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染病报告流程
(1)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应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初次报告”项),做好疫情登记,并立即将报告卡交医务部的疫情管理人员(双休日及节假日立即报告总值班)。
(2)订正报告
负责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裂或分类改变)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项,填写新的“诊断日期”(确诊日期)和“填卡日期”。
(3)死亡报告
对已填写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因该传染病死亡时,临床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再次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卡上标识“订正报告”,同时注明“死亡日期”。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初诊死亡的病例无需两次报卡,在“初次报告卡”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仔细填写,注意自己清楚、项目齐全及准确。
住院期间诊断为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卡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素材,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接诊医生要立即补填、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5)慢性传染病的报告
在作出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首次接诊时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再次复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且在同一年度内可不再进行报告。
(6)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
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必须符合法定时限(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诊断后2小时内、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方式和我院的有关规定。杜绝迟报、漏报、漏登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不论甲、乙、丙类),应当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区疾控中心报告。
宝中堂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管理原则
1、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2、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保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传染病人的秘密。3、临床各科室设专人负责本科室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4、医务科设专人负责全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报告病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39种传染病,及本市要求报告的非法定传染病:水痘。
三、报告时限
1.责任疫情报告人首次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时,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医务科进行报告。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中的病人、疑似病人及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4小时内向医务科进行报告。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不得授意他人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四、报告程序
1.各科室必须设立传染病登记本,首诊医生发现传染病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做好登记。由各部门护士负责每天2次将传染病报告卡送交医务科:10点前送交前一天夜班报告卡,16点前交送当天报告卡。节假日期间送交总值班。
2.医务科疫情直报人员接到传报卡后应认真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计算机网络直报,同时做好登记。报卡存档保存三年。五、填卡要求
首诊医生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规定认真填写,要求自己清晰,项目准确完整,不得有空项、漏项。六、考核与奖惩
医务科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行月考核制度。漏报1例传染病疫情扣负责人50元,扣责任科室领导30元。迟报1例传染病疫情扣责任人20元,扣责任科室领导10元。传染病卡片填写出现质量问题1例,扣负责人10元。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院里适当给予奖励。
第二篇:典型性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对全县及我公司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认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蔬菜(包括瓜类)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总产值3.25亿元,其中辣椒生产面积4万亩,总产量12万吨,产值达1.2亿元,产区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纯收入4500元左右,占人均纯收入50%。通过2008-2009年高产创建项目实施,蔬菜生产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每亩蔬菜平均实现亩产10054.4公斤,每亩核心示范田实现亩产11846.7公斤,创造了迄今为止全国单产最高纪录,为蔬菜产业挖掘增产潜力、促进均衡增产起到极大地示范带动作用。2009年以来,我县注重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共建成日光温室1650亩,塑料大棚10000亩,并全部投入生产运营。通过设施蔬菜项目建设,推动我县蔬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公司成立于2011年,位于陕西省**县防汛典型事迹报告【精选2篇】,注册资本11000万元,公司现拥有员工80人,合作农户2000户。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试验示范为先导,以调整结构为己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县设施农业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现代特色农业工作中,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发挥优势,在打造特色产业上求突破。按照“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突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果品产业,培育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思路,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计划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内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各镇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镇以“三大流域”为重点,突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市级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这些龙头企业内牵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和消费者,建立了“农业龙头+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间接带动3万亩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畜禽饲养规模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种植、养殖业。我县农牧生产发展始终坚持“扶龙头、建基地、抓大户、2做示范”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种植示范村和规模饲养户、规范化养殖户,重点培育优势畜禽主导产品,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整合,大力推进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产值上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现代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金土地盛开致富花
