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海炼化典型经验报告
镇海炼化始建于1975年,初期炼油能力250万吨/年,经过37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石化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形成了2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芳烃、4500万吨/年深水码头、超过330万立方米仓储的产业格局。原油加工量多年来稳居国内第一,炼油竞争力持续保持亚太地区领先水平;新建乙烯装置后来居上,迅速成为集团公司化工板块标杆。“十一五”以来,镇海炼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结构优化、改革创新,实现了质的飞跃,总资产从191亿元增加到434亿元,营业收入从578亿元增长到1410亿元,在成品油价格长时间严重倒挂的情况下,实现利润连续3年超过50亿元。同时,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废水、二氧化硫、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指标持续降低,在岗员工从8068人减少到6335人,企业规模翻番,用工总量不增反降。2011年12月25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在镇海炼化调研时指出:“我们的许多炼化企业各有优点,但我在你们这里看到的是全面的好。镇海炼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
镇海炼化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创出了很多亮点,有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全系统推广。为此,根据党组领导要求,集团公司企改部和办公厅、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石化报社等组成调研组赴镇海炼化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并经党组会讨论通过。通过挖掘镇海炼化特色做法和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我们感到,镇海炼化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打造世界一流的崇高追求
镇海炼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的好、可持续的好,是因为镇海炼化人坚守建设“世界级炼化一体化标志性企业”的愿景,自觉把在中国石化率先打造世界一流作为企业的光荣使命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讲大局。时刻牢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基层工会工作经验交流报告、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国石化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践行“大企业要有大风范、承担大责任、作出大贡献”。镇海炼化是出了名的会算账,但是在大局面前,他们算的是“大账”,宁可牺牲自身利益也要确保大局。在历次“油荒”中,镇海炼化坚决贯彻党组决策部署,开足马力生产成品油,保障了浙江省及周边市场稳定供应,为地区经济平稳运行和率先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广泛赞誉。在2012年大检修开始前,主动向当地政府提交书面报告,积极与周边居民沟通,检修过程中反复优化方案,做到了不扰民、不影响周边环境,展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讲大气。总是站在中国石化的高度思考自身发展。他们深知“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集团公司要求的,他们执行不打折扣;兄弟企业需要的,他们支援不讲条件。2008年,总部把杭州石化委托镇海炼化管理。镇海炼化坚决贯彻,把杭州石化员工视同自己的员工,把杭州石化生产经营纳入自身管理范畴,通过分析把脉和严格管理,确保了杭州石化生产平稳、队伍稳定。镇海炼化在乙烯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兄弟企业的鼎力支持,也把支持兄弟企业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北海项目等开工时缺少专业人才,镇海炼化领导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开工队”赶赴支援,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工。北海项目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镇海炼化的无私帮助。镇海炼化还主动对口帮扶塔河炼化,通过“请来学、过去教”双向挂职,把管理经验和技术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塔河炼化。
讲责任。镇海炼化领导班子讲团结、守规矩,用开放、开阔、包容的心胸共事,同心同德、不分你我、满怀激情,只为共同担负打造世界一流的责任和使命。面对生产经营的良好局面,镇海炼化领导班子想的不是墨守成规、享受成果、守好摊子,而是自我加压、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确立更高的目标。基于对长远负责、为员工负责的历史责任感,镇海炼化领导班子以“功不必在我任内”的胸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完善、稳步推进”的原则,确定了至2030年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形成了项目发展、管理变革、人力资源相互协调的“三位一体”发展规划。总体规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企业规模再翻一番,人员再减一半,管理水平与之匹配,实现“以最少的人管理最大的炼化企业”。今年以来,面对市场形势严峻的局面,镇海炼化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八个方面保效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37项工作措施,落实牵头部门,落实责任人,落实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上述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使镇海炼化呈现了生产经营、精细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发展势头。
二、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突出质量效益的发展理念
镇海炼化对企业规模与竞争力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很早就认识到规模扩张是把双刃剑,有质量地扩大规模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盲目投入势必将企业拖坏拖垮。因此,既要实现量的增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积极实施转型升级。立足企业实际,眼睛紧盯市场,统筹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把提升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作为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2008年,镇海炼化对碳五组分实施正异构分离并加以优化利用,一年增效近亿元。受此启发,他们迅速变“馏分管理”为“分子管理”,在总部的支持下,与乙烯工程同步实施了油化一体化改造,实现了按不同的分子结构精确定位物料的流程流向。一方面,大炼油提供的干气、富乙烷气、饱和液化气、正构碳五等低成本原料成为优质裂解原料,增强了乙烯竞争力;另一方面,大乙烯反哺大炼油提升了炼油竞争力。乙烯副产氢气、抽余油、芳烃、高辛烷值组分返回炼油,提高了资源价值。“让每一个分子价值最大化”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镇海炼化乙烯装置对石脑油的依赖度比设计大幅降低36个百分点,2011年乙烯原料成本比中国石化平均水平低470元/吨。与2009年相比,2010年镇海炼化原油加工量在中国石化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炼油利润占比却提高了5.4个百分点。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了“分子管理”工艺路线、大型石化企业瓦斯平衡调度软件等系统优化创新成果,研发了引领市场的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储备了浆态床合成油示范装置、生物航煤实验装置等战略性技术,发挥了科技在结构调整中的“推进器”作用。
特别重视投资效益。对待项目投资决策冷静谨慎,既不为求大而盲目上项目,也不因项目小而放松论证,力求项目选得准确、建得及时、产出高效,在投资规划阶段就奠定未来创效的基础。如研究乙烯工程方案时,镇海炼化曾考虑过要上聚醚和丙二醇两个在当时效益较好的下游产品。随着论证的深入,发现这两种产品在将来市场拓展和销售上空间有限,于是果断放弃了这个方案。近几年的事实是,这两种产品的市场和效益都不理想。正是靠着一种“围绕效益,持续优化”的精神,使他们总能在投资决策上踩准市场的节拍。2008年乙烯项目建设过程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镇海炼化科学预测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主动申请优化调整工期3个月,仅钢材采购一项就节约资金约3亿元,初步估算整个项目节约投资超过30亿元。集团公司党组领导表扬镇海炼化说:“‘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的理念在镇海炼化是深入人心的项目经验教训报告,而且投资基本都有效益,资产回报率高,资产回报预期比较好。对于总部批复的投资,能够做到不上或缓上的,在集团公司内也只有镇海炼化一家。”
十分注重经营效益。在镇海炼化,大家都在算效益,财务人员懂经营,经营人员会算账,全流程“勤算账、细算账、精算账”,“算盘打得啪啪响”,仅每年实施“对比、监控、分析”的材料就多达130份。2011年,镇海炼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管理,在项目建设、物资采购、生产优化、资金结算、税收筹划等多方面降本增效,凸显了“财务”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在镇海炼化,实时调运行,建立了“日平衡、周优化、旬决策、月分析”的生产经营预测、优化、监控、纠偏机制,每天产销平衡碰头会、每周优化会和每旬逢二会,与月度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收到“以日保周,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年”的效果。在镇海炼化,人人协同促生产,通过生产调度协调,打破组织界限,把生产流程涉及的各专业人员召集在一起研究生产优化,强化了决策执行效果。这样一套高效衔接、循环闭合、自主纠偏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使镇海炼化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响应、赢得主动,快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强化制度规范的管理体系
镇海炼化遵循“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理念,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主线,从2008年开始全面开展职责划分和流程程序再造,形成了以一本管理手册为纲领、一套制度文本为支撑的管理体系。
