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散文—散文代写
下面是文案中国小编为您整理编辑的记事散文范文,希望为您带来帮助!更多原创文章请咨询文案中国,求稿热线:13515490396(张老师)在线qq:1505976256 这一年,谢谢自己谢谢你
文字/香袭书卷
时间的流淌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花开花落,寒来暑往,一时一岁,不辜负,不虚度。
时光有温度,正如你有情。勇敢去爱,认真告别文案中国 记事散文写作。让我们不怕受伤地表达爱,不惧死亡地好好活。
在这即将告别的一年里,谢谢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和陪伴着的你。
这一年,谢谢自己的努力。
这一年,谢谢自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记事散文,为生活而付出的很多很多。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艰辛和幸福感。可能在困难面前彷徨苦恼,可能在喜悦时刻欢笑。也许会咬着牙坚持自己的选择和梦想,也许会想放弃很多的欲望去流浪远方。这一年里,我们应该感谢这么用力的活着的自己。
这一年,谢谢自己走过了许多的路,一路上的风景里遇到很多的人,一起畅享的美食里有无数的快感,轻谈慢聊的话题中那不舍的心情。陌生的地方,和素不相识的人的相逢。这一年里,会有很多次的际遇与我们相拥或者擦肩。生命的未知,才是我们与之重逢的开始代写记事散文。这一年,发生的故事就要成为永远的记忆。
这一年,谢谢你的陪伴。
这一年,谢谢你,身边的朋友们。最真实的爱中是生活中最微小的关怀,每一次相聚,每一个点滴,每一天的相处,每一步的成长,与朋友们分享的快乐,和朋友们倾诉着的忧愁。还有一起走过的路,一幕幕,深刻于心。无论时光怎么流淌,这些陪伴着我们的人记事散文,都是生命里最温暖的光,照耀着我们,给我们力量。
这一年,谢谢你,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血浓于水的情感里,是一生的幸福。爱我们的人纵容着我们的所有缺点和优点,错误和遗憾,我们爱的人,至亲至爱的,从出生到死去,永远不离不弃。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是这些亲人和爱着我们的人,无私的付出给与了我们面对一切磨难或者选择的勇气。爱,是最有力的。这一年里,我们接受爱,付出爱。
这一年,谢谢你,许多默默帮助我们的人火的洗礼。每个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有时候别人的举手之劳,如涓涓溪水,浸润了我们即将干枯的心田。就算是一棵小草,也有春风吹拂的绿意。却原来,春风十里不如你。
这一年,谢谢你,远方的陌生的注视着我们的人,在这些视线里,我们缓慢的进步,那些遥远的祝福,这些都是我们微笑的根基。是的,我们并不熟悉,我们也不认识,可能会是一次交流,可能会是一次阅读,彼此懂得了距离的温度。不远不近,用目光注视着我们的成长,祝福着我们的生活。
这一年,我们已经度过,有风雨兼程,有晴空万里,有繁花盛开,有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的平淡,以及我们为之而不顾一切的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这一年,疾病和痛苦,幸福和欢乐,都将成为过去。来年,我们用最健康的身心,最完美的姿态军旅散文:在部队过第一个春节,最优秀的自己记事散文,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这一年,匆匆而过。
这一年,谢谢自己,谢谢你!
掐辫子
文/江北乔木
掐辫子,也不知兴起于哪那个年代,曾在我们胶东地区盛行了很长一个时期。过去,因农村贫穷落后,生活普遍困难,居家过日子零花钱很少,真是捉肘见襟。为挣个零花钱,家庭妇女就一辈辈地传接着“掐辫子”。从我记事起,就见乡村处处都有掐辫子的,有的还三五成群,围坐一起,边掐辫子边拉呱,欢声笑语响彻在大街小巷,也成了一道道不大不小的风景。
掐辫子属小的不能再小的手工活,即使这么小的手工活的准备都有程序,外人一看还挺规范。先是选好原料,也就是选好整齐、白亮的麦秸草,放手上“啪、啪”摔打两下,摔打下灰土。接着就开始“择草”,也就是择去麦秸草表皮草。再就开始“扩草”,就是用专门制作的扩草刀子将一根根麦秸草“扩”成细条。最后是“淹草”,即将“扩”好的麦秸草放到水中浸泡,也就是常听农村老太太说的“淹淹草”。浸泡好了就用布或大手绢包好,掐辫子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掐好的辫子论“块”记事散文,叫习惯了很顺口,都说掐了几“块”辫子,凑齐多少“块”后,就到收草辫的地方去卖,也有让别人捎着卖的,还有小贩到村子里收购的,很方便。看起来掐辫子挣钱不多,可每个油盐酱醋的足够了。真积攒多了也能解燃眉之急,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把掐辫子的钱都积攒起来,花起来方便。所以,过去闲着没事的中老年妇女大多掐辫子。
