬崖勒马——想被爆菊么?
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材吧。
另外,按照中国的惯例和外交辞令,打不打一场战争,有三句话很重要!大家可以留心《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三家媒体!哪三句话?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潜台词:警告!你已经触及我的底线,我已经彻底掌握、觉察你的不良企图和动作,我已经做好准备了,你一旦敢于挑衅,我将坚决痛击!
2、勿谓言之不预也!-------------潜台词:最后警告!你已经越轨了,我即将对你动手痛击,如果你知趣,赶紧撤退,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别怪我没有给你台阶下,别给脸不要脸!
3、是可忍孰不可忍!-------------潜台词:话说尽,礼尽到,既然你不仁,别怪我不义,你真是愚蠢与猖狂至极,要不揍你,我就不是人!咱们战场上见!
三句话一出,就等于中央发了动员令,等于战争宣言!当然,为了保密,也可能出现不打招呼就揍人的情况!
三、外交礼仪
1.常见的外交用语及其内函
(1)国事访问: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应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邀请对他国所进行的正式访问。
(2)国宾:指受某一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正式邀请,到该国进行访问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
(3)仪仗队:由海、陆、空三军人员组成的或由陆军人员单独组成的、执行礼节性任务的武装部队。人数按各国规定不等。仪仗队通常用来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将领等。
(4)鸣礼炮: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鸣放炮数的多少,代表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礼炮响数的多少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
现在的国际惯例是:
21响,迎送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9响,迎送政府首脑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
17响,迎送副总理级官员。
以此类推,均取单数(因为,过去的海军迷信双数为不吉利,一直沿用至今)。鸣炮的时间一般是在贵宾到达或离开时进行。
(5)东道主:“东道主”一词源于<<左传>>一书。书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这样的话:“诺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为此,“东道主”一词就成为“主人”的代称,而且广泛地使用起来了。如在世界上某一国家举行国际性的体育活动、比赛等,某国就被成为“东道主”了。
(6)正式访问:指一国领导应某一国家领导的正式邀请,对邀请国进行的访问。有时称为友好访问或正式友好访问。国家元首的正式访问还可称为国事访问。
(7)非正式访问:这类访问的礼仪活动一般从简。其中国家领导人以私人身份进行的访问称为私人访问,出访时途径某国所进行的访问可称为顺道访问,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公开报道的访问则称为秘密访问。此外,两国领导人为磋商重大问题举行的会晤,往往采用工作访问的形式。
2.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涉外交际礼仪的原则和要求,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3.礼仪双黄线对外交往九不送
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种礼品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往往会被赋予一些不同的寓意。有鉴于此,在外事交往中为对方挑选礼品时,无论如何都不应冒犯对方的禁忌。根据经验,共有如下九类物品在外事活动中不宜充当礼品,统称为“对外交往九不送”。
第一类,一定数额的现金、有价证券。不接受现金、有价证券或实际价值超过一定金额的物品,不仅是一项常规的职业禁忌,而且被视为反腐倡廉的应有之举。
第二类,天然珠宝、贵金属饰物及其它制成品。原因与第一类相同。
第三类,药品、补品、保健品。在国外,个人的健康状况属于“绝对隐私”,将与健康状况直接挂钩的药品、补品、保健品送给外方人士,往往不会受欢迎。
第四类,广告性、宣传性物品。若将带有明显广告性、宣传性或本单位标志的物品送与对方,会被误解为有意利用对方,或借机进行政治性、商业性宣传。
第五类,冒犯受赠对象的物品。若礼品本身的品种、形状、色彩、图案、数目或其寓意,冒犯了受赠者的个人、职业、民族或宗教禁忌,会使馈赠行为功亏一篑。
第六类,易于引起异性误会的物品。向异性赠礼时,务必要三思而后行,切勿弄巧成拙,误向对方赠送示爱之
物或含有色情的礼品。
第七类,以珍稀动物或宠物为原材料制作的物品。出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的考虑,在国际社会中不要赠送此类物品。
第八类,有悖现行社会规范的礼品。现行社会规范不仅指我国现行的社会规范,还包括交往对象所在国家现行的社会规范,以免跨越法律、道德的界限。
第九类,涉及国家机密、行业秘密的物品。在外事活动中,我方人员要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与保密意识。对于外方人士,既要讲究待人以诚,又要注意防范。不可将内部文件、统计数据、情况汇总、技术图纸、生产专利等有关国家、行业的核心秘密随意送出。
4.外交礼遇的三条原则和四条标准
外交礼遇三原则.