职责划分清晰。制定了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公司所有业务,阐明了管理方针,描述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体系、管控方式等。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清楚界定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和基层单位在各项业务中的职责,既促使责任部门对整项业务负责而不只局限于本部门一小块工作,又建立起互相合作、互相支援的工作团队和机制,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确保了整项业务的顺利推进,彻底改变了过去注重部门利益、存在管理真空或重叠、容易推诿扯皮的局面。
流程运转高效。将实际存在的业务行为按步骤、岗位详细梳理,通过再优化,消除低效环节和障碍因素,在体现制约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流程,形成流转顺畅、责任落实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比如,对于供应商、承包商资源市场管理,以前是相关业务部门一统到底,缺乏监督制约。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了“管用分开、公开透明、相互制衡”的新模式,实现了管资源与用资源的分离,堵住了管理漏洞。
现场管理精细。遵循“工夫下在现场”的管理理念,重视岗检工作,以检查制度执行为核心,以班组管理为基础,以安全环保和设备管理为重点,将每个关键控制点要求转换成岗检标准,建立起“一级查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岗检机制,形成了“原则问题有制度、简单工作有程序、复杂业务有流程、结果评价有标准”的现场精细管理方式。
制度执行到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固化,采用“ERP+BPM(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模式,嵌入各项控制点要求,实现从“人控”到“机控”的转变,确保了制度要求的不可逾越、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在制度执行中不断发现问题,实行常态化制度修订,保持制度活力。启动并持续开展“我为制度作诊断”活动,鼓励查找制度不足,对采纳的建议进行奖励,每月公布制度建议采纳情况和制度制定修订情况,建立起制度创新长效机制。2009年以来,收到1300余份修订建议,采纳率超过50%,制度修订率达到93%。
镇海炼化通过开展职责、流程、制度的变革,建立了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经验传承由“人本化”向“文本化”转变;管理方式由“多头分散”向“集中整合”转变;职责划分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业务为中心”转变。制度最终走出纸头、走下墙头,融入员工的心头、落实到工作的手头,“遇事先翻制度,制度怎么定就怎么做”已成员工日常行为准则。各环节权责明确,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促进了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了每项业务取得成效。
四、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注重价值实现的用人观念
镇海炼化深刻领会“人力资源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的理念,通过挖掘岗位价值、提升员工能力、调动队伍积极性,努力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认真优化岗位设置。通过梳理优化业务主线,优化劳动组织,科学定岗定编。为拿到岗位工作第一手资料,镇海炼化人事部门派专人到生产一线跟班1个多月。2008年,平稳实施生产一线工作制由“五班三倒”转变为“四班两倒”,满足了新上乙烯对技能操作人才的需求。2010年,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外操按区域设置,实行“一人一岗、一岗一责”,对本区域安全运行负全责;内操按装置操作—系统操作—工厂操作的梯次,逐步提高跨装置操作水平。当得知兄弟企业福建联合石化化验分析岗位人员少、工作效率高的先进做法时,他们立刻组织人员现场取经并积极实践,现已制订计划通过上移质量责任,提高自动化水平,逐步削减分析化验岗位人员。
重视提升员工能力。根据三支人才队伍特点,建立起创新攻关专家选拔考核、业务培训激励、“三大员”持证上岗、后备技术员在班长岗位见习、人才合作培养等制度和机制。他们特别重视实战培训,每当装置检修改造开停工的时候,都能看到不同装置技术人员互帮互学、跨装置实践的学习场面。装置内部,在作业监护到位的前提下,大胆让新员工独立上岗操作。实施仿真系统进操作室,方便员工上机锻炼,培训效果十分明显。
善于激发队伍热情。畅通了人才成长通道,精干经营管理队伍,拓展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队伍,岗位调整实行常态化管理,随时申报、定期考评,未达到要求的取消职级,实现了各岗位的“能上能下”。突出薪酬即时激励,实施与人才成长通道相配套的月收入薪酬制度,岗位薪酬考核标准明确、公开透明,员工工作积极性高涨。对创新性、阶段性重点工作实行专项奖励,即时兑现。比如,“低头捡黄金”即时安全奖励机制设立3年来,发现并处理各类问题11970处,奖励总金额152万元,单人最高奖励1万元,调动了干部员工排查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探索淘汰机制,从2009年开始,对劳动合同期满考核不合格的新员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同时,与大中专院校合作,让准员工在学制最后一年进厂实习,严格考核,以40%的淘汰率提高了准入门槛。
五、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真诚沟通关爱的和谐文化
镇海炼化以“建设和谐家园”为主线,充分发挥凝聚人、激励人、关心人的作用,确保了干部员工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步调一致,营造了风正、气顺、劲足、家和的良好氛围。
强化思想引领,用沟通赢得理解。2006年,面对员工思想不统一、工作积极性不高、干群关系不融洽的复杂局面,镇海炼化领导班子重点抓思想,引导员工把注意力集中到推动企业发展上来。一方面,抓宣传阵地建设。开辟新闻视频点播,实现电视进食堂、企业报进班组、无线广播进操作室,形成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四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在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的同时,加强公司的理念、政策、措施宣传,增进理解和认同,确保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抓沟通平台建设。建立公司主要领导与员工代表座谈、基层联系点、“七登门”、“五必访五必谈”、民情邮箱、领导接访日等工作机制,在干群之间架起了相互信任、坦诚交流的桥梁。员工代表座谈会制度2007年12月建立以来,公司主要领导与员工代表面对面座谈近30次、超过900人次。员工在座谈会上提出的建议,公司逐条研究、处理并回复。现在,座谈会上解释问题的现象少了,沟通思想、建言献策的场景多了。
发挥表率作用,用正气赢得尊重。镇海炼化强调干部“工作上要大智、生活上要大愚”,不但不能谋私利,还要能吃亏,利益面前退一步。镇海炼化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不配专车,与员工一起在食堂大厅排队就餐。在推进已停滞多年的集资建房工作中,公司领导班子决定将原设计定向配售给现职和离退休公司领导的48套复式楼全部改为普通住宅,虽然只增加了60套房源,却让群众感受到温暖。尽管最终获得配售的只有3560人,但得到了1.3万名配售对象的普遍认同和赞许。傅成玉对此高度赞赏:“敢抓敢管的前提是你们榜样做得好!”在职工代表对公司领导班子的民主评议中,优秀率逐年上升,由2007年的34.01%上升到2011年的91.11%。
真情关爱员工,用情感营造和谐工作经验交流报告。坚持严格管理与真情关心相结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为员工办好事、解难事。如建成新食堂,实施工作餐;开通倒班车,方便上下班;建立补充医保,打造员工健康“守护神”,特别是让患重病、大病的员工,不会因病致困、大病大困。从2008年开始,公司班子成员每年坚持与当班员工在公司“大家庭”里吃年夜饭,自己的“小家”都会晚一天过年。2011年春节,为了让年三十坚守岗位的员工吃到宁波特色菜——咸菜黄鱼汤,公司领导想出了鱼和汤分开烹饪、送到装置现场调配的办法,保证了汤美、味鲜、形整。倒班工人龚红儿捧着热腾腾的黄鱼汤说:“过年了,谁碗里的鱼烂了都会不舒服。领导管一条鱼的小事,说明心里装着职工。保证装置的安全生产就是我们最好的回报。”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企业发展得好,离不开规模、资源、市场等客观因素,但究其根本,最重要的还是人,关键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特别是“一把手”要有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有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有着眼未来的发展眼光。镇海炼化近几年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班子“一把手”能够用事业凝聚人、用心胸包容人,带领班子成员敢抓善管能干事,想方设法干成事。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是一项宏伟的事业,各级领导班子是这项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以忠诚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以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以关爱员工、率先垂范的人本管理理念,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推动企业问题的解决,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在严格管理和精益求精中做强做优,加快打造世界一流。
集团公司将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优化考核办法,实施机制体制改革,激励更多企业成为镇海炼化式的标杆企业,同时也激励镇海炼化永不停步、永不懈怠,去争取更加辉煌的成绩。
第二篇:来自宁县宫刘村和庙花村双联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四年见证了一场变迁。双联帮扶行动在甘肃大地上开展以来,这场富民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干群联动,产业振兴,一场拔掉穷根的双联帮扶行动正在全省如火如荼般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路上快步直追。以往的贫困乡村彻底变了样,农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村民幸福指数大幅度攀升。
面对帮扶村的实际问题,甘肃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以下称“省人防办”)领导干部深入帮扶村,将这里作为消灭贫困的主战场,不断攻坚克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宁县焦村镇宫刘村是全省双联行动改变命运的一个缩影,作为省人防办双联帮扶行动的联系点,这里率先启动了村庄长远期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从此一些十分困难的家庭甩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走上了创造幸福生活的新路子。