小时候见的最多的是祖母掐辫子,祖母手指长再读《干校六记》、尖,这样的手天生掐辫子快。除了手上的功夫,用料也很讲究。每年麦收后,祖母就把放在厢房里的一捆捆麦秸草捋齐,从中间抽取杆粗坚挺、色泽大体一致的麦秸草,再剪头去尾,放到一起,就等于备好了料。祖母掐辫子的时候手很快,而且掐的辫子很好看,显得很白亮,那是不识字的祖母做足了“功课”,把麦秸草浸泡的变软、变白的结果。看着祖母掐辫子,就像一种享受,我也常常联想起她给妹妹们梳辫子的情景,两种辫子花样似乎都差不多,无非是梳辫子从上往下梳,掐辫子从下往上掐罢了,梳辫子是一撮一撮头发拧起来,掐辫子是一根一根麦秸草压起来。现在想来,是现有掐辫子,还是现有梳辫子?探讨起来也觉得有趣。
儿时还常见祖母和邻居老太太们凑到一起掐辫子记事散文,在大街小巷里,在树荫下,在庭院中,在炕头上,似乎都能见到她们掐辫子的身影,就连相互串门时,腋窝间也常常夹着一把用塑料布包着的湿麦秸草。有时她们在街上相互见了,也会招呼一声:“来耍吧”,其实那就是约着一块儿掐辫子,有的就会迈着“三寸金莲”急急地回家拿上备好的掐辫子草,一会儿,从胡同口弯着腰一歪一颠的来了,从屋后拐着弯来了……这“老婆子掐辫子”已成了当年农村里的一种风俗,也成了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老太太们掐辫子可不像大闺女、小媳妇“跟风”似的掐的辫子粗糙。她们都是“老手”,掐辫子熟练老道,轻车熟路,眼不用看,心领神会。说着话、走着路,照样掐辫子,而且掐的辫子很精密,很直。那时祖母常和我本家的两个大奶奶、两个二奶奶、一个伯母一起掐辫子。儿时看着她们掐辫子就觉得,上了年纪的人凑在一起掐辫子也很有意思,五、六位老太太围坐在一起,也是一道小风景,而且还有共同语言。她们有时一边掐辫子,一边拉家常2017回家在路上,有时还念佛,我听不懂她们念的是什么佛?凭直觉感到她们念的很认真,很虔诚。听她们拉呱的内容我也似懂非懂。现在,只能记得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念佛、烧香纸的二奶奶劝别人时说的,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还补充几句白话:“儿女们都长大了,没必要都事事为他们操心了。”接着,有个大奶奶就说了:“你还没轮上,轮上你试试吧,不操心不行啊!”我那时听起来含含糊糊,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渐懂得它的意思。从老太太们掐辫子里也能折射出生活的哲理,她们掐出的辫子一圈又一圈,这一圈一圈里留下的故事也一串又一串。
掐辫子也有环境之分,把春夏秋冬的不同韵味掐进辫子里。
明媚的春天,大多就会选择在花草绿树间掐辫子记事散文,一边掐辫子,一边欣赏柳绿花红,有时还欣赏着鸟鸣蝶舞,草长莺飞。春光无限好,掐出的辫子长。
炎热的夏天,一般就会凑到树荫下,一边掐辫子,一边乘凉。儿时常见老太太们聚集到大槐树下掐辫子,这是棵有着500年树龄的老国槐,树高21米多,树荫直径数十米,在这里掐辫子享受的是一种大树庇护下的惬意。
丰硕的秋天,许多就会轮流聚集到谁家的庭院里纳凉,在葡萄架下,石榴树、果树旁,一边掐辫子,一边欣赏着累累硕果,红红的石榴,似红玛瑙、绿玛瑙的葡萄招人爱,感到赏心悦目。这家主人还会乘兴剪下几嘟噜葡萄,摘下几个红石榴,掐辫子中品尝着果实的酸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寒冷的冬天,一般都会凑到热炕头上掐辫子,先打听着谁家烧的炕头热?就一起迈着“三寸金莲”去了,盘腿坐到热炕头上,暖和和地掐着辫子,身热、心热、手上热,在这样的热炕头上掐辫子,感受到的是冬日里的温暖。
前几年随同事到他老家,见大多庭院里都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草辫子。同事感慨地说:“现在,一个老太太掐辫子,一年快挣两万元了。”听他一说,我也觉得这“小买卖做大了”。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事的老家“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帽人”。很多妇女从六七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掐辫子。在娘家时除了补贴家用,还能为自己积攒嫁妆费用,到了婆家,掐辫子又成了她们养家糊口的手段,并传给了子女。没想到,在我老家几近绝迹的掐辫子风气,却在几十公里外的同事老家长盛不衰,而绵延兴起了庞大的“老太太掐辫子队伍”,并把掐好的辫子涂上各种颜色,远销省内外,客商收货上门记事散文。因了掐辫子,还专门成立了草辫加工厂,生产加工各种草编篮、草编收纳盒、草编筐、草编手提包、草编沙滩包,还有各种草帽、小孩玩具等,远销海内外,生意很红火了。
过去的掐辫子,掐出了一种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也“掐”出了今天的草编加工出口大市场,“掐”出了草编事业的新辉煌!