对等的原则:即一方出场与来访者在级别、职务、以及待遇、费用等方面,大体上要对等.除非有特殊的安排,外交礼遇不宜随便提高或降低;
破格的原则:有的来访者身份虽然不高,但有较深背景,或一方对另一方有特殊要求,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给来访者以破格的较高接待礼遇.
从简的原则:即重精神、重友谊、重实效、不重形式,不讲排场,不事铺张.从简不等于冷落,要注意生活照顾,尽量做到热情周到.
我国的外交礼遇规格是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外事接待要体现无产阶级的外交风格和风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强加于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反对低三下四的庸俗作风;二是礼宾安排要与我国的对外政策相一致,要有针对性,重礼仪、重实效,生活上要尽量热情周到;三是提倡勤俭办外事,反对讲排场、摆阔气.
四条基本标准.
举办任何一项对外交际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具体工作.因此要求每一个礼宾工作人员既要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又要熟悉各方面的业务,并且还要有既严谨又灵活的工作作风.一般来讲,衡量接待工作完成得好与不好,有四条基本标准:礼遇、宣传、安全、服务.
5.我国礼宾改革及特点
6.世界各国外交礼仪
(1.涉外活动言行忌
举止忌: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
忌话忌: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语气忌:严忌大声辩论,高谈阔论,恶言恶语,寻根问底,争吵辱骂,出言不逊。
礼遇忌:严忌冷落他人,独谈到底,轻易表态,打断异议,纠缠不止,随意插话,随意辞别。
(2.涉外活动拍照忌
在涉外活动中,人们在拍照时,必须不能违犯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凡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住宅私室、新产品与新科技展览会、珍贵文物展览馆等处,应严忌随意拍照。
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对古画及其他古文物进行拍照时,严忌使用闪光灯。凡在"禁止拍照"标志的地方或地区,人们应自觉忌讳拍照。在通常情况下,应忌讳给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女子)拍照。
(3.涉外活动卫生忌
个人卫生:忌蓬头垢面,忌衣装鞋帽或领口袖口不洁。在正式场合,忌讳挖眼屎、擤鼻涕、抠鼻孔、挖耳秽、剔牙齿、剪指甲等不卫生的动作。患有传染病的人严忌参加外事活动。
环境卫生:切忌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丢果皮纸屑或其他不洁之物,忌讳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带入室内,
忌讳把痰盂等不洁器具放在室内醒目的地方。
7.在与别人握手时,男士一定要摘去手套,带手套与人握手是很不礼貌的。男士在室内也不能带手套。女士可以在室内带手套,也允许她们戴着手套与别人握手。
8.女士佩戴胸针,要别在左肩上方,如受领子影响,也可别在翻领上。
9.男士的首饰主要是手表和结婚戒指。
10.交流时目光注视的区域:
关系一般、初次见面或距离较远时――对方额头至肩膀的大三角区域
关系较熟、距离较近――对方额头到下巴的三角区域
关系亲昵、距离很近――对方额头到鼻子的三角区
11.手势
中国――翘起大拇指表示赞赏、夸奖、了不起左手小拇指表示轻蔑和贬低
澳大利亚、新西兰――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表示对人侮辱
希腊――拇指向上表示够了宗教礼仪3篇;向下表示厌恶坏蛋
日本――大拇指表示老爷子;小拇指表示情人
意大利――翘起大拇指表示“一”
英美――翘起大拇指表示要求搭车
12.座次礼仪
座次排序基本规则
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
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
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
以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
面门为上(良好视野为上)
宴会座次
排序原则: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座次分布: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轿车座次礼仪
按照国际贯例,乘坐轿车的座次安排的常规是:右高左低,后高前低。具体而言,轿车座次的尊卑自高而低是:后排右位—后排左位—前排右位——前排左位