(一)公司发展现状
****公司于2011年启动建设占地2000亩的核心区,建有日光温室;拱棚;双面温室;智能温室;规划养殖区,物流配送区,建成培训室720m,农业展厅720m。公司具有六大区域和六大功能,是榆林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区域功能主要包括:1、试验研究区,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和尖端生产技术,试验研究适于当地规模化发展的种植模式和蔬菜品种;2、农业示范区,主要展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控、节水灌溉、土地集约化利用等实用性技术和有机蔬菜生产、花卉生产、盆栽与立体栽培等尖端农业生产技术;3、生产服务区,利用多功能厅开展农技理论培训,利用园区展台展示试验研究成果,现场提供栽培技术实践指导,常年提供优质种苗、生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所需的生产资料,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4、物流配送区,按照统一使用“**”品牌、统一销售的规定,进行蔬菜检验、分选、净菜、包装、冷藏,运输到销售服务网点上市销售;5、生态养殖区,建设存栏5000头生猪养殖322基地和500方沼气处理池,有效推动无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6、休闲观光区,深入挖掘草原游牧文化、边塞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多元文化因子,制定开发了集蔬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生态餐厅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一日游精品线路,带动当地更多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型。
(二)运作模式
公司设有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下设生产部、营销部、后勤部、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在健全公司《章程》的基础上,制定了董事会、监事会等各项职责,制定了社员管理、财务管理、业务培训、采购销售等各项工作制度。同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合作农户实行五个“统一”服务模式,即:1、统一规划种植,公司引导农户统一按照计划种植蔬菜品种,避免产供不平衡,制定统一生产规程生产放心的绿色蔬菜;2、统一技术指导,公司常年聘请多名知名专家和种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监督生产;3、统一种苗供应,公司向各合作农户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既保证了品种的质量又节约了生产时间,为丰产打好了基础;4、统一商标品牌,使用“**”牌商标,实行“一箱一号”或“一瓜一号”的产品可追溯制度,确保瓜菜的质量,让消费者放心;5、统一产品销售,公司推出产品指导价,组织引导服务区农户经过检验、分选、净菜、包装、冷藏,运输到指定地点4进行统一销售。
(三)资源整合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从起步之初,公司就准确定位自身,肩负起了创造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效益的双重责任。成为连接国家“三农”政策和广大农户的桥梁纽带。几年来,公司秉承“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的理念,初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一是借助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核心区功能日趋完善,试验示范成效明显。二是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多能”目标,公司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基地;陕西省计生家庭创业致富工程基地;榆林市基层党建“村社联建”参观示范点;**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各部门单位将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高效利用,满足了各自工作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是着力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广大农民对专业种植技术的热切需求,公司与县乡合作,每年定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先后邀请杨凌农科大教授和市县农业专家,对农民群众进行理论加实践培训,年均培训农民达到6000人次以上,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技术保障。
(四)取得成效
****公司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解决菜5农蔬菜集中销售的难题,公司实行农超对接、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后,解决了本地蔬菜销售难问题,防止了恶性竞争,保护了广大菜农的利益。二是提高了蔬菜的种植效益,公司成立以来,社员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种植结构得以调整,种植效益日益显现。2012年,公司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大田和设施蔬菜产生的附加值已经超过**亿元。三是促进了**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社员发家致富,更重要的是为**县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公司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表彰。陕西日报、榆林日报、榆林电视台、**电视台、三边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公司的发展成就;总经理也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技科普工作者和种植标兵,被市团委、市农业局评为“榆林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获得榆林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仍然面临了很多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小。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当前形势相比,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6不强。全县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较少,并且大多是小型合作企业。
二是加工能力弱。全县现有设施农业企业很多家,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放身生产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
三是利益联结松。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
四是农业投入少。农业基础设施差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土地流转难严重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现象仍然普遍,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五、对发展我县特色农业的建议