心灵的震撼
文/江北乔木
前些日子,我参与市里组织编写的《手印:咱们的抗战老兵》付梓出版了。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因我直接参与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始终被一种精神感动着,被一种精神震撼着,这种精神就是抗战精神,就是民族精神。
好久没写这方面的题材了,起初,感到有些手生奶奶的菊花情愫,可采写的感人现场撞击着我的心灵,使我的笔触灵动自然起来,记录着、回忆着他们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感人至深的故事。70多年过去,经历过抗战,为那场战争做出巨大牺牲,而今仍然在世的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记事散文。年轻的时候,他们与日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现在老了,却依然忘不了那段峥嵘的岁月,那些泣血的故事,都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
整个采访过程都在充满着感动进行到:有的抗战老兵躺在病床上,听说要采写抗战的故事,马上来了精神,执意坐起来接受采访;有的抗战老兵病倒了,一直在家休养,躺在床上强打起精神,接受采访;有的腿不能走路了,让儿女搀扶着,坚持接受采访;有的年龄大了,抗战故事记不清了,语言表达不清了,让老伴、子女、儿媳当“翻译”,也要力争慢慢回忆那段抗战的岁月;还有的老人耳朵聋了,听不清采访的意图,索性自己讲述完参加抗战的经历。当我们让这些抗战老兵按下手印时,他们伸出的一双双皲裂的、斑驳的、留下战争创伤的手,有的手上仅剩下三两个指头,有的被子弹打得粘连到了一起,还有的用这伤残的手表演着当年怎样射击的动作,我们都不忍心看,还有的用伤残的右手庄严地向我们敬礼,我们都为此动容。后来我想,他们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同日寇拼刺刀;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向敌人扔手榴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爬上了敌人的碉堡,举起了炸药包;就是这样一双手向敌人扣响了板机;就是这一双双粗大、有力的手,就是这一双双弯曲、变形的手,捍卫着祖国的疆土,托起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记事散文。从手印入手,去探求这些世纪老人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人生,一幅手印,既是个体生命密码的形象解读,也是独特人生经历的恰当注脚。每一幅手印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悲壮的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都感人至深。
我们所采访的205位抗战人物中,有74位抗战时期的干部,有42位抗战时期的老党员,有89位抗战老兵。他们中:有党的地下小交通员高传玺;有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张景理;有喊着“打仗就得不怕死”的郭蔚华;有参加抗战的孤儿王林芝;有大辫子里藏情报的白慧敏;有身经百战的姜修良;有地下少先队员李进石;有不怕死的机枪手李焕香;有血雨腥风中的女战士季秀云;有用斗顽敌的女兵荆翠芝;有三摸“阎王爷鼻子”的史书吉;有“石雷大王”张书杰;有与军号永不分离的綦光先;有“九死一生”的王学泰;有善炸碉堡的“专业户”李言桢;有用铁锨劈死小鬼子的李修山;有头颅留下弹片70载的孙洪训;有号称胶东军区“千里眼”、“顺风耳”的张世京女孩和父亲;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枪手林学美……还有很多很多,一则又一则故事,一段又一段历史,一位又一位英雄的抗战老兵!
我手中的笔“唰唰唰”飞快地记录……
文友的相机“喀喀喀”不停地拍照……
我的心“砰砰砰”激动地记忆着抗战老兵经历的每个瞬间、每个细节……
记者的摄像机全程记录着一段段激动人心的采访过程……
王林芝,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招贤村人。他11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劳累了半生的父亲也撒手人寰。从此,王林芝和四个弟弟妹妹都成了孤儿。在那动荡的年代,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抚养五个孤儿,就忍痛将王林芝的两个妹妹卖掉了。1940年记事散文,为了养家糊口,年仅13岁的王林芝就跟着大人到天津铁厂当童工,到码头出苦力。这期间,王林芝亲眼目睹了日寇欺压百姓的残酷暴行,就萌发了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的念头。1945年8月,攀比之下王林芝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
