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干校六记》
作者:张梦婕
2016年5月25日,人世间一颗巨星陨落了。尘间无数人敬仰杨绛先生的德行与作品,阅读先生多年,除了剧本,几乎其他种类的都有。《干校六记》去年初读过,今天再度翻阅,味道不尽相同。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这本书是新出版的,2013年2月北京三联第五次推出的版本。素净的封面上,由钱锺书先生亲自题签《干校六记》四个字放在书封上半部分,竖排,右上角画了几棵树的剪影,与树木相对应的左下角,一个女子席地而坐,膝盖上放着一本书,沉醉于阅读,就连一只小鸟飞过来也没有察觉。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初是被杨绛的才情所撼动,其次是被如此简洁而隽永的封面所打动。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书被买回,束之高阁是常有的事,而我对于杨绛之作,从来不敢怠慢。第一次匆匆而读,只想一窥书中日月。第二次阅读,惜之敬之,对杨绛与夫君钱锺书在干校的日月叫苦不迭。然而展露在读者面前的文字,却是从容与安详的,全篇不着一个形容词,字字敲击读者的心弦。在家常的叙述中,坦陈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有的历史年代所遭受的一切。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细究《干校六记》之书名和篇目,均源自清乾隆、嘉庆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只不过《浮生六记》所记不过是日常生活琐事,以及与其妻芸娘的鳒鲽情深,其中《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两章,一直让世人津津乐道。而在《干校六记》里,钱锺书在书前小引开宗明义曰:“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确实如此,文革带给他们那一代人的伤痕太多。而凌云起笔的杨绛,不写文革大场景,只写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工作,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我,对于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休无止的政治旋风,没有亲历。但在很多文学书籍,电影电视里目睹不少,而杨绛的《干校六记》,没有一句怨言和愤怒,字里行间平和的语调,坦诚记述知识分子被下放后的劳动与生活,让人对暮年还要遭受政治折磨的知识分子心存痛惜。
“六记”的首记为“下放记别”。虚岁一甲子的钱锺书在过生日前被下放干校,女儿女婿和杨绛都来送别。“默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离别之情透过冷静客观的文字,更增添了无数痛心回忆。杨绛在文中写道:“我们等待着下干校改造,没有心情理会离愁别恨,也没有闲暇去品尝那“别是一番”的“滋味”,可见政治运动是怎样摧残人性与生命的。宁静的文字在这本书里胜于凄厉的呐喊。
第二记“凿井记劳”和第三记“学圃记闲”,都是写干校的具体生活与工作,为生存下放后凿井,种菜。同志们在一起劳动、合作,有苦又累,战天斗地,杨绛看菜园,钱锺书负责送信,看守工具。文中说:“我们老夫妻经常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看似闲笔,其实不闲。在强大的革命潮流中,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连一个窝棚都没有,只能经常你去看我,我去看你了。可见文革对人性的摧残。