一是严格督查,落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按照农业发展三年规划的任务和进展计划,及早做好动员和宣传,腾好地茬,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农业部门严格督查落实,确保将调整任务落到实处,完成发展任务和目标。7二是规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升农民组织化生产水平。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引导规范现有合作社的发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蔬菜生产加工等领域建成一批全市运作规范、知名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典型农民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合作社,提高农户组织化生产水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提升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当前县委、县政府和各镇办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产业调整扶持奖励政策,但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根据调查,当年大规模的发展,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将扶持力度增加一倍,也只是达到了200元/亩,奖励额度达不到基本开支费用的三分之一,广大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各镇办要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作用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发展成片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奖励额度,做好土地整理、种子供应等服务,对成片产业县内的水、路、渠、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四是注重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8于主动地位。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
五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加强优势特色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优势特色作物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的产品申报,建立和完善相关质量安全体系;加大督促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标准和规程进行生产;瞄准高层次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入手,加强宣传和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效益;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势作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控检验体系,不断增强我县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扶持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要从税收、政策、科技、9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把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使特色农业有一个快速提升的发展势头,促使特色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对接。严格落实县政府增加农民收入中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增强带动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保障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色农业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效益,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中显得尤为重要。改善和优化我县特色农业生产结构,快速建立优质商品生产基地,大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无公害化程度,是我县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培植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特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检测实验室内审报告
为检查和验证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否持续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按本中心站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要求有效运行,内审组根据年度内审计划,于2012年5月15日到16日,开展管理体系内审,现将两天的审核实施情况及审核发现报告如下:
一、审核依据
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
2.《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CNAS/CL09:2006);
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CNAS/CL10:2006);
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
5.《质量手册》第五版(JRCDC/SC-05);
6.《程序文件》(JRCDC/CX01-39);
7.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
二、审核范围
1.管理体系文件涉及的所有要素,包括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
2.检测工作涉及到的所有科室、人员,包括: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办公室(质管科)、后勤管理科、检验与放射科、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等。
三、审核方式
本次审核为抽样检查,存在一定的抽样风险,主要是收集符合性证据,采用查阅文件和记录、与相关人员交流沟通、查看现场等方式开展。
四、内审组组成
本次审核是从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证书,经中心最高管理者任命的内审员当中选取黄碧波、曹俊、方晓飞、李水明、凌明玉等5名同志组成内审组,黄碧波同志任内审组长。
五、审核计划实施情况
1.内审组按预定的计划和进程(内审实施计划)开展本次审核活动。
2.为确保本次内审的顺利开展,内审组长于内审前1周编制内审实施计划,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并以书面通知形式发放到相关科室和人员,对内审的分工注意了公正性和回避性,内审员不得审核自己所在的科室和岗位。
3.内审首、末次会议由内审组长主持,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内审组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本次审核目的、依据、范围、内审组的组成、审核方式、时间安排及抽样风险等。中心主任也从进一步完善提升管理体系角度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4.由于事先通知,各科室和人员都能合理安排工作,积极配合内审员能按预定的时间安排开展审核。
5.本次审核对2009年内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关注。
六、审核发现
通过2天的审核,以及内审组同审核对象的沟通,本次审核发现管理体系运行中的突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有:
(一)实验室管理和检测工作的突出方面
1.注重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与适宜性。中心主任定期组织管理评审,综合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根据工作类型与工作量的变化,提出改进要求,对有关科室和岗位进行了调整,中心及时组织人员先后修订完善了《质量手册》第1章和第3章,《文件控制维护程序》(JRCDC/CX-03)、《检测工作分包控制程序》(JRCDC/CX-05)、《仪器设备管理程序》(JRCDC/CX-23)、《量值溯源程序》(JRCDC/CX-24)、《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程序》(JRCDC/CX-31)等5个程序文件,根据岗位调整任命了质量监督员等管理人员,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了管理体系文件符合性。
2.注重能力的提升。一是中心充实了3名本科毕业生到公共卫生技术力量;二是派出2名业务技术骨干到省职防所进行了4个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业务进修;三是派出各类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实验室管理、检验技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业务培训3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检测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四是邀请江苏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陈连生教授来中心举办“坚持终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专题讲座,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3.注重检测工作的溯源。一是按期编制了计量检定/校准计划,组织计量仪器的检定、校准工作,并对校准结果是否符合检测工作要求进行了确认;二是添置了标准声源、流量校准计,用于噪声监测仪和粉尘采样器的校正;三是定期对实验用水、标准物质(溶液)、微生物培养基、高压锅灭菌效果进行核查;四是严格按管理体系及检测方法要求记录检测工作的全过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溯源和准确性。