参军后,王林芝英勇善战,在攻打山东潍县固堤据点的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的疯狂射击,踏着云梯突破敌人的防线,攻入敌人的指挥所,确保了战斗胜利。在解放平度城的战斗中,他作为突击队员,抱起炸药包,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炸毁了防御设施完善的东南碉堡群,确保部队顺利解放了平度城。一次,在解放昌邑城的战斗中,我方连续派出爆破组都未爆破成功,紧要关头,王林芝冲上去,他把炸药包绑在竹竿上,在火力掩护下,匍匐爬到碉堡的射击死角,举起竹竿硬把炸药包顶进射击孔里,碉堡内的敌人拼死往外推,王林芝用两脚死死蹬着竹竿的下端,就在即将爆炸的瞬间,他猛的翻身滚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碉堡炸塌了一半。残存的敌人继续向外扫射。王林芝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第二次爆破,终于扫清了前进的障碍,夺取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孙洪训,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孙家汇村人。1938年,日军入侵平度后,在他村子附近的刘家庄、古岘都设了据点,在当地强掳民工,抢夺财物,激起了少年孙洪训的刻骨仇恨,他立志参军,保家卫国。为了能去当兵,孙洪训从小就跟大人学着打土枪,小小年纪就练就一手好枪法,正是凭借这手好枪法。1943年,刚刚15岁的孙洪训,就成为一名“小八路”,在中共南海司令部三营,先是给营长当警卫员,不久又担任了通信班长。
一次,部队首长命令孙洪训所在的三营支援胶县抗日武装,天亮前必须赶到胶县境内埋伏一个大坝后面,阻击日伪军进攻,全营及时赶到待命记事散文。到了清晨,发现敌情。等日、伪军走近了,营长“叭、叭”两抢,接着喊:“同志们,打!”齐向日、伪军开火,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孙洪训凭借精准的枪法,打死了4名日本鬼子。正打得难解难分,从东南方向又涌来了日伪军的增援部队,架起了三挺机枪开始扫射,敌强我弱,寡不敌众。营长立即命令:九连掩护,七、八连撤退。这次战役,九连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只有一人生存。这次战役之后,损兵折将的三营在大泽山南部再度遭遇了日军的尖兵袭击,八连又损失惨重,只有一名副连长和通讯员得以幸存。孙洪训十分沉痛地说:“眼睁睁地看着三个连的人就剩一个连了,真惨啊!”
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孙洪训随部队参加在即墨普东作战,许世友发给部队两门野炮,野炮朝着敌人的两个碉堡开火,一炮一个,就把碉堡打倒了。孙洪训和战友们在附近隐蔽着,看敌人往哪跑,就往哪追着打。孙洪训回忆说:“大约到了半夜,突然,敌人一发炮弹打来,就什么看不见了,我就摸索着,那时指头已被打掉了两个,也没感到疼,已经疼得麻木了。指头只连着一张皮了,我一下子就把那连着的皮挣下来,接着就昏过去了,醒来后,发现被从战场上抬下来了。”采访中,孙洪训还用伤残的右手比划着当年射击的动作,坐在一旁的老伴补充说:“他的枪法挺好!即使现在,周围的老人还常夸他的枪法。”
孙洪训的头部右侧和前额也都受过伤,一块弹片还留在头颅内。我用手试了一下,觉得很硬。我便问他:“也没到医院取出来?”老人无奈地说记事散文:“我曾到解放军八九分院和其他大医院请专家检查过,因涉及生命危险没敢取。”就这样,这块弹片就一直留在了孙洪训头颅内整整70年。
老人参加过抗战,负过伤,流过血,可曾没立过功,受过奖,他说:“那时只想着打日本鬼子,就没打谱立功,就没打算活着回来。”他直到后来仍是这样,回村当了7年支部书记,抗战精神在他身上继续延续着,保持抗战精神。一生无怨无悔泡泡糖的梦,甘当无名英雄,永葆老兵本色。
姜修良,山东省平度市北姜家庄村人。1948年2月,刚满18岁的姜修良就参加了八路军,刚参军就遇到了一场恶战。这年3月的一天,他所在的2营接到上级命令,奔赴招远县的塔山打伏击战。
这天拂晓前,队伍埋伏在半山坡上,天刚一亮,就发现200多鬼子乘坐4辆汽车耀武扬威地驶来。当地人进入伏击圈,只听团长一声令下:“打!”激烈的伏击战打响了。200多鬼子全部跳下车抢占地形,有些利用汽车做掩护,负隅顽抗。双方处在胶着的状况下,随着冲锋号响起,姜修良和战友们一起挺着刺刀冲向敌群,与敌人展开了厮杀。只见一个凶神恶煞的鬼子突然刺来一枪,眼疾手快的姜修良先用刺刀一拨,然后顺势向敌人捅去,刺刀狠狠地刺进了鬼子的胸膛。也就这一霎那间,另一个鬼子冲过来向他刺来一枪,他躲闪不及,前额被鬼子划了一刀,鲜血直淌。他忍着疼痛,挺枪向鬼子的心口窝刺去。那鬼子见他像疯了似地又凶又猛,吓得掉头就跑。姜修良趁机举枪叩响扳机,一枪把鬼子消灭了。此时他的脸上布满鲜血,一人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又捅死了一个鬼子。伏击战胜利了,日伪军尸横遍野。在全团庆功大会上记事散文,17岁的姜修良因一个人消灭三个鬼子而荣立三等功。由于作战勇敢,姜修良很快担任了班长。