另外有几种特殊情况,一是主人或熟识的朋友亲自驾驶汽车时,你坐到后面位置等于向主人宣布你在打的,非常不礼貌。这种情况下,副驾位置为上座位。二是接送高级官员、将领、明星知名公众的人物时主要考虑乘坐者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司机后方位置为汽车的上座位,通常也被称作VIP位置。
会议座次
首先是前高后低,其次是中央高于两侧,最后是左高右低(中国政府惯例)和右高左低(国际惯例)。★主席台座次说明:中国惯例,以左为尊,既左为上,右为下。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时,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行进位次
多人并排行进,中央高于两侧,对于纵向来讲,前方高于后;两人横向行进,内侧高于外侧。
实际上内侧就是指靠墙走,我国道路游戏规则行进规则是右行,所以在引领客人时,客人在右,陪同人员在左。换句话说,客人在里面你在外面,为什么要把客人让在靠墙的位置,受到骚扰和影响少。与客人的距离,别拉太远,也别离太近,标准化位置是:左前方1米到1.5米处,换句话说,一步之遥。
与客人同座电梯,应该先进后出。
13.外交中的会见、会谈礼仪转载请注明来源:中铝网
会见,国际上一般称接见或拜会。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接见或召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或是客人会见主人,这种会见,一般称为拜会或拜见。拜见君主,又称谒见、觐见。我国不作上述区分,一律统称会见。接见和拜会后的回访,称回拜。
会见就其内容来说,有礼节性的、政治性的和事务性的,或兼而有之。礼节性的会见时间较短,话题较为广泛。政治性会见一般涉及双边关系、国际局势等重大问题。事务性会见则有些是涉及具体交涉、业务商谈等等。
会谈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会谈也可指洽谈公务,或就具体业务进行谈判。会谈,一般说来内容较为正式,政治性或专业性较强。
东道国对来访者(包括外国常驻外交使节到任和离任),从礼节及两国关系上考虑,一般均根据对方身份及来访目的,安排相应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会见。来访者及外交使节,亦可根据国家关系和本人身份,以及业务性质,主动提出拜会东道国某些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一般说来,礼节性拜会,身份低者往见身份高者,来访者往见东道主。如是正式访问或专业访问,则应考虑安排相应的会谈。外交使节到任后和离任前,还应对与本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驻当地使节作礼节性拜会。外交团间对同等级别者之间的到任礼节性拜会,按惯例均应回拜,身份高者时身份低者可以回拜,也可以不回拜。
(一)会见座位的安排
会见通常安排在会客室或办公室。宾主各坐一边。某些国家元首会见还有其独特的礼仪程序,如双方简短致辞、赠礼、合影等。我国习惯在会客室会见,客人坐在主人的右边,译员、记录员安排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其他客人按礼宾顺序在主宾一侧就座,主方陪见人在主人一侧就坐。坐位不够可在后排加坐。
(二)会谈座位的安排
双边会谈通常用长方形、椭圆形或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正门为准,主人占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主谈人居中。我国习惯把译员安排在主谈人右侧,但有的国家让译员坐在后面,一般应尊重主人的安排。其他人按礼宾顺序左右排列。记录员可安排在后面,如参加会谈人数少,也可安排在会谈桌就坐。
小范围的会谈,也有不用长桌,只设沙发,双方座位按会见座位安排。
(三)会见和会谈中的几项具体事项
1.提出会见要求,应将要求会见人的姓名、职务以及会见什么人、会见的目的告知对方。接见一方应尽早给予回复,约妥时间。如因故不能见,应婉言解释。
2.作为接见一方的安排者,应主动将会见(会谈)时间、地点,主方出席人,具体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通知对方。作为前往会见一方的安排者,则应主动了解上述情况,并通知有关的出席人员
3.准确掌握会见、会谈的时间、地点和双方参加人员的名单,及早通知有关人员和有关单位做好必要安排。主人应提前到达。
4.会见、会谈场所应安排足够的座位。如双方人数较多,厅室面积大,主谈人说话声音低,宜安装扩音器。会谈如用长桌,事先排好座位图,现场放置中外文座位卡,卡片上的字体应工整清晰。
5.如有合影,事先排好合影图,人数众多应准备架子。合影图一般由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以主人右手为上,主客双方间隔排列。第一排人员既要考虑人员身份,也要考虑场地大小,即能否都摄入镜头。一般来说,两端均由主方人员把边。