四年见证了一场变革,为了探寻甘肃双联帮扶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的帮扶经验,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报开展了双联帮扶行动采访报道。
破解难题谋发展
整合资源强力量
岁末年初,万象更新。
双联行动在甘肃大地上开展以来,经过四年艰苦探索,帮扶村的泥土路消失了,破旧不堪的古老村落有了文化广场,村舍整齐划一,致富产业到处林立……一些帮扶村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到处可见无限的生机活力。
放眼宁县焦村镇宫刘村,一条宽阔的乡村公路穿梭在田野、村庄之间,村内的文化广场、村委会、村卫生室、道路建设、产业布局等,建筑风格色彩与自然风光和谐搭配,塑造了美丽多姿的现代化乡村图景。
宫刘村北临宁县县城8公里,全村有村民348户,1340人,境内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里,村民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资源和产业开发曾裹足不前,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转、种植业、家庭小规模养殖及政策性补贴为主,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人防办双联帮扶小组64名机关干部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发挥各自优势,先后12次深入宫刘村开展帮扶工作,累计在帮扶村工作时间达150天。通过不断走访村民,体察社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深入调查产业结构等过程,按照“培育产业”、“综合开发”和“整体推进”的帮扶思想,积极推进帮扶村路、水、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种草种树、美化生态环境项目工程建设。
宫刘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传承、挖掘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意义深远。省人防办双联领导干部深入挖掘全村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顺应自然地势因势利导,积极融入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全村河流、山川等元素,将宫刘村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内,为全村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拉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长流水不断线,通过艰苦求实的不断帮扶,宫刘村已经见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随着双联帮扶行动及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2015年,宁县和盛镇庙花村成为省人防办新增加的帮扶点。新的工作,新的任务,省人防办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进村入户调研,走访慰问贫困户,积极现场办公总结汇总解决全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问题,积极开展双联帮扶工作。
集思广益想办法,齐心协力破难题。作为宁县双联帮扶行动的组长牵头单位,省人防办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立足当地区域特点和县域资源优势,围绕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这一目标,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为宫刘村和庙花村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帮扶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按照生态优先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庄生态系统,省人防办对帮扶村内污水、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提高了村庄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加大帮扶建设力度,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效益、八年奔小康”的阶段性目标,力争使宫刘村在全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最终全面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甘肃小康示范村。
针对帮扶村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省人防办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对全村发展合理布局,最大程度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优先解决村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全村规划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农宅功能齐全、建筑节能省地、村容环境整洁、地方特色突出的长远目标。
万丈高楼从地起,千年古树靠根撑。通过四年的艰苦帮扶,无论宫刘村的优势产业、商贸流通、资源开发,还是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都有了深刻变化,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和构建帮扶村的千年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全面提升“造血功能”
产业发展是加快帮扶村“造血功能”建设的直接体现。面对帮扶村的棘手难题,省人防办领导干部没有被面前的困难吓倒,他们认为双联行动为帮扶村激活了发展动力、拓宽了致富门路、疏通了项目渠道,为帮扶村步入小康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双联帮扶行动的不断深入,省人防办启动了帮扶村经济发展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建设计划。通过全体帮扶组员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帮扶村建设,先后为帮扶村协调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解决了村民出行、吃水、住房、用电、上学等迫切问题,共帮助村民办结了60余件实事,先后向帮扶村赠送科技图书56套3000册,赠送春耕化肥200袋,为贫困户帮助慰问金4万余元。
抓住关键,找准路子。按照省人防办提出的宁县双联帮扶的战略思想,围绕落实“六大任务”和打造“三大工程”的要求,立足帮扶村区域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积极推进产业培育计划,努力为实现“村村有产业”的帮扶目标而努力。
解决贫困户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是双联帮扶行动的直接目的和有效方式。近年来,围绕“培育产业增收”这一主题,省人防办依托帮扶村资源优势确定了富民产业,帮助村民走上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积极开展了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以产业扶持为主、以整村推进为主、以长效机制为主的“四为主”帮扶方案,加快帮扶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全村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在农业发展方面,积极加强“地膜玉米”和“地膜土豆”等种植产业帮扶力度,加快村内产业转型升级。在养殖方面,通过实施羊养殖项目,省人防办共为贫困户投羊525只,新增50亩特色优质蔬菜种植试点项目,帮助17户村民产业贷款127万元,完善了全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建设目标任务,将双联帮扶工作向着深度和广度推进。
结合全村发展实际,省人防办提出了“立足种植产业”、“发展养殖产业”和“壮大劳务产业”的产业扶持模式,以“产业兴村”战略带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发展,先后为帮扶村落实绿化造林和林果业项目资金70万元,在巩固发展宁县金枣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村民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增加收入。
根据宮刘村和庙花村的土壤和自然条件,省人防办积极加大全村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联系户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为宮刘村积极组建了农村产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种植设施大棚瓜菜,学习新的育苗种植技术和电商销售知识,提高了农民致富的本领。
去年3月,省人防办联合相关单位启动了宮刘村简易蔬菜大棚扶贫项目,新建立了25座蔬菜大棚,使全村蔬菜大棚达到50座,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雪梨香”、“盛开花”和“红城脆”等15个品种的香瓜种植,并且探索总结出了“走穴盘育苗、水肥一体化”蔬菜育苗模式,全面提升了全村黄瓜、秋葵、紫甘蓝、苋菜、紫油麦菜等蔬菜质量。按照宫刘村果蔬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全村逐步实现特色果蔬陆地菜种植面积达到300-500亩,简易大棚数量达到100座,新建2座温棚,最终将宫刘村打造成当地特色有机果蔬种植基地。
为了将宫刘村产业做大做强,驻村干部帮助村民设计了香瓜(logo和文字图案)自主品牌,为全村香瓜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2690元增长到目前的4500元。
随着宫刘村果蔬产业规模化发展,构建帮扶村优质果蔬多渠道销售体系势在必行。于是,省人防办积极发挥驻村干部作用,联系庆阳市电信总公司为宮刘村争取了网络化建设项目,目前5户村民已经接上了互联网,驻村干部积极联系圆通、申通等快递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了全村大量优质香瓜等特色流通难题,建立起了宫刘村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村民依靠微信、微博将全村产优质果蔬销向远方,推动全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依托本村养殖合作社和种植合作社开展“穴盘育苗”项目,将种苗赠送给扶贫户进行种植,果蔬产出后再由合作社按照种前合同负责统一销售,降低了种植户的农业风险,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
如今,宁县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各村富民产业林立,资源开发齐头并进,一座座乡村小城镇快速崛起,村民赚钱的路子更广了,腰包更加壮实了。强基固本铸辉煌
项目建设惠民生
敢抓大项目,才有出路;狠抓大项目,才有活路。