抗战老兵的故事不胜枚举,这只是平度抗战的一个缩影,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许许多多的抗战故事一直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抗战老兵们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震撼着我的心灵。(责任编辑:文案中国)
下面是文案中国小编为您整理编辑的记事散文范文,希望为您带来帮助!更多原创文章请咨询文案中国,求稿热线:13515490396(张老师)在线qq:1505976256 这一年,谢谢自己谢谢你
文字/香袭书卷
时间的流淌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花开花落,寒来暑往,一时一岁,不辜负,不虚度。
时光有温度,正如你有情。勇敢去爱,认真告别文案中国 记事散文写作。让我们不怕受伤地表达爱,不惧死亡地好好活。
在这即将告别的一年里,谢谢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和陪伴着的你。
这一年,谢谢自己的努力。
这一年,谢谢自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记事散文,为生活而付出的很多很多。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艰辛和幸福感。可能在困难面前彷徨苦恼,可能在喜悦时刻欢笑。也许会咬着牙坚持自己的选择和梦想,也许会想放弃很多的欲望去流浪远方。这一年里,我们应该感谢这么用力的活着的自己。
这一年,谢谢自己走过了许多的路,一路上的风景里遇到很多的人,一起畅享的美食里有无数的快感,轻谈慢聊的话题中那不舍的心情。陌生的地方,和素不相识的人的相逢。这一年里,会有很多次的际遇与我们相拥或者擦肩。生命的未知,才是我们与之重逢的开始代写记事散文。这一年,发生的故事就要成为永远的记忆。
这一年,谢谢你的陪伴。
这一年,谢谢你,身边的朋友们。最真实的爱中是生活中最微小的关怀,每一次相聚,每一个点滴,每一天的相处,每一步的成长,与朋友们分享的快乐,和朋友们倾诉着的忧愁。还有一起走过的路,一幕幕,深刻于心。无论时光怎么流淌,这些陪伴着我们的人记事散文,都是生命里最温暖的光,照耀着我们,给我们力量。
这一年,谢谢你,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血浓于水的情感里,是一生的幸福。爱我们的人纵容着我们的所有缺点和优点,错误和遗憾,我们爱的人,至亲至爱的,从出生到死去,永远不离不弃。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是这些亲人和爱着我们的人,无私的付出给与了我们面对一切磨难或者选择的勇气。爱,是最有力的。这一年里,我们接受爱,付出爱。
这一年,谢谢你,许多默默帮助我们的人火的洗礼。每个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有时候别人的举手之劳,如涓涓溪水,浸润了我们即将干枯的心田。就算是一棵小草,也有春风吹拂的绿意。却原来,春风十里不如你。
这一年,谢谢你,远方的陌生的注视着我们的人,在这些视线里,我们缓慢的进步,那些遥远的祝福,这些都是我们微笑的根基。是的,我们并不熟悉,我们也不认识,可能会是一次交流,可能会是一次阅读,彼此懂得了距离的温度。不远不近,用目光注视着我们的成长,祝福着我们的生活。
这一年,我们已经度过,有风雨兼程,有晴空万里,有繁花盛开,有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的平淡,以及我们为之而不顾一切的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这一年,疾病和痛苦,幸福和欢乐,都将成为过去。来年,我们用最健康的身心,最完美的姿态军旅散文:在部队过第一个春节,最优秀的自己记事散文,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这一年,匆匆而过。
这一年,谢谢自己,谢谢你!
掐辫子
文/江北乔木
掐辫子,也不知兴起于哪那个年代,曾在我们胶东地区盛行了很长一个时期。过去,因农村贫穷落后,生活普遍困难,居家过日子零花钱很少,真是捉肘见襟。为挣个零花钱,家庭妇女就一辈辈地传接着“掐辫子”。从我记事起,就见乡村处处都有掐辫子的,有的还三五成群,围坐一起,边掐辫子边拉呱,欢声笑语响彻在大街小巷,也成了一道道不大不小的风景。
掐辫子属小的不能再小的手工活,即使这么小的手工活的准备都有程序,外人一看还挺规范。先是选好原料,也就是选好整齐、白亮的麦秸草,放手上“啪、啪”摔打两下,摔打下灰土。接着就开始“择草”,也就是择去麦秸草表皮草。再就开始“扩草”,就是用专门制作的扩草刀子将一根根麦秸草“扩”成细条。最后是“淹草”,即将“扩”好的麦秸草放到水中浸泡,也就是常听农村老太太说的“淹淹草”。浸泡好了就用布或大手绢包好,掐辫子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掐好的辫子论“块”记事散文,叫习惯了很顺口,都说掐了几“块”辫子,凑齐多少“块”后,就到收草辫的地方去卖,也有让别人捎着卖的,还有小贩到村子里收购的,很方便。看起来掐辫子挣钱不多,可每个油盐酱醋的足够了。真积攒多了也能解燃眉之急,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把掐辫子的钱都积攒起来,花起来方便。所以,过去闲着没事的中老年妇女大多掐辫子。