4.注重实验室安全和环保。一是建立相关程序,定期对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水、电、气等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未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二是对5名高压灭菌器操作人员进行压力容器安全知识培训,并取得压力容器操作证;三是与专业废物处置公司签订废弃物集中处置协议,对检验废弃物、医疗废物分类存放、集中处置,确保实验室安全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5.积极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一是参加国家认可委组织的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测定、半固体中副溶血性弧菌能力验证,均取得满意结果;二是参加镇扬徐通泰五地疾控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水中pH、奶粉中蛋白值、半固体中致病菌分离鉴定;三是参加省疾控中心组织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盲样考核,空气中苯、丙酮、正已烷、正丁醇和乙酸5项考核指标(其中丙酮、正已烷、正丁醇和乙酸是认证认可范围之外的项目)均以合格的结果通过考核,是镇江地区唯一以全部合格结果通过考核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心自2007年取得国家认可实验室资格,历次参加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均取得满意结果,由此可见,本中心的检测结果是准确可靠的,并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督查。
6.注重客户意见的收集。一是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党(政)务公开栏以及中心网页中公开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结合行风建设,设立意见箱,在收费室、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等窗口部门发放民主监督卡,主动征求服务对象意见;三是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调查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满意度,广泛征求客户意见,作为检测工作改进和服务程序优化的依据。各科室均未接到有关检测工作投诉,进一步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在市优化办双优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排名较上年有所上升,创成了镇江市文明单位称号;检验与放射科创成了镇江市青年文明号,目前正争创省青年文明号;职业卫生科正争创镇江市青年文明号。
7.注重服务社会大众。为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大对全市生活饮用水监测频次,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顺利完成农村生活饮用水国家监测点项目监测任务,采取从采样到报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按时上报检测结果,获得2008、2009年度省、市农村饮用水监测先进集体荣誉。开展全国典型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全分析本底调查的标本采集和部分项目的检测,为维护大众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8.注重检测报告质量。从抽查的餐具消毒质量、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生活饮用水检测及公共场所检测等50份检测报告上看,一是数据采集准确,未发现检测记录数据与检测报告数据不一致或记录不全现象;二是对结果解释结论正确;三是数值修约符合规定,四是报告信息符合相关《检测报告管理程序》(JRCDC/CX-32)文件要求;五是对未通过认证认可项目进行有效的标注;六是报告连同检测记录由办公室统一保存,符合程序文件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文件控制。文件的借阅(如绩效考核整理资料时职业卫生科借阅检测报告),只是按一般档案管理,由借阅人出具借条,办公室未能按《文件控制程序》(JRCDC/CX-03)要求履行审批手续,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
2.检测人员授权。未能及时按《人员的需求和培训程序》(JRCDC/CX-15)对新上岗人员(常心乐、张军、朱海俊)进行技能确认和授权,就从事现场采样、检测和有关检测仪器的操作。
3.修正因子的应用。检测人员对修正因子概念理解不透,职业卫生科、公共卫生科现场检测记录(如噪声测定记录(JRCDC/JL-15)等)中结果计算没有应用修正因子记录。
4.质量监督。质量监督员未掌握监督重点,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质量监督员制订质量监督计划,开展质量监督时没有监督新上岗人员的记录。
5.质量控制。检验与放射科在检测工作中虽然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并记录在检测记录中,但没有按《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程序》(JRCDC/CX-31)要求制订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6.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后勤管理科对物资供应商进行了调查,也收集了相应的证明材料,但没有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定,对物品验收要求理解不清,仅按一般物资对数量、规格等进行验收,没有组织使用科室进行质量验收,未能提供相应的记录。
7.采样记录填写。卫生科和职业卫生科检测人员在现场工作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采样记录填写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记录数据的修改不符合要求,如(消)检字201000761号报告,修改处未签名确认;2,采样记录填写不完整,有缺项,如:(职)检字201000840报告中,未填写采样仪器编号、样品保存条件和采样时现场设备运行情况。
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内审组与各责任人进行了交流沟通,开出了7个不符合项,均为一般不符合,并得到相应责任人的确认。
七、审核结论
经过两天的审核,经内审组讨论认为:本中心的检测工作基本符合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运行,基本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等相关规定,未出现严重不符合。
八、措施建议
为确保本中心管理体系能持续符合相关规定,针对本次审核所发现的问题,审核组提出以下建议:
1.各相关人员和科室应认真学习掌握《准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规定,严格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和检测工作。
2.各科室和人员加强沟通,按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履行职责,增强记录意识,对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的各个环节按规定进行记录,作为证据材料妥善保管。
3.对内外部文件进一步清理,按要求标识、控制、管理和使用,防止误用作废文件而影响检测质量。
4.及时修改和完善不适用的记录表式,确保持续符合准则要求。
5.由于本次审核是抽样检查,故存在一定风险和局限性,没有发现不符合的不一定全都是符合《准则》要求,各相关科室和人员应以此为契机,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总结、发现,举一反三,对出现的或潜在的不符合及时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以确保本中心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6.审核的深度和广度尚有欠缺,在今后的审核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将内审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和细致。
7.对本次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由相关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纠正措施,将纠正材料报内审组,由内审员或质量监督员跟踪验证,并在下一次内审中予以关注,以防再次出现。
8.本报告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办公室按文件控制要求,受控发放到各相关科室和人员。