双联是推进全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只有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艰苦探索,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省人防办双联帮扶领导干部树立起帮助村民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办主要领导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在实现富民兴陇的路上挥洒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带领全办双联干部将双联帮扶事业向着广度和深度推进。
面对人员少、资金短缺等困难,他们不断攻坚克难,找资金、抓项目,切实解决了帮扶村里的一道道难题。按照“转变观念才是硬道理”的思路,切实加大帮扶村智力扶贫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开展村民养殖、种植专业技术培训。按照“给钱给物不如给培训”,引导农民群众不断转变观念、增强信心、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得村民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到自主脱贫、自觉致富的统一行动中来。
松敢凌霜因骨硬,梅能傲雪在心清。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帮助帮扶村找来具体项目——这是省人防办双联工作组的共同的心声。围绕双联行动及精准扶贫工作重点,该办积极发挥沟通联络和参谋助手职能,加强与宁县党委政府协调沟通,先后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了双联行动推进会,开展了双联行动规划衔接、产业对接、项目论证和实施等工作,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与地方党委政府为宁县上报了118个帮扶项目,积极发挥了组长单位职能和引领示范作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省人防办64名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积极为宫刘村制定了58个贫困户帮扶措施。面对宮刘村和庙花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实际,办领导班子亲自前往省直相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截至目前,为宫刘村30户贫困户落实危房改造资金30万元,解决了宫刘村常年遗留的危房问题。通过20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的落实,为宫刘村整理土地1000余亩,缓解了全村土地紧缺的难题。驻村干部通过联系当地部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为宫刘村修建了1坐327米深的水井和两个涝池、1座蓄水池,解决了该村长期缺水影响农民生活的大问题。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把双联帮扶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推进,首先要解决帮扶村行路难的问题。省人防办为宫刘村筹资480万元建成了8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为临近4个村2000多户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协调扶贫项目资金为宫刘村实施了农电改造工程,修建了13公里的村、组砂石路,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基础建设是提高农村环境的重要体现。省人防办发挥职能优势,协调省、市、县3级人防办,结合修建宁县人防疏散基地,投资160万元建设了宫刘村村部文化广场和村级小学,打造了省人防办双联行动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亮点工程”,全面提升了宫刘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
凡人善举,让温暖汇成一股甘泉,滋润着帮扶村民的心田,传递爱的力量,托起明天的希望。每年春节前,省人防办领导都要带领双联干部深入帮扶农村慰问村民,为每户困难村民自掏腰包送去300多元的慰问金或物品,并帮助村民置办年货,免费为村民写对联。为关心帮扶村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动员为小学生捐赠了180套爱心书包和学习用品。
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义诊体检活动,省人防办多次邀请省级医疗专家为帮扶村农民进行义诊,期间为现场看病的群众免费送去价值2万元的药品,并且及时帮助群众抢救重症病人,这些真诚的帮扶行动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们多次鼓掌赞扬这种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众多的点滴爱心汇聚成了奔腾不息的大河,滋润着贫困乡村。随着帮扶村一系列项目的有效落实,彻底改变了宮刘村和庙花村的贫困面貌,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建设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新生的村庄显得格外美丽,村民正在朝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精准扶贫见实效
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积极开展双联行动的过程中,省人防办帮扶干部艰苦朴素,与农民打成一片,成为帮扶村群众最信任、最欢迎的朋友,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来办;他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一切生活用品全部自理,从来不给当地群众添麻烦;他们敢于面对现实,尊重群众发展意愿,从不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脚踏实地为当地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真心实意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
卧薪尝胆磨意志,风霜雨雪炼精神。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办党组书记、主任周应军亲自谋划部署落实责任,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具体负责,积极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办法”,并协同相关部门组建了宁县60个重点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了对象精准识别、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
为了将工作做细做实,省人防办选派了一名处级干部和两名干部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副队长,他们与大学生村官、镇政府包村领导干部等6名同志联合,组成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队长充分利用自身实力,身先士卒、扎实苦干,带领组员甄别出宫刘村精准扶贫户32户,庙花村109户,做到了贫困对象精准到户、识别到人。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宁县各级帮联单位累计入户4.32万户,掌握贫困人口基本信息21.38万条,并协助贫困村开展了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立起了全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在推进精准扶贫之时,帮扶干部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为帮扶村列出了需求清单,制定了“任务书”、“时间表”和“施工图”。2015年,各帮扶单位共为宁县贫困村整合对接项目1078个,帮办实事1634件,全县建成通村水泥路96条711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507处,新打小电井3504眼,解决了6087户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升级改造农电网204公里,实施三相动力电通村工程30个,治理低电压、供电瓶颈村20个,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水平进一步提升。
去年以来,宁县各帮扶单位紧密合作,为宁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7个,移民住宅810套、8.6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2753户。改扩建幼儿园43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2所、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广场16个、乡村舞台57个、农村敬老院13处、互助老人幸福院21处、五保家园9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处。通过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高度融合,宁县农村建设再次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出现了质的飞越。
疾风知劲草。四年多的双联帮扶实践中,突出体现了可圈可点的宁县帮扶经验。前不久,一场双联及精准扶贫督查和考核大会在宁县召开,督察组对宁县阶段性帮扶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总、评估,认为全县7637户3.08万人有望实现年度脱贫,比省市下达2万人的指标要求超额完成53.7%,全县贫困发生率有望降至11.6%。
站在新的起点上,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省人防办积极组织联系干部开展“双联入户、体验生活、转变作风”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走访一次联系户、召开一次党员会、帮做一个致富项目、组织一次学习观摩、解决一件困难事”等活动,详细了解联系户新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困难、问题,突显出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真正使帮扶干部接了地气,彻底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整体素质。
在长达四年多的帮扶岁月里,无论秋雨绵绵,还是数九寒天,省人防办双联帮扶领导干部都能恪尽职守,毫不懈怠。通过干部轮流驻村,不断及时化解了村民的纠纷问题,也为困难群众解决了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实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愿望,促进了帮扶村的和谐发展。
目前,宫刘村和庙花村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两村产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医疗条件有了新的提升,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村民们胸怀无限希望和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甘肃大地孕育着新的希望。省人防办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凝聚合力,乘势而上,在双联及精准扶贫工作中真心帮扶,扎实苦干,为实现贫困村幸福的小康蓝图而奋斗,为富民兴陇大业铸就新的辉煌!