小时候见的最多的是祖母掐辫子,祖母手指长再读《干校六记》、尖,这样的手天生掐辫子快。除了手上的功夫,用料也很讲究。每年麦收后,祖母就把放在厢房里的一捆捆麦秸草捋齐,从中间抽取杆粗坚挺、色泽大体一致的麦秸草,再剪头去尾,放到一起,就等于备好了料。祖母掐辫子的时候手很快,而且掐的辫子很好看,显得很白亮,那是不识字的祖母做足了“功课”,把麦秸草浸泡的变软、变白的结果。看着祖母掐辫子,就像一种享受,我也常常联想起她给妹妹们梳辫子的情景,两种辫子花样似乎都差不多,无非是梳辫子从上往下梳,掐辫子从下往上掐罢了,梳辫子是一撮一撮头发拧起来,掐辫子是一根一根麦秸草压起来。现在想来,是现有掐辫子,还是现有梳辫子?探讨起来也觉得有趣。
儿时还常见祖母和邻居老太太们凑到一起掐辫子记事散文,在大街小巷里,在树荫下,在庭院中,在炕头上,似乎都能见到她们掐辫子的身影,就连相互串门时,腋窝间也常常夹着一把用塑料布包着的湿麦秸草。有时她们在街上相互见了,也会招呼一声:“来耍吧”,其实那就是约着一块儿掐辫子,有的就会迈着“三寸金莲”急急地回家拿上备好的掐辫子草,一会儿,从胡同口弯着腰一歪一颠的来了,从屋后拐着弯来了……这“老婆子掐辫子”已成了当年农村里的一种风俗,也成了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老太太们掐辫子可不像大闺女、小媳妇“跟风”似的掐的辫子粗糙。她们都是“老手”,掐辫子熟练老道,轻车熟路,眼不用看,心领神会。说着话、走着路,照样掐辫子,而且掐的辫子很精密,很直。那时祖母常和我本家的两个大奶奶、两个二奶奶、一个伯母一起掐辫子。儿时看着她们掐辫子就觉得,上了年纪的人凑在一起掐辫子也很有意思,五、六位老太太围坐在一起,也是一道小风景,而且还有共同语言。她们有时一边掐辫子,一边拉家常2017回家在路上,有时还念佛,我听不懂她们念的是什么佛?凭直觉感到她们念的很认真,很虔诚。听她们拉呱的内容我也似懂非懂。现在,只能记得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念佛、烧香纸的二奶奶劝别人时说的,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还补充几句白话:“儿女们都长大了,没必要都事事为他们操心了。”接着,有个大奶奶就说了:“你还没轮上,轮上你试试吧,不操心不行啊!”我那时听起来含含糊糊,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渐懂得它的意思。从老太太们掐辫子里也能折射出生活的哲理,她们掐出的辫子一圈又一圈,这一圈一圈里留下的故事也一串又一串。
掐辫子也有环境之分,把春夏秋冬的不同韵味掐进辫子里。
明媚的春天,大多就会选择在花草绿树间掐辫子记事散文,一边掐辫子,一边欣赏柳绿花红,有时还欣赏着鸟鸣蝶舞,草长莺飞。春光无限好,掐出的辫子长。
炎热的夏天,一般就会凑到树荫下,一边掐辫子,一边乘凉。儿时常见老太太们聚集到大槐树下掐辫子,这是棵有着500年树龄的老国槐,树高21米多,树荫直径数十米,在这里掐辫子享受的是一种大树庇护下的惬意。
丰硕的秋天,许多就会轮流聚集到谁家的庭院里纳凉,在葡萄架下,石榴树、果树旁,一边掐辫子,一边欣赏着累累硕果,红红的石榴,似红玛瑙、绿玛瑙的葡萄招人爱,感到赏心悦目。这家主人还会乘兴剪下几嘟噜葡萄,摘下几个红石榴,掐辫子中品尝着果实的酸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寒冷的冬天,一般都会凑到热炕头上掐辫子,先打听着谁家烧的炕头热?就一起迈着“三寸金莲”去了,盘腿坐到热炕头上,暖和和地掐着辫子,身热、心热、手上热,在这样的热炕头上掐辫子,感受到的是冬日里的温暖。
前几年随同事到他老家,见大多庭院里都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草辫子。同事感慨地说:“现在,一个老太太掐辫子,一年快挣两万元了。”听他一说,我也觉得这“小买卖做大了”。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事的老家“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帽人”。很多妇女从六七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掐辫子。在娘家时除了补贴家用,还能为自己积攒嫁妆费用,到了婆家,掐辫子又成了她们养家糊口的手段,并传给了子女。没想到,在我老家几近绝迹的掐辫子风气,却在几十公里外的同事老家长盛不衰,而绵延兴起了庞大的“老太太掐辫子队伍”,并把掐好的辫子涂上各种颜色,远销省内外,客商收货上门记事散文。因了掐辫子,还专门成立了草辫加工厂,生产加工各种草编篮、草编收纳盒、草编筐、草编手提包、草编沙滩包,还有各种草帽、小孩玩具等,远销海内外,生意很红火了。
过去的掐辫子,掐出了一种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也“掐”出了今天的草编加工出口大市场,“掐”出了草编事业的新辉煌!