第三排
第二排
97531主人246810
摄影师位置
6.客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迎候。可以在大楼正门迎候,也可以在会客厅门。如果主人不到大楼门口迎,则
应由工作人员在大楼门口迎接,引入会客厅。如有合影,宜安排在宾主握手之后,合影后再入坐。会见结束时,主人应送至车前或门口握别,目送客人离去后再回室内。
7.领导人之间的会见,或是会谈,除陪见人和必要的译员、记录员外,其他工作人员安排就绪后均应退出。如允许记者采访,也只是在正式谈话开始后采访3分钟,然后撤离。谈话过程中,旁人不要随意进出。
8.会见时招待用的饮料,各国不一。我国一般只备茶水。夏天加冷饮。会谈如时间过长可适当上咖啡或红茶。
一般官员、民间人士的会见,安排大体上相同,也要事先申明来意,约妥时间、地点,通知来人身份和人数,准时赴约。礼节性的会见,一般不要逗留过久,半小时左右即可告辞,除非主人特意挽留。日常交往,客人来访,相隔一段时间后,应予回访。如果客人为祝贺节日、生日等喜庆日来访,则可不必回访,而在对方节日、生日时前往看望,表示祝贺。
14.各国外交礼仪风俗
在国际交往中,常常会接触到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如果对有关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加以了解,就会在交往中避免许多尴尬和误解。
四、从事外交活动的涉外工作人员的穿衣打扮事关外交礼仪的遵守,衣着给人整体的印象,所以在外事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礼仪组成部分。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个人平日的穿着打扮,就是其个人教养最为形象的写照。”在国际这个大舞台上,莎翁的此番高论,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涉外人员对自身的穿衣打扮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这是涉外人员赢得其交往对象的好感与尊重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在外事活动中,注意穿衣打扮,实际上体现着外事人员的自尊和自爱。而且,在国际社会里,人们往往将是否注重自身的穿衣打扮,与是否尊重交往对象直接联系。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穿衣得体,打扮到位,直接代表着他对自己交往对象的好感与尊重。
具体说来,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涉及到衣着、饰物、化妆、发型等方面。对这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涉外人员均应面面俱到,处处认真,遵守成规。
从宏观上来看,在遵守有关具体规定的同时,外事人员在穿衣打扮方面还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则需要遵守:
(1)符合身份
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特定的身份。比如长辈与晚辈、上级与下级、老师与学生、客人与主人、百姓与官员等。通常人们的身份都是相对比较而言的,会随着背景、时间、场合或具体关系的推移演变而有所变化。例如,一个人在下级面前是上级,可是到了上级面前则又成为下级。在自己的国家里,涉外人员自然是主人,可一旦到了其他国家,涉外人员显然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宾。
正因为如此,在涉外活动中,涉外人员不仅要善于明确此时此刻自身的实际身份,为此而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或转换,而且还须让自己的穿衣打扮符合自己的角色。
在一般情况下,涉外人员在正式场合大抵会以官方的身份、宾主的身份或者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尽管涉外人员往往同时身兼三种身份,但这三种身份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及要求。
宾主的身价是涉外人员所具有的第一重身份。就具体的外事工作而言,要么是外国人到中国来,涉外人员以主人的身份对其予以接待;要么是中国人到外国去,涉外人员充当外国人的客人。这两种身份,涉外人员必居其一。不管是充当主人还是充当客人,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均有规可循。
当充当主人时,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以高雅大方为特色,同时,还应注意使自己的服饰较为正式,适当地突出自身的特征。前者是一种国际惯例,否则,便是对客人的轻视与失礼;后者则是为了体现自尊和自爱。