附:2010年内审不符合项汇总表。
(1)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应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初次报告”项),做好疫情登记,并立即将报告卡交医务部的疫情管理人员(双休日及节假日立即报告总值班)。
(2)订正报告
负责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裂或分类改变)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项,填写新的“诊断日期”(确诊日期)和“填卡日期”。
(3)死亡报告
对已填写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因该传染病死亡时,临床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再次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卡上标识“订正报告”,同时注明“死亡日期”。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初诊死亡的病例无需两次报卡,在“初次报告卡”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仔细填写,注意自己清楚、项目齐全及准确。
住院期间诊断为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卡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素材,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接诊医生要立即补填、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5)慢性传染病的报告
在作出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首次接诊时需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再次复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且在同一年度内可不再进行报告。
(6)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
各科疫情报告卡的送交、报告必须符合法定时限(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诊断后2小时内、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方式和我院的有关规定。杜绝迟报、漏报、漏登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不论甲、乙、丙类),应当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区疾控中心报告。
宝中堂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管理原则
1、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2、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保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传染病人的秘密。3、临床各科室设专人负责本科室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4、医务科设专人负责全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报告病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39种传染病,及本市要求报告的非法定传染病:水痘。
三、报告时限
1.责任疫情报告人首次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时,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医务科进行报告。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中的病人、疑似病人及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4小时内向医务科进行报告。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不得授意他人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四、报告程序
1.各科室必须设立传染病登记本,首诊医生发现传染病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做好登记。由各部门护士负责每天2次将传染病报告卡送交医务科:10点前送交前一天夜班报告卡,16点前交送当天报告卡。节假日期间送交总值班。
2.医务科疫情直报人员接到传报卡后应认真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计算机网络直报,同时做好登记。报卡存档保存三年。五、填卡要求
首诊医生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规定认真填写,要求自己清晰,项目准确完整,不得有空项、漏项。六、考核与奖惩
医务科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行月考核制度。漏报1例传染病疫情扣负责人50元,扣责任科室领导30元。迟报1例传染病疫情扣责任人20元,扣责任科室领导10元。传染病卡片填写出现质量问题1例,扣负责人10元。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院里适当给予奖励。
第二篇:典型性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对全县及我公司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认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蔬菜(包括瓜类)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总产值3.25亿元,其中辣椒生产面积4万亩,总产量12万吨,产值达1.2亿元,产区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纯收入4500元左右,占人均纯收入50%。通过2008-2009年高产创建项目实施,蔬菜生产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每亩蔬菜平均实现亩产10054.4公斤,每亩核心示范田实现亩产11846.7公斤,创造了迄今为止全国单产最高纪录,为蔬菜产业挖掘增产潜力、促进均衡增产起到极大地示范带动作用。2009年以来,我县注重加快发展设施蔬菜,共建成日光温室1650亩,塑料大棚10000亩,并全部投入生产运营。通过设施蔬菜项目建设,推动我县蔬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公司成立于2011年,位于陕西省**县防汛典型事迹报告【精选2篇】,注册资本11000万元,公司现拥有员工80人,合作农户2000户。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试验示范为先导,以调整结构为己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县设施农业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现代特色农业工作中,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发挥优势,在打造特色产业上求突破。按照“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突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果品产业,培育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思路,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计划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内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各镇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镇以“三大流域”为重点,突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市级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这些龙头企业内牵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和消费者,建立了“农业龙头+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间接带动3万亩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畜禽饲养规模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种植、养殖业。我县农牧生产发展始终坚持“扶龙头、建基地、抓大户、2做示范”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种植示范村和规模饲养户、规范化养殖户,重点培育优势畜禽主导产品,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整合,大力推进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产值上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现代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金土地盛开致富花