镇海炼化始建于1975年,初期炼油能力250万吨/年,经过37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石化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形成了2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芳烃、4500万吨/年深水码头、超过330万立方米仓储的产业格局。原油加工量多年来稳居国内第一,炼油竞争力持续保持亚太地区领先水平;新建乙烯装置后来居上,迅速成为集团公司化工板块标杆。“十一五”以来,镇海炼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结构优化、改革创新,实现了质的飞跃,总资产从191亿元增加到434亿元,营业收入从578亿元增长到1410亿元,在成品油价格长时间严重倒挂的情况下,实现利润连续3年超过50亿元。同时,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废水、二氧化硫、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指标持续降低,在岗员工从8068人减少到6335人,企业规模翻番,用工总量不增反降。2011年12月25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在镇海炼化调研时指出:“我们的许多炼化企业各有优点,但我在你们这里看到的是全面的好。镇海炼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
镇海炼化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创出了很多亮点,有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全系统推广。为此,根据党组领导要求,集团公司企改部和办公厅、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石化报社等组成调研组赴镇海炼化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并经党组会讨论通过。通过挖掘镇海炼化特色做法和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我们感到,镇海炼化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打造世界一流的崇高追求
镇海炼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的好、可持续的好,是因为镇海炼化人坚守建设“世界级炼化一体化标志性企业”的愿景,自觉把在中国石化率先打造世界一流作为企业的光荣使命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讲大局。时刻牢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基层工会工作经验交流报告、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国石化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践行“大企业要有大风范、承担大责任、作出大贡献”。镇海炼化是出了名的会算账,但是在大局面前,他们算的是“大账”,宁可牺牲自身利益也要确保大局。在历次“油荒”中,镇海炼化坚决贯彻党组决策部署,开足马力生产成品油,保障了浙江省及周边市场稳定供应,为地区经济平稳运行和率先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广泛赞誉。在2012年大检修开始前,主动向当地政府提交书面报告,积极与周边居民沟通,检修过程中反复优化方案,做到了不扰民、不影响周边环境,展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讲大气。总是站在中国石化的高度思考自身发展。他们深知“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集团公司要求的,他们执行不打折扣;兄弟企业需要的,他们支援不讲条件。2008年,总部把杭州石化委托镇海炼化管理。镇海炼化坚决贯彻,把杭州石化员工视同自己的员工,把杭州石化生产经营纳入自身管理范畴,通过分析把脉和严格管理,确保了杭州石化生产平稳、队伍稳定。镇海炼化在乙烯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兄弟企业的鼎力支持,也把支持兄弟企业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北海项目等开工时缺少专业人才,镇海炼化领导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开工队”赶赴支援,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工。北海项目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镇海炼化的无私帮助。镇海炼化还主动对口帮扶塔河炼化,通过“请来学、过去教”双向挂职,把管理经验和技术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塔河炼化。
讲责任。镇海炼化领导班子讲团结、守规矩,用开放、开阔、包容的心胸共事,同心同德、不分你我、满怀激情,只为共同担负打造世界一流的责任和使命。面对生产经营的良好局面,镇海炼化领导班子想的不是墨守成规、享受成果、守好摊子,而是自我加压、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确立更高的目标。基于对长远负责、为员工负责的历史责任感,镇海炼化领导班子以“功不必在我任内”的胸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完善、稳步推进”的原则,确定了至2030年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形成了项目发展、管理变革、人力资源相互协调的“三位一体”发展规划。总体规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企业规模再翻一番,人员再减一半,管理水平与之匹配,实现“以最少的人管理最大的炼化企业”。今年以来,面对市场形势严峻的局面,镇海炼化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八个方面保效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37项工作措施,落实牵头部门,落实责任人,落实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上述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使镇海炼化呈现了生产经营、精细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发展势头。
二、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突出质量效益的发展理念
镇海炼化对企业规模与竞争力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很早就认识到规模扩张是把双刃剑,有质量地扩大规模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盲目投入势必将企业拖坏拖垮。因此,既要实现量的增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积极实施转型升级。立足企业实际,眼睛紧盯市场,统筹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把提升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作为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2008年,镇海炼化对碳五组分实施正异构分离并加以优化利用,一年增效近亿元。受此启发,他们迅速变“馏分管理”为“分子管理”,在总部的支持下,与乙烯工程同步实施了油化一体化改造,实现了按不同的分子结构精确定位物料的流程流向。一方面,大炼油提供的干气、富乙烷气、饱和液化气、正构碳五等低成本原料成为优质裂解原料,增强了乙烯竞争力;另一方面,大乙烯反哺大炼油提升了炼油竞争力。乙烯副产氢气、抽余油、芳烃、高辛烷值组分返回炼油,提高了资源价值。“让每一个分子价值最大化”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镇海炼化乙烯装置对石脑油的依赖度比设计大幅降低36个百分点,2011年乙烯原料成本比中国石化平均水平低470元/吨。与2009年相比,2010年镇海炼化原油加工量在中国石化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炼油利润占比却提高了5.4个百分点。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取得了“分子管理”工艺路线、大型石化企业瓦斯平衡调度软件等系统优化创新成果,研发了引领市场的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储备了浆态床合成油示范装置、生物航煤实验装置等战略性技术,发挥了科技在结构调整中的“推进器”作用。
特别重视投资效益。对待项目投资决策冷静谨慎,既不为求大而盲目上项目,也不因项目小而放松论证,力求项目选得准确、建得及时、产出高效,在投资规划阶段就奠定未来创效的基础。如研究乙烯工程方案时,镇海炼化曾考虑过要上聚醚和丙二醇两个在当时效益较好的下游产品。随着论证的深入,发现这两种产品在将来市场拓展和销售上空间有限,于是果断放弃了这个方案。近几年的事实是,这两种产品的市场和效益都不理想。正是靠着一种“围绕效益,持续优化”的精神,使他们总能在投资决策上踩准市场的节拍。2008年乙烯项目建设过程中,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镇海炼化科学预测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主动申请优化调整工期3个月,仅钢材采购一项就节约资金约3亿元,初步估算整个项目节约投资超过30亿元。集团公司党组领导表扬镇海炼化说:“‘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的理念在镇海炼化是深入人心的项目经验教训报告,而且投资基本都有效益,资产回报率高,资产回报预期比较好。对于总部批复的投资,能够做到不上或缓上的,在集团公司内也只有镇海炼化一家。”
十分注重经营效益。在镇海炼化,大家都在算效益,财务人员懂经营,经营人员会算账,全流程“勤算账、细算账、精算账”,“算盘打得啪啪响”,仅每年实施“对比、监控、分析”的材料就多达130份。2011年,镇海炼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管理,在项目建设、物资采购、生产优化、资金结算、税收筹划等多方面降本增效,凸显了“财务”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在镇海炼化,实时调运行,建立了“日平衡、周优化、旬决策、月分析”的生产经营预测、优化、监控、纠偏机制,每天产销平衡碰头会、每周优化会和每旬逢二会,与月度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收到“以日保周,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年”的效果。在镇海炼化,人人协同促生产,通过生产调度协调,打破组织界限,把生产流程涉及的各专业人员召集在一起研究生产优化,强化了决策执行效果。这样一套高效衔接、循环闭合、自主纠偏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使镇海炼化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响应、赢得主动,快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三、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强化制度规范的管理体系
镇海炼化遵循“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理念,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主线,从2008年开始全面开展职责划分和流程程序再造,形成了以一本管理手册为纲领、一套制度文本为支撑的管理体系。