当充当客人时,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牢记入乡随俗,切勿使自己的穿衣打扮触犯东道主一方的禁忌;二要防止喧宾夺主,即不要有意无意地过分地突出自己;三要尽量中规中矩涉外交往礼仪基本要求,使自己的穿衣打扮“照章办事”。
官方的身份是涉外人员所具有的第二重身份。在涉外活动中,涉外人员无一例外地被视做国家的代表、民族的代表、地方的代表、单位的代表。也就是说,自然地具有官方的身份。这一身份,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既要保守,又要庄重。
所谓保守,主要是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避免过度时尚或前卫。不论年龄大小,是男是女,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都必须有意识地与摩登、新潮、怪诞、另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的话,就会给人以不稳重、不成熟甚至不可信任之感。
所谓庄重,主要是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忌轻浮与随便。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如果过于轻浮,比如在工作中着装过于裸露、过于紧身、过于透明,则往往会有损其所代表的国家、民族、地方或单位的形象;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穿着若是过于随便,则极有可能给交往对象留下目中无人的不好印象。
服务的身份是涉外人员所具有的第三重身份。不论职务高低、资历如何,外事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都具有鲜明的服务性质。换句话说,涉外人员是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为涉外交往对象服务的。因此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其服务于国、服务于人的身份相符。具体而言,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应以简约、朴素为主要风格。
所谓简约,则主要是出自其工作性质的考虑,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简单而实用,力戒繁琐与浮躁。按照这一要求去做,不仅有利于涉外人员“轻装上阵”,做好具体工作而且还有利于外事人员赢得各方人士的信任。
所谓朴素,并非要求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土里土气,而是要求其不要与他人进行攀比,存心高人一等,非要比对方奢华不可。
(2)区分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中国人往往不重视依据自身所处具体场合的不同,来变更自己的穿衣打扮。例如,什么时候需要更换自己的服装呢?一些老百姓的回答不是“衣服脏了”,就是“天气变了”,他们很少会想到着装应随场合的不同而加以变化。但是,在国际社会里这些却是人人应遵守的基本常识。
涉外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穿衣着打扮一定要与自己所处的具体场合相适应。在不同场合里,应依照惯例使自己的穿衣打扮有所变化。外事人员的穿衣打扮与其所处的具体场合不相适应,我行我素,或是以不变应万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在常规情况下,外事人员所遇到的具体场合有公务场合、社交场合与休闲场合。在这三类不同的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应有所区别。
[1]公务场合。
所谓公务场合,通常是指人们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所置身的工作地点。在公务场合中,对于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正统、端庄、规范。具体而言,在公务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着装宜为制服、西装、套裙,或者长袖衬衫配以长裤、长裙。
在公务场合中,涉外人员的饰物应当以少为佳。有些时候,甚至没有必要选用饰物。
在公务场合中,女涉外人员可根据国际惯例进行化妆,但须以自然为基本要求。女涉外人员的化妆一定要力戒浓妆艳抹,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
在公务场合中,对涉外人员头发的修饰也是有限制的。一般来讲,不提倡外事人员染彩色发,更不允许涉外人员选择怪异发型,要求头发不宜过长或过短。
[2]社交场合。
所谓社交场合,大都是指人们在上班之余的时间里所置身的公共交际地点,例如聚会、宴会、拜会、舞会、音乐会等等,都是典型的社交场合。按照外国人的普遍看法,社交活动意在结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所以外国人对社交场合倍加重视。