第四记是“小趋记情”可谓有趣。“小趋”是条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揭发、批斗的日子,人与狗之间建立了弥足珍贵的友情。杨绛和钱钟书给这条瘦弱的小狗吃的食物,很快小趋就成为了他们影响不离的好朋友,小狗撒欢、接钱锺书,每一个场景都荡漾着欢乐的浪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有一条小生灵像纯真的孩子一般给这对暮年夫妇带来乐子,像微风中远方飘来的乐声,抚慰人心。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他们夫妻俩见面时还免不了想起小狗,人和狗的境遇孰好孰坏,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心中自有答案。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第五记是“冒险记幸“,三次冒险的经历。一次是去看钱锺书,半夜迷途。一次是连里过年,开恩让钱锺书来吃年夜饭,饭罢,杨绛送丈夫钱锺书返回途中迷路:还有一次是看完电影后黑夜里走错了宿舍,再走回去战战兢兢,生怕走不出菜地。三次冒险都是黑夜,与中国当时的政治黑暗何其相似,字里行间弥漫着杨绛对于丈夫无时无刻的的牵挂,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遇客观宁静的叙写。
第六记是“误传记妄”,则写回京老弱病残第一批没有他们的名字,在这一记里有一个细节最能体现杨绛夫妻对于书籍的珍爱,对于国家的忠心。
读过六记,陷入沉思。杨绛与钱锺书这对中国知识分子里的大儒,用自己生命和节操默默阅读神州大地,他们早年留洋问学,中年为祖国贡献力量,晚境却遭此一劫,山水易容,痴心不改,依然用笃实的脚步丈量祖国人心残破的山河,何其可贵,想到这里,写此一文,为晚学之敬慕也。
我与《人生》这部书
作者:张梦婕
我还是个单身的小姑娘时,业余时间大部分都消磨在图书馆里。我最爱去的是省政府的鲁迅图书馆,这里不仅藏书丰富,而且有非常安静的读书环境,对于读书人,非常受用。
记得有一次,我去借书,正巧图书管理员忙着登记刚刚买来的新书,征得他的同意,我就自顾自地在藏书区浏览开来。我这个人阅读口味挑剔,就好比点菜一样,总想点对自己口味的菜肴,读书也不例外。正当我在书海徜徉时,突然文学区一本很朴素的小书吸引了我的视线。它像一朵雏菊,躲在挨挨挤挤的书从里,显得是那么地不起眼,却显得那么清新质朴。这本书的版本小,不像当下很多大部头,动辄厚得像砖头,稍有不慎,从桌子上掉下来就能让脚丫子受酷刑,我才不借这样的书呢。而这本书白色的书脊、与之相亲相爱的封面,是一片豆青色的绿野,让人不禁想起乡下的庄稼地。那些年,我刚刚参加工作,从乡下考到城里求学、上班,对生我养我的故乡情笃意浓,一看到这样的封面自然赏心悦目。再定睛一看,哦,豆青色的原野上,竟然有一几朵小野花,还有一行弯弯曲曲凌稍微凌乱的写意脚印呢。如此田园气息浓郁的封面,会是一本什么书呢?接下里我眸光接触到了书的名字——《人生》。我突然一下子激动起来,《人生》是我年少时看过的一部电影,虽然当时老家村子里的露天电影院不像城里的影院那么豪华,但是能有一部电影点缀乡下的日子别提有多开心了。
看《人生》这部电影时我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电影里的情节根本不记得了,但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形象却烙在了我的心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的封面,贪婪地阅读起来,直到图书管理员清点完了新书,催促我快快办理借书手续时,我才从书里的情节里跳跃出来。
从图书馆里借到书后,利用业余时间不到两天我就读完了这本书。反复咀嚼着其中闪烁着哲理的语言以及故事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我的家乡,像高加林和刘巧珍这样的男青年与女青年比比皆是,他们各自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却被作家的一双慧眼巧妙地收进了他灵感的取景框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后来工作节奏渐渐地紧了,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机会也少了,但我始终难以忘怀《人生》这部书给我最初的启迪。选择不同,人生就面临种种道路的岔口,比如高加林在县委当了通讯员后,和高中同学黄亚萍相恋,决定与巧珍分手,他此时正在进行一场严重的抉择。正巧亚萍也要回到她的故乡南京,加林就把爱情和前途联系在了一起。在他经历了事业的重创,爱情的失意后,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时,才再次想起了和巧珍相恋的日子,作家路遥借用老光棍顺德老汉的话说:“娃娃呀,回来劳动这不怕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巧珍那是一块金子啊”!