心灵的震撼
文/江北乔木
前些日子,我参与市里组织编写的《手印:咱们的抗战老兵》付梓出版了。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因我直接参与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始终被一种精神感动着,被一种精神震撼着,这种精神就是抗战精神,就是民族精神。
好久没写这方面的题材了,起初,感到有些手生奶奶的菊花情愫,可采写的感人现场撞击着我的心灵,使我的笔触灵动自然起来,记录着、回忆着他们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感人至深的故事。70多年过去,经历过抗战,为那场战争做出巨大牺牲,而今仍然在世的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记事散文。年轻的时候,他们与日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现在老了,却依然忘不了那段峥嵘的岁月,那些泣血的故事,都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
整个采访过程都在充满着感动进行到:有的抗战老兵躺在病床上,听说要采写抗战的故事,马上来了精神,执意坐起来接受采访;有的抗战老兵病倒了,一直在家休养,躺在床上强打起精神,接受采访;有的腿不能走路了,让儿女搀扶着,坚持接受采访;有的年龄大了,抗战故事记不清了,语言表达不清了,让老伴、子女、儿媳当“翻译”,也要力争慢慢回忆那段抗战的岁月;还有的老人耳朵聋了,听不清采访的意图,索性自己讲述完参加抗战的经历。当我们让这些抗战老兵按下手印时,他们伸出的一双双皲裂的、斑驳的、留下战争创伤的手,有的手上仅剩下三两个指头,有的被子弹打得粘连到了一起,还有的用这伤残的手表演着当年怎样射击的动作,我们都不忍心看,还有的用伤残的右手庄严地向我们敬礼,我们都为此动容。后来我想,他们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同日寇拼刺刀;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向敌人扔手榴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爬上了敌人的碉堡,举起了炸药包;就是这样一双手向敌人扣响了板机;就是这一双双粗大、有力的手,就是这一双双弯曲、变形的手,捍卫着祖国的疆土,托起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记事散文。从手印入手,去探求这些世纪老人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人生,一幅手印,既是个体生命密码的形象解读,也是独特人生经历的恰当注脚。每一幅手印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悲壮的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都感人至深。
我们所采访的205位抗战人物中,有74位抗战时期的干部,有42位抗战时期的老党员,有89位抗战老兵。他们中:有党的地下小交通员高传玺;有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张景理;有喊着“打仗就得不怕死”的郭蔚华;有参加抗战的孤儿王林芝;有大辫子里藏情报的白慧敏;有身经百战的姜修良;有地下少先队员李进石;有不怕死的机枪手李焕香;有血雨腥风中的女战士季秀云;有用斗顽敌的女兵荆翠芝;有三摸“阎王爷鼻子”的史书吉;有“石雷大王”张书杰;有与军号永不分离的綦光先;有“九死一生”的王学泰;有善炸碉堡的“专业户”李言桢;有用铁锨劈死小鬼子的李修山;有头颅留下弹片70载的孙洪训;有号称胶东军区“千里眼”、“顺风耳”的张世京女孩和父亲;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枪手林学美……还有很多很多,一则又一则故事,一段又一段历史,一位又一位英雄的抗战老兵!
我手中的笔“唰唰唰”飞快地记录……
文友的相机“喀喀喀”不停地拍照……
我的心“砰砰砰”激动地记忆着抗战老兵经历的每个瞬间、每个细节……
记者的摄像机全程记录着一段段激动人心的采访过程……
王林芝,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招贤村人。他11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劳累了半生的父亲也撒手人寰。从此,王林芝和四个弟弟妹妹都成了孤儿。在那动荡的年代,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抚养五个孤儿,就忍痛将王林芝的两个妹妹卖掉了。1940年记事散文,为了养家糊口,年仅13岁的王林芝就跟着大人到天津铁厂当童工,到码头出苦力。这期间,王林芝亲眼目睹了日寇欺压百姓的残酷暴行,就萌发了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的念头。1945年8月,攀比之下王林芝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