职责划分清晰。制定了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公司所有业务,阐明了管理方针,描述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体系、管控方式等。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清楚界定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和基层单位在各项业务中的职责,既促使责任部门对整项业务负责而不只局限于本部门一小块工作,又建立起互相合作、互相支援的工作团队和机制,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确保了整项业务的顺利推进,彻底改变了过去注重部门利益、存在管理真空或重叠、容易推诿扯皮的局面。
流程运转高效。将实际存在的业务行为按步骤、岗位详细梳理,通过再优化,消除低效环节和障碍因素,在体现制约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流程,形成流转顺畅、责任落实的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比如,对于供应商、承包商资源市场管理,以前是相关业务部门一统到底,缺乏监督制约。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了“管用分开、公开透明、相互制衡”的新模式,实现了管资源与用资源的分离,堵住了管理漏洞。
现场管理精细。遵循“工夫下在现场”的管理理念,重视岗检工作,以检查制度执行为核心,以班组管理为基础,以安全环保和设备管理为重点,将每个关键控制点要求转换成岗检标准,建立起“一级查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岗检机制,形成了“原则问题有制度、简单工作有程序、复杂业务有流程、结果评价有标准”的现场精细管理方式。
制度执行到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固化,采用“ERP+BPM(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模式,嵌入各项控制点要求,实现从“人控”到“机控”的转变,确保了制度要求的不可逾越、不可替代、不可或缺。在制度执行中不断发现问题,实行常态化制度修订,保持制度活力。启动并持续开展“我为制度作诊断”活动,鼓励查找制度不足,对采纳的建议进行奖励,每月公布制度建议采纳情况和制度制定修订情况,建立起制度创新长效机制。2009年以来,收到1300余份修订建议,采纳率超过50%,制度修订率达到93%。
镇海炼化通过开展职责、流程、制度的变革,建立了一套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经验传承由“人本化”向“文本化”转变;管理方式由“多头分散”向“集中整合”转变;职责划分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业务为中心”转变。制度最终走出纸头、走下墙头,融入员工的心头、落实到工作的手头,“遇事先翻制度,制度怎么定就怎么做”已成员工日常行为准则。各环节权责明确,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促进了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了每项业务取得成效。
四、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注重价值实现的用人观念
镇海炼化深刻领会“人力资源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的理念,通过挖掘岗位价值、提升员工能力、调动队伍积极性,努力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认真优化岗位设置。通过梳理优化业务主线,优化劳动组织,科学定岗定编。为拿到岗位工作第一手资料,镇海炼化人事部门派专人到生产一线跟班1个多月。2008年,平稳实施生产一线工作制由“五班三倒”转变为“四班两倒”,满足了新上乙烯对技能操作人才的需求。2010年,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外操按区域设置,实行“一人一岗、一岗一责”,对本区域安全运行负全责;内操按装置操作—系统操作—工厂操作的梯次,逐步提高跨装置操作水平。当得知兄弟企业福建联合石化化验分析岗位人员少、工作效率高的先进做法时,他们立刻组织人员现场取经并积极实践,现已制订计划通过上移质量责任,提高自动化水平,逐步削减分析化验岗位人员。
重视提升员工能力。根据三支人才队伍特点,建立起创新攻关专家选拔考核、业务培训激励、“三大员”持证上岗、后备技术员在班长岗位见习、人才合作培养等制度和机制。他们特别重视实战培训,每当装置检修改造开停工的时候,都能看到不同装置技术人员互帮互学、跨装置实践的学习场面。装置内部,在作业监护到位的前提下,大胆让新员工独立上岗操作。实施仿真系统进操作室,方便员工上机锻炼,培训效果十分明显。
善于激发队伍热情。畅通了人才成长通道,精干经营管理队伍,拓展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队伍,岗位调整实行常态化管理,随时申报、定期考评,未达到要求的取消职级,实现了各岗位的“能上能下”。突出薪酬即时激励,实施与人才成长通道相配套的月收入薪酬制度,岗位薪酬考核标准明确、公开透明,员工工作积极性高涨。对创新性、阶段性重点工作实行专项奖励,即时兑现。比如,“低头捡黄金”即时安全奖励机制设立3年来,发现并处理各类问题11970处,奖励总金额152万元,单人最高奖励1万元,调动了干部员工排查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探索淘汰机制,从2009年开始,对劳动合同期满考核不合格的新员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同时,与大中专院校合作,让准员工在学制最后一年进厂实习,严格考核,以40%的淘汰率提高了准入门槛。
五、学习镇海炼化,就是要学习他们真诚沟通关爱的和谐文化
镇海炼化以“建设和谐家园”为主线,充分发挥凝聚人、激励人、关心人的作用,确保了干部员工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步调一致,营造了风正、气顺、劲足、家和的良好氛围。
强化思想引领,用沟通赢得理解。2006年,面对员工思想不统一、工作积极性不高、干群关系不融洽的复杂局面,镇海炼化领导班子重点抓思想,引导员工把注意力集中到推动企业发展上来。一方面,抓宣传阵地建设。开辟新闻视频点播,实现电视进食堂、企业报进班组、无线广播进操作室,形成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四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在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的同时,加强公司的理念、政策、措施宣传,增进理解和认同,确保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抓沟通平台建设。建立公司主要领导与员工代表座谈、基层联系点、“七登门”、“五必访五必谈”、民情邮箱、领导接访日等工作机制,在干群之间架起了相互信任、坦诚交流的桥梁。员工代表座谈会制度2007年12月建立以来,公司主要领导与员工代表面对面座谈近30次、超过900人次。员工在座谈会上提出的建议,公司逐条研究、处理并回复。现在,座谈会上解释问题的现象少了,沟通思想、建言献策的场景多了。
发挥表率作用,用正气赢得尊重。镇海炼化强调干部“工作上要大智、生活上要大愚”,不但不能谋私利,还要能吃亏,利益面前退一步。镇海炼化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不配专车,与员工一起在食堂大厅排队就餐。在推进已停滞多年的集资建房工作中,公司领导班子决定将原设计定向配售给现职和离退休公司领导的48套复式楼全部改为普通住宅,虽然只增加了60套房源,却让群众感受到温暖。尽管最终获得配售的只有3560人,但得到了1.3万名配售对象的普遍认同和赞许。傅成玉对此高度赞赏:“敢抓敢管的前提是你们榜样做得好!”在职工代表对公司领导班子的民主评议中,优秀率逐年上升,由2007年的34.01%上升到2011年的91.11%。
真情关爱员工,用情感营造和谐工作经验交流报告。坚持严格管理与真情关心相结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为员工办好事、解难事。如建成新食堂,实施工作餐;开通倒班车,方便上下班;建立补充医保,打造员工健康“守护神”,特别是让患重病、大病的员工,不会因病致困、大病大困。从2008年开始,公司班子成员每年坚持与当班员工在公司“大家庭”里吃年夜饭,自己的“小家”都会晚一天过年。2011年春节,为了让年三十坚守岗位的员工吃到宁波特色菜——咸菜黄鱼汤,公司领导想出了鱼和汤分开烹饪、送到装置现场调配的办法,保证了汤美、味鲜、形整。倒班工人龚红儿捧着热腾腾的黄鱼汤说:“过年了,谁碗里的鱼烂了都会不舒服。领导管一条鱼的小事,说明心里装着职工。保证装置的安全生产就是我们最好的回报。”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企业发展得好,离不开规模、资源、市场等客观因素,但究其根本,最重要的还是人,关键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特别是“一把手”要有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有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有着眼未来的发展眼光。镇海炼化近几年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班子“一把手”能够用事业凝聚人、用心胸包容人,带领班子成员敢抓善管能干事,想方设法干成事。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是一项宏伟的事业,各级领导班子是这项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以忠诚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以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以关爱员工、率先垂范的人本管理理念,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推动企业问题的解决,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在严格管理和精益求精中做强做优,加快打造世界一流。
集团公司将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优化考核办法,实施机制体制改革,激励更多企业成为镇海炼化式的标杆企业,同时也激励镇海炼化永不停步、永不懈怠,去争取更加辉煌的成绩。
第二篇:来自宁县宫刘村和庙花村双联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四年见证了一场变迁。双联帮扶行动在甘肃大地上开展以来,这场富民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干群联动,产业振兴,一场拔掉穷根的双联帮扶行动正在全省如火如荼般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路上快步直追。以往的贫困乡村彻底变了样,农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村民幸福指数大幅度攀升。
面对帮扶村的实际问题,甘肃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以下称“省人防办”)领导干部深入帮扶村,将这里作为消灭贫困的主战场,不断攻坚克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宁县焦村镇宫刘村是全省双联行动改变命运的一个缩影,作为省人防办双联帮扶行动的联系点,这里率先启动了村庄长远期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从此一些十分困难的家庭甩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走上了创造幸福生活的新路子。