一次偶然的机遇,一个朋友送我一本《》人生》,正是当年我在鲁迅图书馆里借阅过的那本书。我按捺着心里喜悦的潮水,在沙发上独自坐下来,重新温习了这部书朴素而又真挚的情节和语言,就像与亲人重逢一样。这本书的结尾,作家路遥感慨道:“是的,现实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谁如果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每当我气馁时,作家路遥的话给过我无数的鼓励。
多年后,这本书一直珍藏在书柜里。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无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时,就开始翻翻这本书,它像我精神上的教父,每一次阅读内心就会生发出无穷的力量,不断地去战胜过去的自己。人的一生,一间草庐,一枕清风,再有几本小书,是多么地陶醉,《人生》恰是如此不可多得的一本佳作,陪我听风听雨。
作者:张梦婕
2016年5月25日,人世间一颗巨星陨落了。尘间无数人敬仰杨绛先生的德行与作品,阅读先生多年,除了剧本,几乎其他种类的都有。《干校六记》去年初读过,今天再度翻阅,味道不尽相同。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这本书是新出版的,2013年2月北京三联第五次推出的版本。素净的封面上,由钱锺书先生亲自题签《干校六记》四个字放在书封上半部分,竖排,右上角画了几棵树的剪影,与树木相对应的左下角,一个女子席地而坐,膝盖上放着一本书,沉醉于阅读,就连一只小鸟飞过来也没有察觉。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初是被杨绛的才情所撼动,其次是被如此简洁而隽永的封面所打动。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书被买回,束之高阁是常有的事,而我对于杨绛之作,从来不敢怠慢。第一次匆匆而读,只想一窥书中日月。第二次阅读,惜之敬之,对杨绛与夫君钱锺书在干校的日月叫苦不迭。然而展露在读者面前的文字,却是从容与安详的,全篇不着一个形容词,字字敲击读者的心弦。在家常的叙述中,坦陈一代知识分子在特有的历史年代所遭受的一切。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细究《干校六记》之书名和篇目,均源自清乾隆、嘉庆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只不过《浮生六记》所记不过是日常生活琐事,以及与其妻芸娘的鳒鲽情深,其中《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两章,一直让世人津津乐道。而在《干校六记》里,钱锺书在书前小引开宗明义曰:“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确实如此,文革带给他们那一代人的伤痕太多。而凌云起笔的杨绛,不写文革大场景,只写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工作,窥一斑而知全豹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我,对于文革期间,政治混乱,批斗无休无止的政治旋风,没有亲历。但在很多文学书籍,电影电视里目睹不少,而杨绛的《干校六记》,没有一句怨言和愤怒,字里行间平和的语调,坦诚记述知识分子被下放后的劳动与生活,让人对暮年还要遭受政治折磨的知识分子心存痛惜。
“六记”的首记为“下放记别”。虚岁一甲子的钱锺书在过生日前被下放干校,女儿女婿和杨绛都来送别。“默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离别之情透过冷静客观的文字,更增添了无数痛心回忆。杨绛在文中写道:“我们等待着下干校改造,没有心情理会离愁别恨,也没有闲暇去品尝那“别是一番”的“滋味”,可见政治运动是怎样摧残人性与生命的。宁静的文字在这本书里胜于凄厉的呐喊。
第二记“凿井记劳”和第三记“学圃记闲”,都是写干校的具体生活与工作,为生存下放后凿井,种菜。同志们在一起劳动、合作,有苦又累,战天斗地,杨绛看菜园,钱锺书负责送信,看守工具。文中说:“我们老夫妻经常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看似闲笔,其实不闲。在强大的革命潮流中,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连一个窝棚都没有,只能经常你去看我,我去看你了。可见文革对人性的摧残。
第四记是“小趋记情”可谓有趣。“小趋”是条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揭发、批斗的日子,人与狗之间建立了弥足珍贵的友情。杨绛和钱钟书给这条瘦弱的小狗吃的食物,很快小趋就成为了他们影响不离的好朋友,小狗撒欢、接钱锺书,每一个场景都荡漾着欢乐的浪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有一条小生灵像纯真的孩子一般给这对暮年夫妇带来乐子,像微风中远方飘来的乐声,抚慰人心。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他们夫妻俩见面时还免不了想起小狗,人和狗的境遇孰好孰坏,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心中自有答案。