(一)公司发展现状
****公司于2011年启动建设占地2000亩的核心区,建有日光温室;拱棚;双面温室;智能温室;规划养殖区,物流配送区,建成培训室720m,农业展厅720m。公司具有六大区域和六大功能,是榆林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区域功能主要包括:1、试验研究区,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和尖端生产技术,试验研究适于当地规模化发展的种植模式和蔬菜品种;2、农业示范区,主要展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控、节水灌溉、土地集约化利用等实用性技术和有机蔬菜生产、花卉生产、盆栽与立体栽培等尖端农业生产技术;3、生产服务区,利用多功能厅开展农技理论培训,利用园区展台展示试验研究成果,现场提供栽培技术实践指导,常年提供优质种苗、生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所需的生产资料,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4、物流配送区,按照统一使用“**”品牌、统一销售的规定,进行蔬菜检验、分选、净菜、包装、冷藏,运输到销售服务网点上市销售;5、生态养殖区,建设存栏5000头生猪养殖322基地和500方沼气处理池,有效推动无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6、休闲观光区,深入挖掘草原游牧文化、边塞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多元文化因子,制定开发了集蔬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生态餐厅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一日游精品线路,带动当地更多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型。
(二)运作模式
公司设有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下设生产部、营销部、后勤部、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在健全公司《章程》的基础上,制定了董事会、监事会等各项职责,制定了社员管理、财务管理、业务培训、采购销售等各项工作制度。同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合作农户实行五个“统一”服务模式,即:1、统一规划种植,公司引导农户统一按照计划种植蔬菜品种,避免产供不平衡,制定统一生产规程生产放心的绿色蔬菜;2、统一技术指导,公司常年聘请多名知名专家和种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监督生产;3、统一种苗供应,公司向各合作农户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既保证了品种的质量又节约了生产时间,为丰产打好了基础;4、统一商标品牌,使用“**”牌商标,实行“一箱一号”或“一瓜一号”的产品可追溯制度,确保瓜菜的质量,让消费者放心;5、统一产品销售,公司推出产品指导价,组织引导服务区农户经过检验、分选、净菜、包装、冷藏,运输到指定地点4进行统一销售。
(三)资源整合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从起步之初,公司就准确定位自身,肩负起了创造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效益的双重责任。成为连接国家“三农”政策和广大农户的桥梁纽带。几年来,公司秉承“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的理念,初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一是借助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核心区功能日趋完善,试验示范成效明显。二是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多能”目标,公司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基地;陕西省计生家庭创业致富工程基地;榆林市基层党建“村社联建”参观示范点;**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各部门单位将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高效利用,满足了各自工作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是着力提高农民素质,针对广大农民对专业种植技术的热切需求,公司与县乡合作,每年定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先后邀请杨凌农科大教授和市县农业专家,对农民群众进行理论加实践培训,年均培训农民达到6000人次以上,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技术保障。
(四)取得成效
****公司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解决菜5农蔬菜集中销售的难题,公司实行农超对接、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后,解决了本地蔬菜销售难问题,防止了恶性竞争,保护了广大菜农的利益。二是提高了蔬菜的种植效益,公司成立以来,社员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种植结构得以调整,种植效益日益显现。2012年,公司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大田和设施蔬菜产生的附加值已经超过**亿元。三是促进了**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社员发家致富,更重要的是为**县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公司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表彰。陕西日报、榆林日报、榆林电视台、**电视台、三边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公司的发展成就;总经理也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技科普工作者和种植标兵,被市团委、市农业局评为“榆林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获得榆林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我们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仍然面临了很多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小。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当前形势相比,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6不强。全县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较少,并且大多是小型合作企业。
二是加工能力弱。全县现有设施农业企业很多家,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放身生产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
三是利益联结松。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
四是农业投入少。农业基础设施差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土地流转难严重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现象仍然普遍,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五、对发展我县特色农业的建议
一是严格督查,落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规划。按照农业发展三年规划的任务和进展计划,及早做好动员和宣传,腾好地茬,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农业部门严格督查落实,确保将调整任务落到实处,完成发展任务和目标。7二是规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升农民组织化生产水平。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引导规范现有合作社的发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蔬菜生产加工等领域建成一批全市运作规范、知名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典型农民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合作社,提高农户组织化生产水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提升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当前县委、县政府和各镇办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产业调整扶持奖励政策,但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根据调查,当年大规模的发展,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将扶持力度增加一倍,也只是达到了200元/亩,奖励额度达不到基本开支费用的三分之一,广大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各镇办要结合自身实际,修订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作用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发展成片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奖励额度,做好土地整理、种子供应等服务,对成片产业县内的水、路、渠、绿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四是注重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8于主动地位。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