参军后,王林芝英勇善战,在攻打山东潍县固堤据点的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的疯狂射击,踏着云梯突破敌人的防线,攻入敌人的指挥所,确保了战斗胜利。在解放平度城的战斗中,他作为突击队员,抱起炸药包,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炸毁了防御设施完善的东南碉堡群,确保部队顺利解放了平度城。一次,在解放昌邑城的战斗中,我方连续派出爆破组都未爆破成功,紧要关头,王林芝冲上去,他把炸药包绑在竹竿上,在火力掩护下,匍匐爬到碉堡的射击死角,举起竹竿硬把炸药包顶进射击孔里,碉堡内的敌人拼死往外推,王林芝用两脚死死蹬着竹竿的下端,就在即将爆炸的瞬间,他猛的翻身滚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碉堡炸塌了一半。残存的敌人继续向外扫射。王林芝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第二次爆破,终于扫清了前进的障碍,夺取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孙洪训,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孙家汇村人。1938年,日军入侵平度后,在他村子附近的刘家庄、古岘都设了据点,在当地强掳民工,抢夺财物,激起了少年孙洪训的刻骨仇恨,他立志参军,保家卫国。为了能去当兵,孙洪训从小就跟大人学着打土枪,小小年纪就练就一手好枪法,正是凭借这手好枪法。1943年,刚刚15岁的孙洪训,就成为一名“小八路”,在中共南海司令部三营,先是给营长当警卫员,不久又担任了通信班长。
一次,部队首长命令孙洪训所在的三营支援胶县抗日武装,天亮前必须赶到胶县境内埋伏一个大坝后面,阻击日伪军进攻,全营及时赶到待命记事散文。到了清晨,发现敌情。等日、伪军走近了,营长“叭、叭”两抢,接着喊:“同志们,打!”齐向日、伪军开火,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孙洪训凭借精准的枪法,打死了4名日本鬼子。正打得难解难分,从东南方向又涌来了日伪军的增援部队,架起了三挺机枪开始扫射,敌强我弱,寡不敌众。营长立即命令:九连掩护,七、八连撤退。这次战役,九连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只有一人生存。这次战役之后,损兵折将的三营在大泽山南部再度遭遇了日军的尖兵袭击,八连又损失惨重,只有一名副连长和通讯员得以幸存。孙洪训十分沉痛地说:“眼睁睁地看着三个连的人就剩一个连了,真惨啊!”
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孙洪训随部队参加在即墨普东作战,许世友发给部队两门野炮,野炮朝着敌人的两个碉堡开火,一炮一个,就把碉堡打倒了。孙洪训和战友们在附近隐蔽着,看敌人往哪跑,就往哪追着打。孙洪训回忆说:“大约到了半夜,突然,敌人一发炮弹打来,就什么看不见了,我就摸索着,那时指头已被打掉了两个,也没感到疼,已经疼得麻木了。指头只连着一张皮了,我一下子就把那连着的皮挣下来,接着就昏过去了,醒来后,发现被从战场上抬下来了。”采访中,孙洪训还用伤残的右手比划着当年射击的动作,坐在一旁的老伴补充说:“他的枪法挺好!即使现在,周围的老人还常夸他的枪法。”
孙洪训的头部右侧和前额也都受过伤,一块弹片还留在头颅内。我用手试了一下,觉得很硬。我便问他:“也没到医院取出来?”老人无奈地说记事散文:“我曾到解放军八九分院和其他大医院请专家检查过,因涉及生命危险没敢取。”就这样,这块弹片就一直留在了孙洪训头颅内整整70年。
老人参加过抗战,负过伤,流过血,可曾没立过功,受过奖,他说:“那时只想着打日本鬼子,就没打谱立功,就没打算活着回来。”他直到后来仍是这样,回村当了7年支部书记,抗战精神在他身上继续延续着,保持抗战精神。一生无怨无悔泡泡糖的梦,甘当无名英雄,永葆老兵本色。
姜修良,山东省平度市北姜家庄村人。1948年2月,刚满18岁的姜修良就参加了八路军,刚参军就遇到了一场恶战。这年3月的一天,他所在的2营接到上级命令,奔赴招远县的塔山打伏击战。
这天拂晓前,队伍埋伏在半山坡上,天刚一亮,就发现200多鬼子乘坐4辆汽车耀武扬威地驶来。当地人进入伏击圈,只听团长一声令下:“打!”激烈的伏击战打响了。200多鬼子全部跳下车抢占地形,有些利用汽车做掩护,负隅顽抗。双方处在胶着的状况下,随着冲锋号响起,姜修良和战友们一起挺着刺刀冲向敌群,与敌人展开了厮杀。只见一个凶神恶煞的鬼子突然刺来一枪,眼疾手快的姜修良先用刺刀一拨,然后顺势向敌人捅去,刺刀狠狠地刺进了鬼子的胸膛。也就这一霎那间,另一个鬼子冲过来向他刺来一枪,他躲闪不及,前额被鬼子划了一刀,鲜血直淌。他忍着疼痛,挺枪向鬼子的心口窝刺去。那鬼子见他像疯了似地又凶又猛,吓得掉头就跑。姜修良趁机举枪叩响扳机,一枪把鬼子消灭了。此时他的脸上布满鲜血,一人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又捅死了一个鬼子。伏击战胜利了,日伪军尸横遍野。在全团庆功大会上记事散文,17岁的姜修良因一个人消灭三个鬼子而荣立三等功。由于作战勇敢,姜修良很快担任了班长。
抗战老兵的故事不胜枚举,这只是平度抗战的一个缩影,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许许多多的抗战故事一直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抗战老兵们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震撼着我的心灵。(责任编辑:文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