阅读杨绛,就是最好的缅怀
第五记是“冒险记幸“,三次冒险的经历。一次是去看钱锺书,半夜迷途。一次是连里过年,开恩让钱锺书来吃年夜饭,饭罢,杨绛送丈夫钱锺书返回途中迷路:还有一次是看完电影后黑夜里走错了宿舍,再走回去战战兢兢,生怕走不出菜地。三次冒险都是黑夜,与中国当时的政治黑暗何其相似,字里行间弥漫着杨绛对于丈夫无时无刻的的牵挂,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遇客观宁静的叙写。
第六记是“误传记妄”,则写回京老弱病残第一批没有他们的名字,在这一记里有一个细节最能体现杨绛夫妻对于书籍的珍爱,对于国家的忠心。
读过六记,陷入沉思。杨绛与钱锺书这对中国知识分子里的大儒,用自己生命和节操默默阅读神州大地,他们早年留洋问学,中年为祖国贡献力量,晚境却遭此一劫,山水易容,痴心不改,依然用笃实的脚步丈量祖国人心残破的山河,何其可贵,想到这里,写此一文,为晚学之敬慕也。
我与《人生》这部书
作者:张梦婕
我还是个单身的小姑娘时,业余时间大部分都消磨在图书馆里。我最爱去的是省政府的鲁迅图书馆,这里不仅藏书丰富,而且有非常安静的读书环境,对于读书人,非常受用。
记得有一次,我去借书,正巧图书管理员忙着登记刚刚买来的新书,征得他的同意,我就自顾自地在藏书区浏览开来。我这个人阅读口味挑剔,就好比点菜一样,总想点对自己口味的菜肴,读书也不例外。正当我在书海徜徉时,突然文学区一本很朴素的小书吸引了我的视线。它像一朵雏菊,躲在挨挨挤挤的书从里,显得是那么地不起眼,却显得那么清新质朴。这本书的版本小,不像当下很多大部头,动辄厚得像砖头,稍有不慎,从桌子上掉下来就能让脚丫子受酷刑,我才不借这样的书呢。而这本书白色的书脊、与之相亲相爱的封面,是一片豆青色的绿野,让人不禁想起乡下的庄稼地。那些年,我刚刚参加工作,从乡下考到城里求学、上班,对生我养我的故乡情笃意浓,一看到这样的封面自然赏心悦目。再定睛一看,哦,豆青色的原野上,竟然有一几朵小野花,还有一行弯弯曲曲凌稍微凌乱的写意脚印呢。如此田园气息浓郁的封面,会是一本什么书呢?接下里我眸光接触到了书的名字——《人生》。我突然一下子激动起来,《人生》是我年少时看过的一部电影,虽然当时老家村子里的露天电影院不像城里的影院那么豪华,但是能有一部电影点缀乡下的日子别提有多开心了。
看《人生》这部电影时我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电影里的情节根本不记得了,但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形象却烙在了我的心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的封面,贪婪地阅读起来,直到图书管理员清点完了新书,催促我快快办理借书手续时,我才从书里的情节里跳跃出来。
从图书馆里借到书后,利用业余时间不到两天我就读完了这本书。反复咀嚼着其中闪烁着哲理的语言以及故事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我的家乡,像高加林和刘巧珍这样的男青年与女青年比比皆是,他们各自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却被作家的一双慧眼巧妙地收进了他灵感的取景框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后来工作节奏渐渐地紧了,我去图书馆借书的机会也少了,但我始终难以忘怀《人生》这部书给我最初的启迪。选择不同,人生就面临种种道路的岔口,比如高加林在县委当了通讯员后,和高中同学黄亚萍相恋,决定与巧珍分手,他此时正在进行一场严重的抉择。正巧亚萍也要回到她的故乡南京,加林就把爱情和前途联系在了一起。在他经历了事业的重创,爱情的失意后,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时,才再次想起了和巧珍相恋的日子,作家路遥借用老光棍顺德老汉的话说:“娃娃呀,回来劳动这不怕劳动不下贱!可你把一块金子丢了!巧珍那是一块金子啊”!
一次偶然的机遇,一个朋友送我一本《》人生》,正是当年我在鲁迅图书馆里借阅过的那本书。我按捺着心里喜悦的潮水,在沙发上独自坐下来,重新温习了这部书朴素而又真挚的情节和语言,就像与亲人重逢一样。这本书的结尾,作家路遥感慨道:“是的,现实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谁如果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每当我气馁时,作家路遥的话给过我无数的鼓励。
多年后,这本书一直珍藏在书柜里。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无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时,就开始翻翻这本书,它像我精神上的教父,每一次阅读内心就会生发出无穷的力量,不断地去战胜过去的自己。人的一生,一间草庐,一枕清风,再有几本小书,是多么地陶醉,《人生》恰是如此不可多得的一本佳作,陪我听风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