四年见证了一场变革,为了探寻甘肃双联帮扶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的帮扶经验,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报开展了双联帮扶行动采访报道。
破解难题谋发展
整合资源强力量
岁末年初,万象更新。
双联行动在甘肃大地上开展以来,经过四年艰苦探索,帮扶村的泥土路消失了,破旧不堪的古老村落有了文化广场,村舍整齐划一,致富产业到处林立……一些帮扶村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到处可见无限的生机活力。
放眼宁县焦村镇宫刘村,一条宽阔的乡村公路穿梭在田野、村庄之间,村内的文化广场、村委会、村卫生室、道路建设、产业布局等,建筑风格色彩与自然风光和谐搭配,塑造了美丽多姿的现代化乡村图景。
宫刘村北临宁县县城8公里,全村有村民348户,1340人,境内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里,村民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资源和产业开发曾裹足不前,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转、种植业、家庭小规模养殖及政策性补贴为主,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人防办双联帮扶小组64名机关干部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发挥各自优势,先后12次深入宫刘村开展帮扶工作,累计在帮扶村工作时间达150天。通过不断走访村民,体察社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深入调查产业结构等过程,按照“培育产业”、“综合开发”和“整体推进”的帮扶思想,积极推进帮扶村路、水、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种草种树、美化生态环境项目工程建设。
宫刘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传承、挖掘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意义深远。省人防办双联领导干部深入挖掘全村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顺应自然地势因势利导,积极融入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全村河流、山川等元素,将宫刘村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内,为全村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拉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长流水不断线,通过艰苦求实的不断帮扶,宫刘村已经见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随着双联帮扶行动及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2015年,宁县和盛镇庙花村成为省人防办新增加的帮扶点。新的工作,新的任务,省人防办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进村入户调研,走访慰问贫困户,积极现场办公总结汇总解决全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问题,积极开展双联帮扶工作。
集思广益想办法,齐心协力破难题。作为宁县双联帮扶行动的组长牵头单位,省人防办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立足当地区域特点和县域资源优势,围绕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这一目标,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为宫刘村和庙花村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帮扶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按照生态优先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庄生态系统,省人防办对帮扶村内污水、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提高了村庄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加大帮扶建设力度,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效益、八年奔小康”的阶段性目标,力争使宫刘村在全省率先进入小康社会,最终全面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甘肃小康示范村。
针对帮扶村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省人防办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对全村发展合理布局,最大程度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优先解决村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全村规划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农宅功能齐全、建筑节能省地、村容环境整洁、地方特色突出的长远目标。
万丈高楼从地起,千年古树靠根撑。通过四年的艰苦帮扶,无论宫刘村的优势产业、商贸流通、资源开发,还是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都有了深刻变化,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和构建帮扶村的千年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全面提升“造血功能”
产业发展是加快帮扶村“造血功能”建设的直接体现。面对帮扶村的棘手难题,省人防办领导干部没有被面前的困难吓倒,他们认为双联行动为帮扶村激活了发展动力、拓宽了致富门路、疏通了项目渠道,为帮扶村步入小康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双联帮扶行动的不断深入,省人防办启动了帮扶村经济发展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建设计划。通过全体帮扶组员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帮扶村建设,先后为帮扶村协调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解决了村民出行、吃水、住房、用电、上学等迫切问题,共帮助村民办结了60余件实事,先后向帮扶村赠送科技图书56套3000册,赠送春耕化肥200袋,为贫困户帮助慰问金4万余元。
抓住关键,找准路子。按照省人防办提出的宁县双联帮扶的战略思想,围绕落实“六大任务”和打造“三大工程”的要求,立足帮扶村区域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积极推进产业培育计划,努力为实现“村村有产业”的帮扶目标而努力。
解决贫困户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是双联帮扶行动的直接目的和有效方式。近年来,围绕“培育产业增收”这一主题,省人防办依托帮扶村资源优势确定了富民产业,帮助村民走上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积极开展了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以产业扶持为主、以整村推进为主、以长效机制为主的“四为主”帮扶方案,加快帮扶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全村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在农业发展方面,积极加强“地膜玉米”和“地膜土豆”等种植产业帮扶力度,加快村内产业转型升级。在养殖方面,通过实施羊养殖项目,省人防办共为贫困户投羊525只,新增50亩特色优质蔬菜种植试点项目,帮助17户村民产业贷款127万元,完善了全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建设目标任务,将双联帮扶工作向着深度和广度推进。
结合全村发展实际,省人防办提出了“立足种植产业”、“发展养殖产业”和“壮大劳务产业”的产业扶持模式,以“产业兴村”战略带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发展,先后为帮扶村落实绿化造林和林果业项目资金70万元,在巩固发展宁县金枣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协调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导村民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增加收入。
根据宮刘村和庙花村的土壤和自然条件,省人防办积极加大全村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联系户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为宮刘村积极组建了农村产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种植设施大棚瓜菜,学习新的育苗种植技术和电商销售知识,提高了农民致富的本领。
去年3月,省人防办联合相关单位启动了宮刘村简易蔬菜大棚扶贫项目,新建立了25座蔬菜大棚,使全村蔬菜大棚达到50座,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雪梨香”、“盛开花”和“红城脆”等15个品种的香瓜种植,并且探索总结出了“走穴盘育苗、水肥一体化”蔬菜育苗模式,全面提升了全村黄瓜、秋葵、紫甘蓝、苋菜、紫油麦菜等蔬菜质量。按照宫刘村果蔬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全村逐步实现特色果蔬陆地菜种植面积达到300-500亩,简易大棚数量达到100座,新建2座温棚,最终将宫刘村打造成当地特色有机果蔬种植基地。
为了将宫刘村产业做大做强,驻村干部帮助村民设计了香瓜(logo和文字图案)自主品牌,为全村香瓜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2690元增长到目前的4500元。
随着宫刘村果蔬产业规模化发展,构建帮扶村优质果蔬多渠道销售体系势在必行。于是,省人防办积极发挥驻村干部作用,联系庆阳市电信总公司为宮刘村争取了网络化建设项目,目前5户村民已经接上了互联网,驻村干部积极联系圆通、申通等快递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了全村大量优质香瓜等特色流通难题,建立起了宫刘村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村民依靠微信、微博将全村产优质果蔬销向远方,推动全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依托本村养殖合作社和种植合作社开展“穴盘育苗”项目,将种苗赠送给扶贫户进行种植,果蔬产出后再由合作社按照种前合同负责统一销售,降低了种植户的农业风险,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
如今,宁县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各村富民产业林立,资源开发齐头并进,一座座乡村小城镇快速崛起,村民赚钱的路子更广了,腰包更加壮实了。强基固本铸辉煌
项目建设惠民生
敢抓大项目,才有出路;狠抓大项目,才有活路。