五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加强优势特色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优势特色作物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的产品申报,建立和完善相关质量安全体系;加大督促力度,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标准和规程进行生产;瞄准高层次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入手,加强宣传和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效益;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势作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控检验体系,不断增强我县特色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扶持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要从税收、政策、科技、9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把龙头企业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使特色农业有一个快速提升的发展势头,促使特色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对接。严格落实县政府增加农民收入中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增强带动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保障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色农业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效益,在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中显得尤为重要。改善和优化我县特色农业生产结构,快速建立优质商品生产基地,大力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无公害化程度,是我县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培植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特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检测实验室内审报告
为检查和验证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否持续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按本中心站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要求有效运行,内审组根据年度内审计划,于2012年5月15日到16日,开展管理体系内审,现将两天的审核实施情况及审核发现报告如下:
一、审核依据
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
2.《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CNAS/CL09:2006);
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明》(CNAS/CL10:2006);
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
5.《质量手册》第五版(JRCDC/SC-05);
6.《程序文件》(JRCDC/CX01-39);
7.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
二、审核范围
1.管理体系文件涉及的所有要素,包括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
2.检测工作涉及到的所有科室、人员,包括: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办公室(质管科)、后勤管理科、检验与放射科、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等。
三、审核方式
本次审核为抽样检查,存在一定的抽样风险,主要是收集符合性证据,采用查阅文件和记录、与相关人员交流沟通、查看现场等方式开展。
四、内审组组成
本次审核是从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证书,经中心最高管理者任命的内审员当中选取黄碧波、曹俊、方晓飞、李水明、凌明玉等5名同志组成内审组,黄碧波同志任内审组长。
五、审核计划实施情况
1.内审组按预定的计划和进程(内审实施计划)开展本次审核活动。
2.为确保本次内审的顺利开展,内审组长于内审前1周编制内审实施计划,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并以书面通知形式发放到相关科室和人员,对内审的分工注意了公正性和回避性,内审员不得审核自己所在的科室和岗位。
3.内审首、末次会议由内审组长主持,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内审组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本次审核目的、依据、范围、内审组的组成、审核方式、时间安排及抽样风险等。中心主任也从进一步完善提升管理体系角度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4.由于事先通知,各科室和人员都能合理安排工作,积极配合内审员能按预定的时间安排开展审核。
5.本次审核对2009年内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关注。
六、审核发现
通过2天的审核,以及内审组同审核对象的沟通,本次审核发现管理体系运行中的突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有:
(一)实验室管理和检测工作的突出方面
1.注重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与适宜性。中心主任定期组织管理评审,综合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根据工作类型与工作量的变化,提出改进要求,对有关科室和岗位进行了调整,中心及时组织人员先后修订完善了《质量手册》第1章和第3章,《文件控制维护程序》(JRCDC/CX-03)、《检测工作分包控制程序》(JRCDC/CX-05)、《仪器设备管理程序》(JRCDC/CX-23)、《量值溯源程序》(JRCDC/CX-24)、《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程序》(JRCDC/CX-31)等5个程序文件,根据岗位调整任命了质量监督员等管理人员,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了管理体系文件符合性。
2.注重能力的提升。一是中心充实了3名本科毕业生到公共卫生技术力量;二是派出2名业务技术骨干到省职防所进行了4个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业务进修;三是派出各类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实验室管理、检验技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业务培训3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检测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四是邀请江苏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陈连生教授来中心举办“坚持终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专题讲座,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3.注重检测工作的溯源。一是按期编制了计量检定/校准计划,组织计量仪器的检定、校准工作,并对校准结果是否符合检测工作要求进行了确认;二是添置了标准声源、流量校准计,用于噪声监测仪和粉尘采样器的校正;三是定期对实验用水、标准物质(溶液)、微生物培养基、高压锅灭菌效果进行核查;四是严格按管理体系及检测方法要求记录检测工作的全过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溯源和准确性。