在社交场合中,对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时尚、典雅、个性。具体而言,在社交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着装以时装、礼服、民族服装以及个人制作的服装为主要选择。遇到要求身着礼服的场合,涉外人员可以男穿深色中山装,女穿单色旗袍。通常认为,涉外人员在社交场合不宜身着过于正式的制服或过于随意的便装。若非军界、警界聚会,身着军服、警服尤为不妥。
在社交场合中,涉外人员可酌情佩戴一些饰物。用于社交场合佩戴的饰物,一般讲究档次高、款式新、做工精。
在社交场合中,女涉外人员通常需要化妆,而且其化妆的浓淡应与所处场合相协调。在社交场合,女性若不化妆,通常会被外国人视为失礼之至。
在社交场合中,涉外人员对自己的头发应进行精心修饰。只要与自己的实际身份相符,关于头发的长短、染色与否以及选择何种发型,均可自行定夺。
[3]休闲场合。
所谓休闲场合,一般指的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一人独处或者独自活动的公共场所。较为典型的休闲场合主要有居家、健身、旅游、逛街等等。在休闲场合中,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基本要求是:舒适、自然、方便。
在休闲场合中,涉外人员的着装以家居装、运动装、牛仔装等为宜。选择T恤、短裤、旅游鞋也未尝不可。
在休闲场合中,涉外人员一般没有必要佩戴饰物。即便佩戴,也没有必要披金戴银,环?丁当,招摇过市,令人为之侧目。
女外事人员在休闲场合中对于自己是否化妆的问题,可以自便。但在绝大多数的休闲场合中,化妆往往是没有必要的。
在休闲场合中,涉外人员的头发只要干净整洁即可,而无其他任何的限制。
(3)遵守常规
涉外工作通常是最讲究规矩的。对于穿衣打扮的一些基本常规,涉外人员必须自觉而认真地遵守,以体现出涉外人员自身的良好素质,令交往对象刮目相看。具体而言,涉外人员在穿衣打扮方面所须遵守的常规,主要包括专业规范、内部规范与社会规范三项。
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遵守专业规范。所谓专业规范,实际上指的是有关穿衣打扮的技巧与方法。涉外人员如果对穿衣打扮的专业规范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其穿衣打扮如何能够得体呢?
例如,男士穿西装套装时,要遵守“三色原则”这一专业规范,即不得令自己全身上下的色彩多于三种颜色。
女士戴两件以上的饰物时习俗礼仪,须遵守“质色相同规则”,即务必要令自己所戴的各件饰物质地相同,色彩相同。惟有如此,所佩戴的各件饰物才会彼此协调,相得益彰。
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遵守内部规范。所谓内部规范,在此是指涉外人员所在单位内部的、有关穿衣打扮的具体规范,尤其是有关的明文规定。需要指出的是,涉外人员对此必须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具体来看,有关涉外人员穿着打扮的内部规范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基本要求
即具体要求其应当如何去做。例如,许多涉外单位均要求其全体员工在工作之中必须选择正装。还有一些部门对外事人员的着装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男性应穿深色西装套装,女性应穿素色西式套裙等等。
二是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主要禁令
即明确规定其不可以怎样做。例如,国内许多单位均禁止参与涉外活动的男士蓄留长发。其具体要求是:男士应当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此外有的单位还规定:若无特殊的宗教信仰或民族习惯,则参与涉外活动的男士不宜蓄须。
涉外人员的穿衣打扮要遵守社会规范。所谓社会规范,这里指的是社会上对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约定俗成的看法或惯例。在任何时候,涉外人员都是社会的一员,都难以脱离社会独往独来。因此,涉外人员应对有关穿衣打扮的社会规范予以高度重视。
有关涉外人员穿衣打扮的社会规范,通常可具体划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国内社会规范。国内社会规范,主要适用范围为本国国内。例如在中国,社会上对外事人员的穿衣打扮都强调朴实无华、典雅含蓄。
另一类是国际社会规范。比如,在出席宴会或观看正式演出时,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是要求出席者身着正规的礼服。
对上述两类社会规范,涉外人员均应严格遵守。当前者与后者偶尔发生矛盾抵触时,涉外人员通常应当优先考虑后者,因为后者乃属国际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