双联是推进全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只有抓住机遇,求真务实,艰苦探索,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省人防办双联帮扶领导干部树立起帮助村民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办主要领导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在实现富民兴陇的路上挥洒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带领全办双联干部将双联帮扶事业向着广度和深度推进。
面对人员少、资金短缺等困难,他们不断攻坚克难,找资金、抓项目,切实解决了帮扶村里的一道道难题。按照“转变观念才是硬道理”的思路,切实加大帮扶村智力扶贫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开展村民养殖、种植专业技术培训。按照“给钱给物不如给培训”,引导农民群众不断转变观念、增强信心、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得村民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到自主脱贫、自觉致富的统一行动中来。
松敢凌霜因骨硬,梅能傲雪在心清。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帮助帮扶村找来具体项目——这是省人防办双联工作组的共同的心声。围绕双联行动及精准扶贫工作重点,该办积极发挥沟通联络和参谋助手职能,加强与宁县党委政府协调沟通,先后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了双联行动推进会,开展了双联行动规划衔接、产业对接、项目论证和实施等工作,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与地方党委政府为宁县上报了118个帮扶项目,积极发挥了组长单位职能和引领示范作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省人防办64名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积极为宫刘村制定了58个贫困户帮扶措施。面对宮刘村和庙花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实际,办领导班子亲自前往省直相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截至目前,为宫刘村30户贫困户落实危房改造资金30万元,解决了宫刘村常年遗留的危房问题。通过20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的落实,为宫刘村整理土地1000余亩,缓解了全村土地紧缺的难题。驻村干部通过联系当地部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为宫刘村修建了1坐327米深的水井和两个涝池、1座蓄水池,解决了该村长期缺水影响农民生活的大问题。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把双联帮扶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推进,首先要解决帮扶村行路难的问题。省人防办为宫刘村筹资480万元建成了8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为临近4个村2000多户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协调扶贫项目资金为宫刘村实施了农电改造工程,修建了13公里的村、组砂石路,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基础建设是提高农村环境的重要体现。省人防办发挥职能优势,协调省、市、县3级人防办,结合修建宁县人防疏散基地,投资160万元建设了宫刘村村部文化广场和村级小学,打造了省人防办双联行动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亮点工程”,全面提升了宫刘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
凡人善举,让温暖汇成一股甘泉,滋润着帮扶村民的心田,传递爱的力量,托起明天的希望。每年春节前,省人防办领导都要带领双联干部深入帮扶农村慰问村民,为每户困难村民自掏腰包送去300多元的慰问金或物品,并帮助村民置办年货,免费为村民写对联。为关心帮扶村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动员为小学生捐赠了180套爱心书包和学习用品。
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义诊体检活动,省人防办多次邀请省级医疗专家为帮扶村农民进行义诊,期间为现场看病的群众免费送去价值2万元的药品,并且及时帮助群众抢救重症病人,这些真诚的帮扶行动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们多次鼓掌赞扬这种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众多的点滴爱心汇聚成了奔腾不息的大河,滋润着贫困乡村。随着帮扶村一系列项目的有效落实,彻底改变了宮刘村和庙花村的贫困面貌,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建设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新生的村庄显得格外美丽,村民正在朝着小康的目标迈进。
精准扶贫见实效
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积极开展双联行动的过程中,省人防办帮扶干部艰苦朴素,与农民打成一片,成为帮扶村群众最信任、最欢迎的朋友,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来办;他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一切生活用品全部自理,从来不给当地群众添麻烦;他们敢于面对现实,尊重群众发展意愿,从不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脚踏实地为当地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真心实意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
卧薪尝胆磨意志,风霜雨雪炼精神。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意见》,办党组书记、主任周应军亲自谋划部署落实责任,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具体负责,积极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办法”,并协同相关部门组建了宁县60个重点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了对象精准识别、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
为了将工作做细做实,省人防办选派了一名处级干部和两名干部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副队长,他们与大学生村官、镇政府包村领导干部等6名同志联合,组成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队长充分利用自身实力,身先士卒、扎实苦干,带领组员甄别出宫刘村精准扶贫户32户,庙花村109户,做到了贫困对象精准到户、识别到人。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宁县各级帮联单位累计入户4.32万户,掌握贫困人口基本信息21.38万条,并协助贫困村开展了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立起了全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在推进精准扶贫之时,帮扶干部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为帮扶村列出了需求清单,制定了“任务书”、“时间表”和“施工图”。2015年,各帮扶单位共为宁县贫困村整合对接项目1078个,帮办实事1634件,全县建成通村水泥路96条711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507处,新打小电井3504眼,解决了6087户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升级改造农电网204公里,实施三相动力电通村工程30个,治理低电压、供电瓶颈村20个,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水平进一步提升。
去年以来,宁县各帮扶单位紧密合作,为宁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7个,移民住宅810套、8.6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造2753户。改扩建幼儿园43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2所、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广场16个、乡村舞台57个、农村敬老院13处、互助老人幸福院21处、五保家园9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处。通过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高度融合,宁县农村建设再次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出现了质的飞越。
疾风知劲草。四年多的双联帮扶实践中,突出体现了可圈可点的宁县帮扶经验。前不久,一场双联及精准扶贫督查和考核大会在宁县召开,督察组对宁县阶段性帮扶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总、评估,认为全县7637户3.08万人有望实现年度脱贫,比省市下达2万人的指标要求超额完成53.7%,全县贫困发生率有望降至11.6%。
站在新的起点上,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省人防办积极组织联系干部开展“双联入户、体验生活、转变作风”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走访一次联系户、召开一次党员会、帮做一个致富项目、组织一次学习观摩、解决一件困难事”等活动,详细了解联系户新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困难、问题,突显出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真正使帮扶干部接了地气,彻底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整体素质。
在长达四年多的帮扶岁月里,无论秋雨绵绵,还是数九寒天,省人防办双联帮扶领导干部都能恪尽职守,毫不懈怠。通过干部轮流驻村,不断及时化解了村民的纠纷问题,也为困难群众解决了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实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愿望,促进了帮扶村的和谐发展。
目前,宫刘村和庙花村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两村产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医疗条件有了新的提升,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村民们胸怀无限希望和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甘肃大地孕育着新的希望。省人防办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凝聚合力,乘势而上,在双联及精准扶贫工作中真心帮扶,扎实苦干,为实现贫困村幸福的小康蓝图而奋斗,为富民兴陇大业铸就新的辉煌!