4.注重实验室安全和环保。一是建立相关程序,定期对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水、电、气等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未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二是对5名高压灭菌器操作人员进行压力容器安全知识培训,并取得压力容器操作证;三是与专业废物处置公司签订废弃物集中处置协议,对检验废弃物、医疗废物分类存放、集中处置,确保实验室安全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5.积极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一是参加国家认可委组织的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测定、半固体中副溶血性弧菌能力验证,均取得满意结果;二是参加镇扬徐通泰五地疾控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水中pH、奶粉中蛋白值、半固体中致病菌分离鉴定;三是参加省疾控中心组织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盲样考核,空气中苯、丙酮、正已烷、正丁醇和乙酸5项考核指标(其中丙酮、正已烷、正丁醇和乙酸是认证认可范围之外的项目)均以合格的结果通过考核,是镇江地区唯一以全部合格结果通过考核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心自2007年取得国家认可实验室资格,历次参加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均取得满意结果,由此可见,本中心的检测结果是准确可靠的,并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督查。
6.注重客户意见的收集。一是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党(政)务公开栏以及中心网页中公开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结合行风建设,设立意见箱,在收费室、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等窗口部门发放民主监督卡,主动征求服务对象意见;三是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调查客户对检测工作的满意度,广泛征求客户意见,作为检测工作改进和服务程序优化的依据。各科室均未接到有关检测工作投诉,进一步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在市优化办双优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排名较上年有所上升,创成了镇江市文明单位称号;检验与放射科创成了镇江市青年文明号,目前正争创省青年文明号;职业卫生科正争创镇江市青年文明号。
7.注重服务社会大众。为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大对全市生活饮用水监测频次,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向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顺利完成农村生活饮用水国家监测点项目监测任务,采取从采样到报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按时上报检测结果,获得2008、2009年度省、市农村饮用水监测先进集体荣誉。开展全国典型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全分析本底调查的标本采集和部分项目的检测,为维护大众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8.注重检测报告质量。从抽查的餐具消毒质量、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生活饮用水检测及公共场所检测等50份检测报告上看,一是数据采集准确,未发现检测记录数据与检测报告数据不一致或记录不全现象;二是对结果解释结论正确;三是数值修约符合规定,四是报告信息符合相关《检测报告管理程序》(JRCDC/CX-32)文件要求;五是对未通过认证认可项目进行有效的标注;六是报告连同检测记录由办公室统一保存,符合程序文件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文件控制。文件的借阅(如绩效考核整理资料时职业卫生科借阅检测报告),只是按一般档案管理,由借阅人出具借条,办公室未能按《文件控制程序》(JRCDC/CX-03)要求履行审批手续,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
2.检测人员授权。未能及时按《人员的需求和培训程序》(JRCDC/CX-15)对新上岗人员(常心乐、张军、朱海俊)进行技能确认和授权,就从事现场采样、检测和有关检测仪器的操作。
3.修正因子的应用。检测人员对修正因子概念理解不透,职业卫生科、公共卫生科现场检测记录(如噪声测定记录(JRCDC/JL-15)等)中结果计算没有应用修正因子记录。
4.质量监督。质量监督员未掌握监督重点,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质量监督员制订质量监督计划,开展质量监督时没有监督新上岗人员的记录。
5.质量控制。检验与放射科在检测工作中虽然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并记录在检测记录中,但没有按《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程序》(JRCDC/CX-31)要求制订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6.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后勤管理科对物资供应商进行了调查,也收集了相应的证明材料,但没有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定,对物品验收要求理解不清,仅按一般物资对数量、规格等进行验收,没有组织使用科室进行质量验收,未能提供相应的记录。
7.采样记录填写。卫生科和职业卫生科检测人员在现场工作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采样记录填写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记录数据的修改不符合要求,如(消)检字201000761号报告,修改处未签名确认;2,采样记录填写不完整,有缺项,如:(职)检字201000840报告中,未填写采样仪器编号、样品保存条件和采样时现场设备运行情况。
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内审组与各责任人进行了交流沟通,开出了7个不符合项,均为一般不符合,并得到相应责任人的确认。
七、审核结论
经过两天的审核,经内审组讨论认为:本中心的检测工作基本符合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运行,基本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等相关规定,未出现严重不符合。
八、措施建议
为确保本中心管理体系能持续符合相关规定,针对本次审核所发现的问题,审核组提出以下建议:
1.各相关人员和科室应认真学习掌握《准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规定,严格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和检测工作。
2.各科室和人员加强沟通,按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履行职责,增强记录意识,对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的各个环节按规定进行记录,作为证据材料妥善保管。
3.对内外部文件进一步清理,按要求标识、控制、管理和使用,防止误用作废文件而影响检测质量。
4.及时修改和完善不适用的记录表式,确保持续符合准则要求。
5.由于本次审核是抽样检查,故存在一定风险和局限性,没有发现不符合的不一定全都是符合《准则》要求,各相关科室和人员应以此为契机,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总结、发现,举一反三,对出现的或潜在的不符合及时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以确保本中心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6.审核的深度和广度尚有欠缺,在今后的审核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将内审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和细致。
7.对本次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由相关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纠正措施,将纠正材料报内审组,由内审员或质量监督员跟踪验证,并在下一次内审中予以关注,以防再次出现。
8.本报告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办公室按文件控制要求,受控发放到各相关科室和人员。
附:2010年内审不符合项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